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园美术工作坊活动的起步与行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范建君

  美术工作坊(以下简称美工坊)是基于真实的活动场景,强调儿童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创作,以促进儿童学习品质、社会性、情感、认知等方面整合发展为目的的平台。我园开展美工坊实践探究始于 2018年。在一年多的实践中,从初建、混乱中的调整到反思中的前行,其中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不过,在专家引领下的实践反思中行进,收获也是满满的。
  一、初建美工坊
  最初,我们基于教师的能力与取材方便两个方面的考虑,用布、木、纸、绳四种主材创建了布艺坊、木工坊、编织坊、纸艺坊四个美工坊。
  初创环境
  美工坊需要独立的工作空间,我们因地制宜,将二楼的廊道创设为美工坊。我们用桌椅、玩具柜等将各美工坊分割成材料区、制作区、展示区等,并采集了编织坊、木工坊的成套工具及材料包,由此,形成了美工坊环境的雏形。
  兴奋的孩子和忙乱的教师
  美工坊很快就迎来了第一批孩子。一进美工坊,孩子们被这些真实的工具和材料所吸引,触摸触摸这个,捣鼓捣鼓那个,兴奋不已,马上进入了角色。然而,孩子们开始活动后,问题就很快显露出来了。由于孩子们没有根据活动流程进入各区间,再加上缺乏相应的技能,导致他们不能专注于活动,坊内叫嚷声、争执声、求助声不断。“太挤了,太挤了! ”“这个编织器怎么用啊? ”“让一下,让一下,你踩到我的布了! ”“老师,我的钉子歪了,拔也拔不出来。 ”“老师,这个木片卡住了。 ”“老师,这个针我怎么都穿不进。 ”……一时间,场面混乱。
  这样的状况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教师们成了“救火兵”,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关注孩子们的安全问题,还不时地帮他们解决随时遇到的工具不会用、材料找不到等问题,活动结束后,身心俱疲。
  我们的思考
  美工坊作为一种教育载体,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做事的计划性、坚持性、创造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果创设的活动环境不利于孩子这些素质的培养,活动中教师没有正确的角色定位,那么美工坊开展的价值何在?针对活动中暴露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交流和探讨,分析发现了其中的原因。
  首先,各坊区域空间的划分有待改进。由于场地所限,美工坊空间狭长,又因工作流程没有按空间前后贯通,一旦活动某一流程停滞或进展速度不一时,就容易发生拥堵现象。其次,孩子们对工具材料不熟悉,导致他们在操作中遇到问题较多。再次,孩子们遇到问题习惯于依赖成人来解决,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教师刚接触美工坊,对这个新的活动领域需要的教育理念及知识技能储备不足,常处于帮助孩子解决表象问题的困境中,对如何支持孩子发展缺乏深入思考。
  面对幼儿、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及出现的问题,我们开始了美工坊的初步调整。
  二、初步调整
  改进环境
  针对坊内环境的拥挤、无序问题,我们首先进行了区间重置,按照“设计—材料选用与初步加工—组装成品”的流程进行调整,使得孩子们能在美工坊中的特定空间内完成相应流程环节的工作,以有效提升孩子工作的有序性与工作效率。如,在布艺坊中,将原来 U字型摆放的桌子调整成两排平行摆放,使孩子在拿取材料时不干扰其他同伴。又如,将纸艺坊中平行摆放的四张桌子调整成 T形,并将大桌子放置在中心点,将小桌子摆放于四周。这样,参与设计与进行操作的孩子在空间不会交错,避免拥堵。其次,采取立体交互的空间布局方式。我们邀请了木工师傅在各坊墙面上钉上木条、隔板、挂钩等,将操作工具、材料及有关图片等以立体、平面交互的形式呈现,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孩子。
  逐渐熟悉工作的孩子和有序有位的教师
  美工坊有其特定的活动流程,坊中的中大班孩子以自主选择、混龄的形式参与活动。刚进坊的孩子对于怎样完成工作没有经验,因此,在活动开始前,各坊教师以坊为单位建立微信群,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前期准备。在家长了解幼儿园美工坊活动意义的基础上,让家长在家里帮助孩子了解并接触相应的工具与材料。在幼儿园里,教师则为参与美工坊的孩子开设一些高结构的美劳活动,以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工具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初步掌握它们的基本操作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并制订相应的规则要求。如,布艺坊中的拿针、引线、使用剪刀,木工坊中的钉钉子、使用大小榔头及羊角锤等。家园共建的方式为孩子们在各个美工坊中开展创作活动提供了支持。
  美工坊的环境、工具、材料在初期调整后,孩子们各就各位开始按照流程活动了,他们对于工具材料的拿取、使用、归位达成了初步共识,即在哪里拿取,就放回哪里。孩子们渐渐对环境熟悉起来,活动慢慢走入正轨。而教师在有序的场景中,对于美工坊环境的布局、材料的摆放、孩子创作的支持、作品的陈列等也慢慢有了感觉,美工坊活动的秩序渐渐稳定。
  我们的思考
  有序的場景逐渐形成后,我们开始思考,孩子们在美工坊中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教师在美工坊中的角色究竟是管理者、观察者还是游戏者?针对这些问题,美工坊成员们进行了专题研讨。
  首先研讨的问题是孩子们应该做什么。在小组探讨、团队共研中,大家一致认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美工坊活动的内容要源于生活,源于孩子的兴趣,融于日常的主题活动,体现序列性。同时,大家认为,融于主题活动的内容不但能拓展、深化主题,更重要的是主题背景下的活动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能促使孩子多元思考。如,在“我和祖国”主题活动中,纸艺坊选择的是有传统韵味的“青花瓷”制作,布艺坊选择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汉服”制作,木工坊选择的是“我是三军总司令”中的武器(飞机、大炮、军舰)制作,编织坊选择的是“五彩手链”制作……这些内容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色彩,让孩子在沉浸其中的同时,更体验了工作的成就感。
  接着研讨的问题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到美工坊工作的孩子既有年龄差异,也有能力差异,作为教师,其角色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如,布艺坊中有一个关于“测量”的故事:大班馨馨和中班甜甜要为男孩旺旺制作一件汉服,她俩分别拿了皮尺量了旺旺的腰围,结果馨馨量出来是 15寸,而甜甜量出来是 50厘米。由于计量单位不一样,结果也截然不同。但孩子并不知道这个原因,两人发生了争执。针对这个问题,在研讨时,大部分教师认为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需要引导两个孩子发现计量单位的秘密。同样,纸艺坊中,有一个关于青花瓷模胚制作的问题,在瓶肚、瓶颈制作完后,是先将瓶肚与瓶颈连接再糊报纸,还是先各自糊报纸再连接瓶肚、瓶颈,孩子们拿不定主意。在研讨时,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作为参与者,将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决定、尝试……   在研研、做做中,教师、孩子自主进入美工坊工作的频率越来越高,大家对美工坊活动渐生情愫……
  三、再次推进
  再次调整环境
  经过环境改进后,美工坊的布局基本合理,空间也相对宽敞,但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环境对孩子们活动的支持还有提升空间,便对环境进行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调整。如,布艺坊中,我们发现在孩子裁剪布料的时候存在布匹下垂、堆集现象,导致孩子在打版、裁剪时需要时坐时站,很不方便。于是,我们对桌子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在四张桌子上覆盖一张大板,成为一张大裁剪桌,部分椅子下面安装轮子,使幼儿工作时移动位置更为灵活。
  又如,木工坊的胶枪区,我们本着安全、便利的原则,进行了四次改进。
  第一次,采用多插孔接线板,可以同时供五个孩子使用。但是,五把胶枪同时使用功率大,用电有风险。另外,胶枪同时使用,电线容易缠在一起,几个孩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拿着胶枪活动不仅太拥挤,也会有烫伤风险。
  第二次,将接线板调整为两个插座,并独立划分出了胶枪区,贴了警戒线(警戒范围较小),并画了使用步骤图进行提示。但因两个插座只能供两个孩子同时使用,孩子的等待时间增加。另外,警戒范围太小,孩子在交接胶枪时容易碰到旁边的人,安全隐患还是很大。
  第三次,将两个插座变为三个,在胶枪区划出一大块场地,贴上警戒线,扩大警戒范围,使孩子能够在里面自由工作,同时可防止在警戒线外面等候的孩子影响里面的孩子。
  第四次,调整插座,将每一个插座都调整为带盖子、开关的五孔插座,并且配上详细的使用步骤图:插热熔枪插头 ——按插座开关 ——打开热熔枪开关 ——使用热熔枪 ——关热熔枪开关 ——关插座开关 ——拔热熔枪插头,进一步保证了胶枪使用的安全性。
  一次次调整、改进,教师越来越注重美工坊环境细节,孩子们拿取、使用工具材料变得越来越便利、安全,也更有利于他们有序、有效地进行创作。
  渐入状态的孩子和渐入佳境的教师
  随着美工坊活动的逐步深入开展,孩子们自我决策、互动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如,小柯特别喜欢小猫,在木工坊中设计了一只可爱的“小耳猫”,想切割三角形的小木块来做猫耳朵。但使用切割器对他来说显然比较困难。旁边的小哥哥给了他两块圆木片说:“用这个吧! ”小柯拿着圆木片默默地对照自己的设计图看了很久,还是放弃了圆木片。他边看设计图,边切割,尝试着粘、钉……当他最终拿着自己心仪的“小耳猫”来到大家面前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孩子在美工坊要完成一件作品,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今,孩子们有了问题首先是尝试自己解决,而后才会求助于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进步。与此同时,孩子在工作中的专注度、坚持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幼儿园美工坊的运作涉及美工坊教师的人数、参与孩子的人数、活动周期与活动频率等。在逐渐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观察、交流、研讨,根据幼儿园每个美工坊的实际空间大小,估算出每次可参与的孩子人数。同时,根据前期美工坊运作的经验,特别是考虑到孩子们在能力提升、习惯与品质养成方面的特点,将孩子参与同一美工坊活动的时间周期定為一个月,每周活动两次,总共约 8~9次。此外,教师团队对美工坊活动做整体规划:前期主要是在孩子们报名后建家长微信群,在微信群介绍美工坊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中期主要包括本坊的启动工作及丰富与本馆相关的文化知识, 1~2次的相关操作常规介绍与体验;后期则主要是幼儿按照美工坊操作要求完成 2~3件作品(大约需要 3~4次活动)以及本坊结业仪式等。
  每个美工坊一般配备两名教师,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美工坊工作的基础技能。两位教师分工合作,一位教师观察记录孩子的活动情况,一位教 师关注孩子的能力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指导或帮助。明确的分工,有序的管理,可保障美工坊的活动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判断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我们的收获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园的美工坊活动有了很好的收获。在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材料、真实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孩子们的专注力、坚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了提高,教师们也逐渐成为善观察、乐发现、勤思考的幼儿活动的伙伴与支持者。 美工坊活动我们刚刚起步,研究之路还很漫长,我们将继续行进在这充满挑战的路途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4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