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师怎么教?孩子怎么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惠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幼小衔接问题越来越引起家庭的重视。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由于幼小衔接的提出,导致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一、学习能力
教师给孩子们传授好知识,不如传授好的学习方法。如何让大班孩子们在宽松愉快的日常活动中提高幼小衔接方面的学习能力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怎样把“玩”作为幼小的链接点,让孩子玩出名堂呢?首先我们要将“游戏”看成是学习的催化剂,让枯燥烦闷的学习充满乐趣,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一)注意力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对于幼儿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注意力较差的幼儿,不但他们智力发展会受到影响,而且这些孩子往往在集体中不遵守班级的规则,从而容易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和性格。而幼儿园与小学的课堂有着很大的不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针对这一点,我班教师经常在活动前对幼儿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幼儿学会带着问题进行有效的玩中学,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玩了,也自己体会和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和实验结果。
(二)思维
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我们就要让幼儿在游戏中拓展幼儿的思维,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提出思维的课题,促进幼儿思维积极地开展,提高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盲目地接受别人的暗示和影响。在整合教材大班下期《跟着我影子》这一主题中,我们通过幼儿感兴趣的影子引发幼儿通过观察、假设、实验、推理等手段开展有关探索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发现与思考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的特点?影子的作用?等等等。例如在开展同一物体在固定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影子的特点时,幼儿就发现影子的长度有变化,于是在第二天孩子们又自发的开展不同时间段排笔影子的长度实验。这就是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思考发现与提出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再例如,开展“熊猫外卖”的角色游戏,幼儿要学会分类摆放物品、确定它们的价格,出售商品时,在“收钱”与“找钱”时还需要进行加减运算等,在这一过程中,都是在训练幼儿思维独立性。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受游戏兴致的驱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可以积极地展开,尤其是智力游戏可以训练幼儿思维的速度、灵活程度与独创程度。
(三)语言倾听与表达
大家都知道的在小学有看图说话这项任务,据了解孩子在刚接触这项活动时都是比较吃力的,所以怎样在日常活动中提高孩子的语言组织、倾听能力呢?首先我们做的是增加幼儿的口语练习。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既充实了幼儿说话的内容,又为他们创设了说话的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幼儿来园,饭后、离园等分散的时间,有计划地和幼儿交谈,让他们说说看到的、亲身经历或听到的新鲜事,在集体面前有组织的表达。为了增加活动中的趣味性同时也是激发幼儿认真参加活动的动力,我们在请小朋友的环节中将以往的举手改变为游戏请人,例如一个小朋友站在小朋友的中间并闭着眼睛,接着将手臂向前伸直,下面坐着的小朋友嘴上、脚上发出“咚咚、咚咚......”的声音,声音一响,上面伸手的小朋友就开始动,当叫停时,所有小朋友都必须停下来,手指着谁,由谁来讲述,经过几次活动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效果大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久而久之使幼儿积累口语表达的经验,可以在活动在丰富幼儿的词汇量与语言组织,这对于即将踏入小学的孩子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情感
在幼小銜接方面还需要做的是情感衔接,除了孩子的情感,还有家长对学校的情感,情感衔接更像是一条“暗线”,融入在学校的各项幼小衔接措施里。现如今社会很多孩子害怕进入陌生环境,情感衔接要帮助他们爱上学校、老师、伙伴。那对于老师 怎么做呢?
(一)团结合作
孩子们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都会是在一个集体中,为了使孩子们之间更加友好的相处,我们针对孩子们日常活动中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与环境适应能力。在孩子们垫汗巾时,请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垫汗巾,还记得刚开始有个别孩子一直站在哪里,手中拿着汗巾手足无措,会有孩子主动进行帮助,慢慢的孩子之间适应了便会主动请小朋友帮助。
(二)对小学的向往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带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在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中会发现孩子们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带孩子们到小学去参观与体会小学的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在参观小学中孩子们会产生上小学是一件非常自豪而高兴的事情。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小衔接是一个长远和艰巨的任务,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柔和的过渡,为今后的成长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2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