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中医学“神”的特征及其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卞立群 唐旭东

  摘要:神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古典医籍中不乏相关论述,但由于“神”概念本身的多义性,在理解方面历代医家均有差异,未能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备的体系,导致其在临床上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本文以《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为基础,对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神的来源、神在人体发生学中的作用、神的意义及调节方法进行总结和说明,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中医学;神;黄帝内经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0)04-0001-03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11077
  Discussion on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Spirit” in TCM
  BIAN Liqun, TANG Xudong
  Institute of Spleen-stomach Disease, Xiyua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Spirit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CM theory, and there are many descriptions about it in TCM ancient classic works represented by Huang Di Nei Jing. However, due to the polysemy of the concept of “spirit”, different doctors of different age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failing to establish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and resulting in a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degree of clinical attention. Based on classic works such as Huang Di Nei Jing,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and explained the source of “spirit” related to life activities, the role in human anthropology,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regulation methods of “spirit”, providing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
  Keywords: TCM; spirit; Huang Di Nei Jing
  神是中醫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黄帝内经》中就有“四气调神大论”“八正神明论”“本神”等与“神”相关的篇章。后世也将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1]。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神的概念被定义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2],并将精、气与神的关系作了定性描述。但在临床实践中,对“神”的理解和应用仍较为薄弱,关于神在生命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本文以《黄帝内经》等为基础,对与人体生命活动相关的“神”的特征及其应用作一总结。
  1  神的来源
  神的来源涉及人的本始起源问题,在中医学的论述往往较为简略。《灵枢·天年》有人体发生学相关论述,其曰:“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而在《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也有“是以人之始生,先成其精,脑髓既足,筋骨斯成,皮坚毛长,神舍于心”的论述。上述“神气舍心”“神舍于心”的表述,似乎在传达这样的思想:神具有先天性与独立性,是外源性的,在精、气血、五脏等组成的人体基本构架的基础上,由于神的加入,才使之成为具有完整功能状态的人。
  2  神与人体发生学的关系
  2.1  神在人体成长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体发生过程中,神的存在和介入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肇基之时。如《灵枢·天年》中“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即言此事。在机体的生长与存在过程中,神也起着核心作用,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王冰注释为“生源系天,其所动静,皆神气为机发之主,故其所为也,物莫之知。是以神舍去则机发动用之道息矣。”神之不存会直接导致机体的衰亡,即“机息”。
  2.2  神的存在需要以人体为物质承载
  神在现实世界中难以独立存在,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依托。《灵枢·决气》言:“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天年》言:“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金匮玉函经》言:“是以人之始生,先成其精,脑髓既足,筋骨斯成,皮坚毛长,神舍于心。”综合上述论述,可以大致看出其脉络,人体由父母提供了基本物质构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即血气、五脏、脑髓、筋骨、皮毛均发育到一定程度,可为神提供承载时,神才进入。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提出了人体物质基础“器(机)”与神的关系。明确指出,器者为生化之宇,是神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载体。   2.3  神介入人体精神属性与物质属性的构建
  神介入了人体精神属性的构建,如“神气舍心”后才能“魂魄毕具”。神是魂魄的重要前导,《灵枢·本神》言:“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而在《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言:“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指出神具有超出形体之前的直觉性,具有明显的精神属性。
  在物质属性方面,神的定位以心为主,与五脏、全身相关。如《素问·调经论篇》“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九针十二原》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2.4  神在后天与人体代谢密切相关
  神寄托人体(“器”“机”)中,受到人体代谢活动的影响,如基本的升降出入等运动。在后天,神功能的发挥和维持与人体的基本功能正常有着密切联系。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言:“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3  神的基本意义和作用
  3.1  神与人的养生保健密切相关
  调神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调和精神、积精全神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在《素问·刺法论篇》中言:“……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更有对真人、至人的描述,如“余闻上古有真人者……独立守神……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明确提出神与寿命长短的关联。
  神的虚弱与否与机体的易感性强弱相关。《素问·刺法论篇》言:“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素问·本病论篇》言:“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岐伯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神既失守,神光不聚……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邪鬼、五尸鬼都是疫疠之邪的代称,在神失守位的情况下,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甚至导致“令人暴亡”的严重后果。
  3.2  调神是治愈疾病的重要环节
  神属于人体正气的组成内容,也是愈疾治病的重要着眼点。《灵枢·小针解》言:“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神气作为人体正气的一部分,物质基础如血气的强弱是其体现之一。
  对医师而言,治疗在于守志凝神,静志而观。如《素问·针解篇》言:“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素问·方盛衰论篇》言:“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
  对患者而言,守其神是治疗的重要内容,甚至关系到治疗成败。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粗守形,上守神”。《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言:“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素问·疏五过论篇》将“不能动神”作为医疗行为不合格,5种治疗过错之一。
  4  神的调节方法
  4.1  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
  神的存在与机体的代谢功能正常密切相关。人的机体功能正常,既有利于神的恢复,也有利于神发挥作用。神的调节应当着眼于人体正常代谢途径的稳态。可从体、用、标,代谢方式,寒热关系,升降关系及特异性症状等方面综合考察,采取措施以恢复人体正常代谢功能[3]。
  在药物治疗方面,尽管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许多药物主治描述为“益精神、定魂魄”“通神”“养神”等功能,如桂枝、茯苓、桑寄生、女贞子、人参等,但在临床中不提倡为补而补,而应着眼于人体功能的稳态。单纯进补忽略了人体整体功能稳态恢复,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针刺对神有直接调节作用,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言:“……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素问·调经论篇》言:“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脉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4.2  加强生活方式调节
  在现实社会中,神的耗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言:“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而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如保持良好的心态、控制过度的欲望、注重劳逸结合、饮食起居有节等对保精全神、益寿延年具有重要作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4.3  加强情绪的管理和调节
  神与情志有着密切关联。《素问·举痛论篇》言:“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本神》言:“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灵枢·大惑论》言:“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因此,加强对情绪的管理,减少嗔怒、嫉妒、怨恨等负面情绪的刺激,有助于神的稳态和增长。
  5  结语
  本文以《黄帝内经》为主要依据,对神的来源、特征、临床意义及调节方法作了简要分析和总结。神的概念在中医学尚未形成一个合理、切用的诊疗框架体系。本文中的某些观点,尤其是从人体发生学角度对神的解析,可能与传统认识有一定差异;对神的调节方式说明,与现代社会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本一致。望本文对中医临床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邱鸿钟,梁瑞琼,陈玉霏.中医之神与中医之心的现象学还原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8):3404-3406.
  [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46.
  [3] 卞立群,唐旭东.试论中医汤方治疗理论体系的层次[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12):11-13.
  (收稿日期:2019-11-05)
  (修回日期:2019-12-09;编辑:季巍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3853、8170407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I02B05);北京市科技计划(Z171100000417052)
  通讯作者:唐旭东,E-mail:txdly@sina.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8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