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向新工科的智能交通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智能交通类课程的新工科实践教学需求下,针对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强调工科实践能力培养,融合生产实践,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类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新工科;智能交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U495-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3.021
  0 引言
  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对当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复杂工程实践能力[1]。
  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创新创业,从国家层面发展“中国制造2025”、开展“互联网+”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2]。面向新技术、新产业的新经济快速发展。此外,为进一步激励高校培养新工科人才,深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竞赛,力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下植入创新创业基因。新工科专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智能交通、电子信息、计算机以及自动控制等专业,该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我校智能交通综合训练中心是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示范基地,不仅面向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同时面向计算机、电子信息的其他专业,是我校培养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在当前的人才模式培养过程中,各课程之间单独设计课程实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如何综合设计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本文从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出发,依托智能交通综合训练中心,探索实践教学课程群构建、实践教学设计,索新地方高校在工科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类人才培养模式。
  1 智能交通类课程群构建
  基础类课程包括交通工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三门课。其中交通工程、交通规划是交通类课程的核心,其系统描述了交通专业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交通管理与控制侧重于培养学生了解交通的运营组织、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技术类课程主要涉及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电机与电气控制以及计算机语言编程等相关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信息传输、信息系统设计、以及自动化装备设计等关键能力。
  应用类课程主要涉及交通信息系统、无人驾驶技术、交通图像处理等课程,是技术类课程在智能交通背景下的实际应用。该类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其他课程的知识,融入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其内容可与毕业设计直接挂钩,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2 实践类课程建设
  实践类课程主要由应用类课程组成,力求通过在基础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水平。但是,仅将综合实践类课程安排在应用类课程下,存在着实践课程扎堆的情况,即大量实践课程压缩在大三下或大四上学期。为在大学四年的课程中,面向新工科,培养学生的創新能力,本文提出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层次为基础类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在该层次中,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解能力,力求学生对专业覆盖面、最新的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老师讲解、学生调研、分组讨论的形式。要求教学内容能够向下融合到技术类课程的主要技术以及应用类课程的实际生产实践。
  第二层次为专业技术类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在该层次中,侧重培养学生的编程、信息系统开发、硬件以及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等能力。区别于电子信息、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智能交通类的人才培养需要实践课程紧扣智能交通行业。实验实践项目可由专业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抽象得出,采用分组研讨、合作项目等教学方式。专业技术类课程的作业,也应围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开展,注重“大作业”的布置与管理。
  第三层次为应用类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在该层次中,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的能力。教学内容源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对不同的应用类课程进行选修,目的在实践项目的同时,大力开发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采用灵活的组织模式。
  3 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
  在实践教学中,鼓励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方便使用管理,由学校建立统一的课程网站,各课程拥有单独的主页,通过网络空间资源,上传“微课”、“慕课”等视频教学资源,同时应具备提交课程任务、作业批改等功能。此外,应开辟专门的讨论区,便于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也可以旁听者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实践类课程教学考核
  实践教学的课程应该注重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可采用个人答辩的形式开展。答辩题目由教师提前给出,也可以学生自主定题(需经过教师审核)。答辩过程中,教师注重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实践项目的设计思路。评价内容具体包括:内容完成程度、基础知识掌握度、项目设计合理性等。课程成绩包括内容完成程度(30%)、基础知识掌握度(30%)、项目设计合理性(40%)。该部分应严格把关,对于存在互相借鉴的情况,需学生说明情况以及区分度,可由教师依据具体情况,对于存在抄袭现象的直接给予不及格。
  5 结论
  实践能力培养是新工科背景下的重要需求, 本文针对智能交通类课程,分别从课程群构建、实践类课程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以及课程教学考核出发,强调工科实践能力培养,融合生产实践、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类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2]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44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