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校科研经费,提出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科研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科研”的高校经费管理模式,形成线上和线下相补充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服务体系,旨在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
  关键词:放管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改革成效在科技创新改革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十分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在科研领域全面落实放管服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力,助推我国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多,成为我国科研事业发展路上的重要一员。为了保障高效科研创新发展效率,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的投入力度,2013年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共支出856.7亿元,到2018年已经上升至1457.9亿元。在放管服背景下,高校应思考如何通过简政放权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好的科研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產出。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合理,管理不灵活
  就当前科研立项申请来看,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科研财务助理岗位,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时没有科研财务助理进行专业指导,凭借经验编制预算表,出现部分不合理的预算编制。部分高校将行政事业经费的管理办法应用于科研经费管理中,不仅要求科研人员提前上交出差申请,还要求其在出差过程中获取相关费用的发票,然后通过常规财务流程才能予以报销。但是一些野外考察、涉农研究的科学研究不能取得正规发票,极大地增加了科研人员的报销难度。此外,高校科研项目中的劳务费用列支一般情况不会给学校在编的科研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
  2.信息不对称,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沟通
  科研、财务、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都会参与科研经费管理,其中科研部门承担管理申报立项、管理研究过程、验收研究成果的职责,财务部门负责报支核算等和项目经费相关的工作,审计部门主要审核中期项目以及研究结题成果,资产管理部门则主要根据研究需求采购、调拨、处置仪器设备。部门之间分工合作,各尽其责。但是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效率较低,在落实放管服政策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在政策理解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偏差,增加协同管理的难度,不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3.监督管理不到位,绩效考评不合理
  很多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绩效考评机制,在实践过程中采用事后监管的方式,只在项目结项时进行验收,而不是对全程监控研究过程,难以有效预防风险。在评估研究效益时主要参考预算执行情况、科研收入总量、收入增长率等可量化的指标,从技术、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技术指标不在财务部门的管理范围内,难以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析。比如人文类课题在论证观点时一般是借助调研活动,经费主要用于咨询和调研,所需经费不多,而科学类课题由于需要用到很多的实验设备,且实验过程中资源消耗较大,因此经费偏高。这些差异本应在经济指标的权重系数中有所体现,但是实际上目前很多科研项目的经济指标并不能直观体现研究课题之间的差异。社会指标一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量化难度较大。
  二、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建议
  1.构建跨部门信息交流平台,整合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对接科研、财务等部门的信息系统,集成和整合不同部门的信息数据,建立跨部门的信息互通平台。借助平台实现科研经费财务数据和项目管理数据之间的有效对接,从项目立项、申报预算、经费入账到采购设备、资产管理、报销费用再到调整预算、验收结题、收支决算,将一站式管理融入科研全过程。科研、财务、审计等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可以在信息平台上了解预算经费的使用流程、执行情况、所处的状态等,动态监督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各部门通过沟通交流统一口径,采取有效的措施衔接好各部门工作,提升部门信息的共享和协同管理效率。此外建立信息平台还有利于优化相关部门的服务效果,一站式服务模式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跑腿”任务,能有效提升科研服务水平,推动科研业务和财务工作的长效融合,提升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效率。
  2.健全科研经费内控制度,扩大经费自主使用权
  高校应认真梳理和科研放管服相关的政策文件,结合本校科研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科研财务、设备采购、野外调研差旅费等制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请专业的财会人员分析和梳理科研经费管理流程,评估风险,确定关键控制点,优化内部风险防控制度。在国家财经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就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财务事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保障科研经费规范安全使用。高校还应深入理解放管服相关制度内容,在管控好项目资金预算总额基础上明确科研经费开支的标准和范围,简化科研经费预算科目,要求科研人员提供除设备费用以外的基本测算说明,精简合并差旅费、会议费等科目,让科研人员根据项目实际需求自行安排经费的具体用途,扩大高校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同时应规范劳务费开支标准和涉及范围,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研究人员承担的研究任务确定其应获取的报酬。此外,还应优化项目经费审批和报销流程,可实施责任人负责制,对某些难以取得正式发票的费用采取实销实报的办法,科研部门在项目负责人员审核签字后列支,提升科研经费执行效率。
  3.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财务体系,提升财务服务效率
  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集审批、报销及科研信息查询等功能于一身的线上科研管理系统,实时处理科研经费到账、报支等业务。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便捷性,通过微信公众号小视频录制、线上培训等形式向科研人员介绍科研经费政策、财政税收制度、内部报销流程等,提升科研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服务质量。
  线下高校可以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需求请专业的财务人员担任科研财务助理,科研项目较多的高校也可以增设专门的科研财务助理岗位。为提升科研财务服务效率,高校可以制定并试行财务助理制度,使科研人员从项目经费报支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开展研究。科研财务助理应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财务服务,营造良好的外部科研环境。科研财务助理不仅要做好审计验收工作,还应帮助科研人员进行日常报销,包括筛选内容真实且合法的票据;规范填制报销单;规整经济合同、发票明细单、特殊情况说明表等报销附件,提高报销效率,为科研人员节约更多时间。为提升财务助理的专业能力,切实落实财务助理制度,高校计财处可以联合科技处定期对科研财务助理进行培训,规范科研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科研工作效率和科研创新产出。   4.建立科研诚信档案,提升项目主体的责任意识
  要转变科研人员“科研经费应为我所用”的观念,高校应加强警示宣传教育。在内部建立科研项目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在科研信息平台上公布项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研究成果等信息,提升科研项目协调监管效率。同时应不断强化科研人员的诚信和责任意识,信任科研人员,给予其项目經费的自主使用权。在科研使用项目经费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事前指导、事中监督、事后考评”的模式促使科研人员守严底线,自觉规避将科研经费挪作私用、编造虚假合同、虚构发票等问题的出现。
  为此,高校可以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在验收研究成果时给予诚信研究人员一定精神或物质奖励。将在研究过程中出现违规或失信的问题的研究人员纳入科研黑名单,在校内进行通报或警告;情节十分严重的可以收回其已获取的科研经费,并限制其以后申报课题、评定职称;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可对其实施联合惩戒和终身追究等惩处。
  5.优化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高校应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中科研人员的收益分配制度,制定和岗位职责、实际贡献相联系的分配制度,科学评估科研绩效,提升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利用科研和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分类评价科研绩效,细分量化科研项目中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分别设置权重系数。技术提升或产品开发类项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研究成果在市场的实际应用情况作为重点评估要素,突出研究成果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基础应用研究类项目应重点关注创新性,邀请国内外同行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和社会贡献力。应用示范类项目应关注其实用性、社会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力,以目标为导向,按照科研项目任务书内容评价项目研究绩效。
  随着科研放管服政策的推进,高校应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跨部门科研信息平台,精简科研业务流程,健全科研控制管理制度,将财务管理融入科研服务中,积极做好科研财务服务工作,不断优化和完善科研绩效评估制度,为高效科研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丰,濮郁卉,许敏.加强高校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的几点建议.财务与会计, 2019(5).
  2.林彬.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流程优化.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
  3.乔会娟.放管服改革背景下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财会学习,2019(22).
  (责任编辑:王文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7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