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软件质量逐渐成为企业争夺市场的核心要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了人们如何建设新工科的热点,而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如何进行面向新工科的教学模式研究和改革也就势在必行。该文以软件测试课程为切入点,研究了新工科和软件测试课程的相似性,探讨了面向新工科的课程教学模式改进。
关键词:新工科 软件课程 应用型教学模式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c)-0154-02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教育部于2017的2到6月,在各大高校召开了一系列有关“新工科”的建设研讨会,从“复旦共识”[1]到“天大行动”[2],再到“北京指南”[3],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育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新工科”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热词。
目前大家对“新工科”的基本范畴已经达成了共识。“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首先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机器人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同时,因为新专业的人才培养是新工科建设最核心的任务之一,所以支持这些新工科的相关课程的教学策略和培养模式也必然会经历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不仅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在地方应用型学院、应用特色学科和国内一流应用学院的类型和层次上争创一流的宗旨。
1 新工科的特点
该文以应用型学校软件测试课程为例,通过文献研究、走访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企业,以及调研专业培训机构,分析了新工科与软件测试专业相似的特点,以及新工科专业(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对软件测试技术的新需求。发现现有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目标定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存在不利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新工科大体上有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4]等几个特征与软件测试专业的特点非常相似。具体表现如下。
交融性:指的是知识体系包含的都是多个专业或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而形成的领域。这与软件测试学科的特点一致,相比较软件开发而言,从事测试工作不仅需要测试技术、开发基础,还需要储备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相关技术,除此之外,对所涉及的行业业务知识要求也非常高。
跨界性:跨界性是新工科的产业特征,是新工科围绕产业链整合需要而在自身构成中必须具有的跨越原有产业和行业界限的特征。同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软件测试高级人才进入互联网+金融、医疗、证券、制造等新型产业公司,过渡成为拥有多重身份的“技术+业务”型专家、顾问。
创新性和发展性:前者要求新专业在技术、产业和模式上的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后者要求新专业在发展中根据产业发展变化和趋势对学科内涵、要素等进行及时和超前的调整。目前许多国内外企业采用测试驱动开发的模式,其本质就是希望能从信息流程化的高度来指导业务的走向,提前做出预判。这就要求軟件测试技术不断创新,可以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服务。
2 教学模式探讨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软件质量逐渐成为企业争夺市场的核心要素。由于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是近些年才被充分认识到,因此高校教育和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专业型测试人才的培养都还没有跟上,与此同时,很多老师因为没有从事过软件测试工作,只能照本宣科,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学案例多半是脱离实际的测试文档设计和简单方法的实现,这是目前教学效果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忽略了对新产业行业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毕业后“入职难”,企业“用人荒”的错位现象。另外,因高校无法模拟真实的测试环境,知识体系得不到更新,造成与现有新型企业技术的脱节,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1)构建面向新工科的软件测试课程体系。
面对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等新产业专业,为有效保障其软件质量,测试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新专业特点,加入python、云、互联网+测试的相关知识点和工具的学习。这些产业的产品既需要通过软件测试方法来保障其质量,同时自身也可以成为软件测试的新语言和工具。软件测试本身以“问题”出发,因此适合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2)搭建面向新工科的测试实践平台。
深入校企合作,合作对象应该是与新工科专业相关新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其具备新产业的特征,在业内处于优秀或引领地位),或专业的软件测评研究所,这样符合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要求。积极引进此类企事业单位在该校合作建立软件评测中心,共同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对企业标准和应用理论的实际锻炼,使学生“所能”与企业“所需”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同时,以应用型研究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形成与跨界发展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使学校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和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
(3)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除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理论和专业基础,通过学习各学院开设的社会、管理、经济等通识专业课程,使其具备基本的解决交叉复合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让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
(4)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教师发展能力培训,为教师交流合作和专业发展建立平台。定期参加前沿技术的研讨会,针对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可在适当的时候进入企业或校企合作的测评中心兼职学习,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另外,进行跟踪调查,走访学生的就业、实习单位,进行信息反馈,检验实践教学效果。
3 结语
该文根据面向新工科的软件测试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软件专业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主要从构建面向新工科的软件测试课程体系、搭建面向新工科的测试实践平台、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这几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教学改革需要长期的探索和不断改进,在未来的实际教学中还有待仔细探讨和研究,才能持续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2] 教育部高教司.“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0-21.
[4]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09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