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管路下穿铁路工程施工方法技术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洪硕 孙丽娟
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城市引水工程经常面临下穿铁路结构的工程实际,类似这种下穿既有结构工程也必然引起铁路线路结构的运维安全。现以某城市引水工程下穿铁路工程为背景,分析引水工程下穿铁路施工方法,并给出详细的施工技术指标,为后期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引水管路 下穿 铁路工程 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U45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1(b)-0026-02
随着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引水工程开挖下穿既有铁路工程结构的现象日益频繁[1-3]。引水工程开挖与下穿既有铁路线路结构之间存在着高风险安全隐患,因此在开挖过程中,引水工程开挖变形必然引起既有结构的变形,造成既有结构的使用安全[4]。本文中,针对典型工程,给出了引水工程下穿既有铁路工程的施工方法,并已经成功实施,保证了铁路线路的安全有效运行,同时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意义。
1 工程概况
根据现场实地勘察,施工场地位于淮北冲积平原,微地貌单元为黄河古河道漫滩,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开阔,主要由黏性土及粉土组成,属特殊岩土。该土层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偏低,物理力学性质差。因此综合分析后决定:引水工程下穿铁路工程,采用泥水平衡法顶管方式穿越铁路线路,同时施工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套管,内穿聚乙烯螺旋波纹引水管(重力流),其作为引水工程结构,下穿段长度80.0m。护套管中轴线与铁路线路中心线垂直,护套管顶部与铁路上下行钢轨轨顶垂直距离均为6.12m。护套管两端设工作井、接收井,均为钢筋混凝土矩形沉井;工作井、接收井位于上、下行线两侧,井外边缘距上行线线路中心线距离为35.55m。施工期间顶管处采用吊轨梁对线路进行预防护,列车限速60km/h;铁路北侧水沟在顶进施工前采用素土填实,并用排水泵沟通两侧流水。施工结束后,引水管道与护套管之间的空隙采用注浆填实;沉井内采用素土填实;北侧水沟内填土挖除,恢复水沟断面。工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施工技术与方法
(1)高压旋喷桩。
工作井及接收井内底板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土体并设置止水帷幕,桩径0.6m,桩长4m,桩间距1m,行列布置。最外侧距离既有线路坡脚30m。示意图如图2所示。
施工中严格依据图纸和坐标网点测量放出施工轴线,并确定孔位,钻孔前喷水试机,钻孔与插管同时进行,连续喷水至设计高度,防止射穿孔壁。搅拌机性能与注浆管排浆量调整适应,保证均匀连续,水泥掺入量30%,注浆前检查管路、压力表,注浆管插入设计深度后接通注浆泵进行地下试喷,正常后自上而下进行喷射作业,喷射时达到预定压力后逐渐提升喷射管,管底下沉至设计高度时,在原地旋转喷射后旋喷提升,旋转提升连续进行。
(2)沉井施工。
工作井、接收井,均为钢筋混凝土矩形沉井;均采用C40钢筋混凝土沉井,沉井施工分两节预制,二次下沉的形式。工作井、接收井示意图如图3、4所示。
按照设计尺寸进行沉井基坑开挖,后进行坑底平整夯实,铺设一层砂垫层厚0.3m。预埋件要特别注意顶进、顶出预留孔套管要按设计孔位制作,孔径不得出现负误差。施工脚手架模板安装进行好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沉井下沉。沉井为不排水下沉,分节制作,沉井每次接高时各部分的轴线位置应一致、重合,及时做好沉降观测和位移监测。
(3)线路加固。
根据顶管顶进速率,在顶管顶进至线路坡脚前2天对线路进行加固,同时需对该段线路进行应力放散。
(4)顶管顶进(泥水平衡法)。
施工工艺主要包括:顶管区间段长度的确定,是否使用中继间以及中继间的数量和布置;初始顶进的方案及措施;测量及纠偏的方法;长距离顶进减阻的方案及措施;泥水的运输方案。工程施工流程图如图5及现场施工见图6。
在此施工过程中,最主要的技术指标就是顶进测量及沉降、位移观测。顶管过程中,每顶进一节管必须测量一到二次,要勤测量,多微调,纠偏角度应保持在10′~20′,不得大于1°。在顶管顶进过程中每顶进一节进行一次沉降测量,当测量累计数据超出警戒值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顶进速度。顶进过程中及时掌握对路基水平横向位移监测和垂向高差变化监测,以便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地表沉降量,原则上观测频次不少于趟车次数,路基有持续緩慢变形时,应加密观测频次。
3 结语
(1)高压旋喷桩,旋喷过程中,压力变化平稳,未发现孔口回浆浓度过低或不回浆现象。
(2)沉井下沉质量良好,沉井下沉平稳,未发现沉井被搁置或悬挂、下沉极慢或不下沉现象。
(3)顶管顶进过程中,顶进误差为5mm,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综上得出该施工方法可行,下穿铁路线路未发现沉降过大现象,顶管顶进过程良好,达到了施工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景伟,周同.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地下空间利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5):207-209.
[2] 蔡庚洋,姚建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6):1071-1075.
[3] 赵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城市环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12):133-135.
[4] 黄东.临近既有地下室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2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