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特种加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臧建所 唐庆菊 程俊廷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文章科学分析了特种加工课程四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采取了凝练教学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记录单”和优化课程考核体系等措施,经实践,学生从思想上更加重视课堂,成绩补考率由13.84%降至0,课程教学改革收到了实效,文章还对课程后续建设提出了强化教学反馈、增加课外拓展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沉浸感等持续改进的设想,改革思路符合新工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特种加工;教学改革
特种加工课程作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工艺技术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传统和模式,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对照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和标准,特种加工课程建设还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亟待探索切实有效的可行性改革思路,以符合新工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一、问题导向,精准定位
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特种加工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若想切实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深化改革,不断缩小与新标准和新要求的差距,努力提高育人质量。归纳起来本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等授课方式,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互动性不好,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二)成绩评定
一张考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依然存在,课程学习期间没有有效的监督、检查,致使个别学生出现缺课、不能有效完成作业、出工不出力等现象。
(三)教学反馈
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反馈途径,任课教师难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转化情况,导致任课教师不能持续改进教学。
(四)课程安排
课程开设在第七学期,与学生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相冲突,学生到课率不高。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二、深化改革,务求实效
(一)改革的措施
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深入贯彻OBE教育理念,笔者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修订大纲、凝练目标
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大纲科学与否决定了教与学质量的高低。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大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管理等6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并将授课内容与支撑目标进行科学划分,为保证改革的科学性,聘请校内外多位专家对教学大纲进行充分论证,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采纳,科学的顶层设计,为切实发挥专业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保障。
2.“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记录单”实录课堂
提前下发的记录单使学生明确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和参与度,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增强,真正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有利于教师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得以明显提高。
3.优化课程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结合新要求,特种加工课程采用了试卷+作业+阅读报告+课堂问答+实验的考核形式,通过增加阅读报告,学生了解了特种加工技术的前沿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查阅专业文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取得的成效
三年来,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课程的教学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重视课堂教学
制定并执行“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记录单”,课前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课上探究目标、当堂完成练习检测目标,课后巩固目标,尽管毕业班学生受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情况的冲击和影响较大,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减,到课率提高了5%,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显著改善。
2.考核成绩消灭不及格
机械13级159名学生,其中优秀7人,优秀率4.40%,不及格22人,不及格率13.84%;机械14级96名学生,其中优秀6人,优秀率6.25%,不及格人数1人,不及格率1.04%;机械15级114名学生,其中优秀6人,优秀率5.26%,不及格人数0人。纵观三个年级学生课程考核成绩不难发现,不及格学生数逐年减少,直到消灭不及格。
3.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在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机器人大赛、无碳小车比赛、3D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素质教育大赛中有百余名学生获得奖励,多名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有8名學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有5名学生获得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机械14-4班白云峰同学创立科技公司,申请5项国家专利,利用自主研发的3D打印机打印作品与同学分享。
三、持续改进,巩固效果
课程教学改革没有完成时,持续改进永远在路上。按照新工科建设的标准,特种加工课程下一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育人质量。
(一)强化教学反馈,构建全闭环教学系统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要增加反馈环节,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QQ(微信)群交流、问卷星网络调查等形式和途径,广开言路,了解学生的心声。调查题目的设计要涉及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6个指标点,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使教学反馈全面、真实、有效。 (二)增加课外拓展学习
精品课网站、中国知网、专业论坛、实验室等都是课外拓展的线上线下好场所。教师将源于生产实际的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体现所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找到学习带来的收获感和成就感,体验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提高课堂教学沉浸感
特种加工课程实践性强,综合应用声光电磁等知识,结合课程特点,增加多媒体的声光电等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充分利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一切实践教学机会,搜集企业现场特种加工视频、图片等,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沉浸感,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新工科建设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机遇,为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特种加工课程要科学定位,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主动寻找差距和不足,结合课程特点,努力寻求改革途径,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切实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臧建所,唐庆菊等.目标导向教学法在“特种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及成效[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1):54-55.
[2]都兴隆,袁玲.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改革初探[J].科技视界,2014,(20):48,79.
[3]曹自洋.特种加工技术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44.
[4]陈劲松.机械制造专业《特种加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科技资讯,2014,(31):143.
编辑∕杨波
作者简介:臧建所(1980-),男,吉林农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精密注塑模具设计基础理论、注塑模具智能化设计和理论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实践项目“面向新工科的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探索研究”;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GJC1318096);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艺技术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6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