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冠疫情对我国产业链韧性的压力测试及应对举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对正在爬坡过坎的中国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这次冲击,是对中国产业链韧性的一次压力测试,迫使我们从内部重新审视中国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产业链韧性,可以理解为在面对内外部風险和挑战时,产业链各环节所表现出的维持自身系统稳定、防止断裂和抗冲击的能力。
  近期典型的案例是中美贸易争端和日韩半导体贸易摩擦,分别对中国高科技领域产业链韧性和韩国半导体韧性带来了巨大冲击。
  以中兴禁令为启始,封堵华为为高潮,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实质是美国打着贸易的旗号试图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进行打压与遏制,包括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制药等行业,对中国高科技产业链展开全面围堵。
  以“操作系统”为例,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华为手机遭到Google方面的断供,随后华为所发布的Mate 30系列、荣耀V30系列新机无法搭载Google GMS服务 ,不得不全面启用华为自身投入10亿美元打造的HMS服务。但没有GMS服务,使得海外用户使用华为Mate 30Pro的体验大打折扣。即便拥有再好的外观设计、硬件配置、拍照、续航等,华为手机的海外市场无疑承受着巨大的下滑压力。
  2019年7月初日本对韩国启动了半导体和显示屏原材料出口管制,限制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等三种半导体关键材料和制造技术输出韩国。韩国超过90%的氟聚酰亚胺和抗蚀剂以及40%以上的高纯度氟化氢均从日本进口。它们是智能手机、芯片、显示面板等产业的关键材料,而这些电子产品又是韩国1.6万亿美元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支柱。
  日韩之间发生争端半年来,韩国正通过开发替代性原材料、与德国供应商谈判来降低对经济的影响,但短期内找到替代半导体原材料却不容易。
  新冠疫情蔓延造成的冲击
  在全球贸易争端的背景下,我国对产业链安全和抗风险能力重视程度大大提升。2019年8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中美贸易争端的外部冲击尚未平息,新冠疫情蔓延造成的停工、停产、限制人口流动等措施对产业链韧性带来新的冲击,是来自内部的一次压力测试,将带来三方面挑战,从短期和中长期逐步释放影响。
  一是短期内需求端销量下滑的挑战。
  在各地严控疫情的背景下,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业等服务业受到较为负面的影响,汽车、家电、服装、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也出现了延迟消费。来自需求端的销量下滑,无疑会传导至整个产业链。
  以汽车产业为例,在疫情的影响下,目前全国85%的4S店延迟上班时间,汽车线下交易几乎停滞,这意味全国的汽车销量可能为“史上最差2月”。咨询机构HIS Markit预计,疫情将导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产量降幅达到10%。中国汽车业已经连续负增长18个月,疫情将使得汽车销量雪上加霜。
  疫情也打乱了许多新车的上市计划,吉利ICON、奇瑞新瑞虎7、现代菲斯塔EV、雪佛兰畅巡,以及新款奥迪Q7等多款重磅车型都将延迟发布。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也已经官方宣布,原定在2020年4月21至4月30日举办的2020年北京国际车展延期举行。
  二是供给端复工不到位及原材料、零部件供应不足,整条产业链停摆的风险。
  为了控制疫情,各地政府采取了很多隔离、限制流动和避免人员聚集的措施,导致企业因不具备复工条件难以开工,上游化工、钢材等原材料行业产能不足、零部件供给短缺。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汽车制造业相继告急。雷诺、日产、铃木、本田、捷豹路虎等全球汽车业巨头纷纷传出减产或停工的消息,原因均是位于中国的零部件工厂供应中断。湖北省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有近1.2万家,占全国比重的13%。博世、德尔福、法雷奥、佛吉亚、霍尼韦尔、伟世通等一大批国际零部件企业,均在湖北建有工厂。受到疫情影响,这些供应商不得不宣布停工。
  三是中长期产业链转移或替代的风险。
  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客观上造成了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可能导致部分跨国公司重新考虑产业链布局,把集中在中国的产能进行转移、分散,以提升企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为本田CR-V供应刹车踏板的伟福科技(F-TECH)宣布,将其武汉工厂的产能转移至菲律宾工厂,并表示如果疫情走向长期化,或将更多产能转移至其他地区。罗姆半导体也提出,为了对客户履行供货责任,将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等地进行替代生产。
  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将“让企业在审视其供应链时多了一份考虑。”美国企业将会调整相关业务,比如墨西哥进行采购,甚至是让部分制造业业务回流美国本土。
  应对举措建议
  疫情终将过去,按下暂停键的产业引擎还将开启。灾难过后,产业链的重建将是重中之重。短期建议从人、财、物等几方面去应对,中长期仍然需要在关键环节“补链”、核心技术突破、企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下功夫。
  短期举措
  首要解决人的问题,有序复工复产。应充分认识复工复产后聚集性疫情发生的风险,但不能一味地“堵”,机械地“防”,广东、浙江等地已经开始了“抢人大战”,包专列、包飞机,接外地员工安全返岗复工。
  保障企业现金流安全。政府可采取社保缓交或免交、延期申报纳税等手段,同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给予延期还贷、展期续贷、降低利率和减免利息支持。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等,降低营运成本或缓解财务压力。
  保障物流与供应链畅通。在协调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加强跨区域协调衔接和运力调配,促进生产企业原材料运得进、产成品运得出。要像重视疫情一样,重视保护物流和供应链畅通,产业链韧性才能得到保障。
  中长期建议
  强化识别短板,对“断链”环节逐一“补链”。对重点产业和行业进行产业链体检,梳理出关系到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的“短板”基础技术和“短板”关键装备,如基础元器件和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和开发平台等;集中力量攻克“短板”关键装备,如工作母机、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检测装备等。
  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一些产业链关键环节,需要重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不强,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如集成电路产业的光刻机、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轴承和运行控制系统、电力装备产业的燃气轮机热部件,以及飞机、汽车等行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等。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产业链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活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应着眼提升产业链控制力,支持竞争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制造业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高端并购、强强联合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资源整合能力达到或接近世界级水平的领军型企业。
  段浩   中研认知产业链研究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2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