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运用网络搭建高效美术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辉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逐渐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并取得突出业绩。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灵活教学课堂,使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多种模式接受教育,提升课堂趣味性和课堂有效性。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创造活力,有利于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本文从“互联网+教育”入手,对网络在与教学的结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美术;互联网;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0-00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0.006
科技的发展推动艺术的进步,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趋势。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技巧性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因此在实际教育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应当引起重视。
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步与教育教学的结合,我国涌现出大批具备开放性和先进性的学校。但是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互联网与教学的结合大多适用于技术层面,在艺术层面的结合度较低,目前还未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了解互联网在美术教育中的优势,并分析其在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美术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互联网+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
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将信息技术与美术类课程进行结合,是一种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手段,它可以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经典话语“调动多感官的多方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使知识更易被吸收和掌握”。目前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较大,枯燥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而通过互联网技术,则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知识的传授实现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于一体,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中,最终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
(一)实现声形结合,提高学生主动性
传统美术教育是说教式教育,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用嘴巴讲,用手画来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收信息,对于不易理解或是难以形容的画面,学生很难深入地去掌握。并且这种教学模式较为枯燥无趣,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互联网+教育”大大提高了美术教育教学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它可以将声音、图像和视频有效融合在一起,将抽象的美术讲解变为生动的图画和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所要学习的内容,实现美术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增强美术教学效果。并且在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互联网技术,有利于打造更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为高效课堂教学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技能
培养学生的专业性也是“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突出优势之一。互联网教学可以使声音、文字、图像等结合为一体,将多方资源整合运用,有利于课堂效果的提升,而且通过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涉及更多的层面,可以运用多种软件、多种方式开展美术学习。并且通过互联网技术完成的作品可以更快、更清晰地呈现在教师面前,便于教师对其进行点评。在收到教师的反馈后,学生也容易在原图层上进行下一步的修改,无需“返厂重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创作中去,实现对相关知识、技艺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自己电脑运用的能力,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三)利于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在美术教育中,由于课程安排时间有限而教学容量又大,因此要想深入学习美术知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课堂的学习和课下的实践,而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吸收转化。但是就目前来看,美术教学更多集中于室內,对于室外教学活动安排并不充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这一局面。互联网的普及可以降低美术学习的难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寻素材,激发想象力,帮助学生在室内学习的情况下发散思维,切合美术教学的需要。在美术教学中,户外写生是关键一步,通过互联网技术和AI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带来的困扰。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避免问题的积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知识的转化率。
二、互联网技术与美术教育结合的不足
虽然互联网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有目共睹的益处,不仅改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使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全面,还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同样的时间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互联网技术为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有所削弱
互联网技术进入美术课堂教学,使传统的教授式教学被简单虚拟的网络操作所替代,取代和稀释了许多教学元素,课堂交互的节点有时也会被鼠标的点击所取代,相应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也会降低。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学生不会去凭借经验和知识去思考,而会自然而然地求助于网络,这种方式虽然促使解决问题的速度提升,但是却使得学生的用脑量下降,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减少,最终降低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 (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被削弱
美术学习重在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实践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将互联网技术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模拟展示,可以避免一些贵重设施的损毁,也可以减少因缺少物品而为教育教学带来的阻碍。并且一些用语言和文字难以有效呈现的作品,也可以通过三维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模拟了过多需要动手操作的项目,这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机会大大减少,根本无法达到实践教学本身的目的,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培养。
(三)师生互动减少,情感交流缺失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多是人机交互的过程,但是人机交互的增多使得师生交互减少。在互联网技术大量应用于美术教育的同时,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网络的图片、视频和声音当中,较少去关注教师的肢体动作和语言,师生交互的过程大大缩减。课堂中许多原本需要师生交互去完成的教学过程逐渐被网络技术所取代。但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纯地依靠人机互动很难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情感的沟通和言语的表达。因此,过分地在课堂中融入互联网技术,可能会对教学质量造成损害,更不利于创建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三、合理运用,使信息技术成为高效课堂的引流器
(一)选取节点,适当使用互联网技术
任何事物的使用都需要讲究“适度”,过度使用只会适得其反,美术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也是如此。首先,教师应明确互联网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互联网技术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力军,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应当肩负起教学的重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在讲解到相关问题时,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辅助性教学,比如播放相关景物视频、展示图片、投影等。其次,教师应注意学生运用互联网的时间和度。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当建议学生去主动思考,或是建立答疑互助小组,将问题搜集起来,大家发动思维一起思考。
(二)以互联网技术为引导,将实践还给学生
互联网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辅助美术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吸收更多社会资源,对于拓展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思维都有极大的帮助。但是这并不等于互联网技术可以取代学生个人的实际操作。美术是实践的艺术,还应该回归于学生本人,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来达到学生个人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运用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在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了解更多知识的同时,将实践还给学生。比如,我们在进行绘画教学时,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查找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资讯,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图片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获得更多的启示。接下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描绘属于自己的风景。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打开视野的同时自己的笔法、技术和实际绘画能力也得到同样的提升,避免“纸上谈兵”。
(三)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的过程
思维的火花在交流碰撞中产生。美术教学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保持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活跃是创作高质量美术作品的关键。并且艺术是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忽视了情感的融入则不利于学生寓情于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忽视自己在课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教师应当注重教学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在讲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适当关闭互联网,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来达到课程内容的教授,当需要用互联网技术来展示某些案例时再打开互联网让学生进行观看。第二,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幽默性,使学生乐于听教师授课,将学生的思维从网络中转移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总之,在美术课堂中融入互联网技术是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的革新,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互联网与美术教育融合时间较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高效美术课堂的打造。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完善互联网美术教育方式,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模式,有利于美术高效课堂的打造,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榛.“互联网+微课”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17(13).
[2]夏天明.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美术教育研究[J].未来英才,2017(10).
作者简介:王辉(1980.9— ),女,汉族,河北黄骅人,讲师,研究方向:中职美术(基础美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7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