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玉米种植中的小斑病分析及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国内玉米这种农作物非常关键,而且种植面积也比较广泛,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病虫害,本文对玉米种植中的小斑病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探究玉米种植中防治小斑病的有效措施,从化学药剂、防治范围、种植方法、玉米品种的选择四方面入手进行总结,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玉米种植;化学药剂;作物套种
  目前玉米种植追求增产和稳产,侧重于选择优质的杂交种,以达到高产和抗病的目的。在抵抗小斑病方面,杂交种的抗病性取决于亲本的抗病性状,所以在配亲本的工作中,务必要鉴定杂交种的抗病性,以保证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是比较持久而又稳定的,以实现夏玉米有效避病的目标,同时也可提升玉米产量。
  一、玉米种植中小斑病分析
  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中,都有出现小斑病的可能,叶片和叶鞘所受到的危害比较严重,另外苞叶和果穗也有遭受其害的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是从植株的下部分叶片开始发病,之后便会逐渐向上蔓延扩展。叶片的病斑会有不同的形状,主要是因为植株的抗病性各不相同。叶片病斑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不规则的椭圆形,由于受到了叶脉的限制作用,叶片病斑的形状近似长方形,而且边缘还会呈现为紫褐色或者是深褐色,这种感病病斑形比较常见。另外一种是椭圆形、纺锤形的病斑,这种形状的病斑在扩展时,不会受到叶脉的限制,病斑会逐渐变大,呈现灰褐色或者是黄褐色,边缘不明显,颜色也不深,也有的病斑上方有一些螺纹。还有一种是坏死的小斑点,呈黄褐色,变大的可能性比较小,周围遍布晕圈,呈现黄绿色,属于抗性病斑。对病菌的传播流行条件加以分析,发现病菌在有气流和雨水的情况下传播速度比较快。通常情况下,夏玉米会在2~3叶期间出现病斑,而到了5~6叶时,出现的病斑就会更为密集,发展一段时间后叶片就会逐渐变得枯焦。病害的潜育期不长,尤其是在生长季节期间,所发生的危害会有所加重,将玉米收货之后,病残体会再行越冬。
  二、玉米种植中防治小斑病的有效措施
  (一)喷洒化学药剂防治
  防治玉米小斑病,可采取农业防治手段,也就是执行轮作倒茬的措施,把时间控制在3~5年,通过换茬来降低发生小斑病的可能性。采用化学预防手段,在玉米抽雄后,把叶面肥和杀菌剂喷洒在玉米植株上,降低发生玉米小斑病的可能性。在玉米出现小斑病之后运用化学防治的手段,喷洒多菌灵乳油,浓度为50%,每亩喷洒的计量是50~80mL,喷洒的时间是晴天下午。也可喷洒浓度为70%的甲基拖布津粉剂,每亩的剂量是50~80mL,兑水20kg之后,再均匀喷药,同样是在晴天下午喷洒于叶面。还可使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的用量是80~100g,兑水20kg喷洒。选用瑞毒晶体化学药剂,每亩的用量是30~50g,兑水20kg,喷于叶面防治小斑病。
  (二)在较大范围内采取防治措施
  不仅玉米种植面积大,而且叶斑病的发病范围也很广,发病较为集中。小斑病一旦流行,在局部范围内采取防治措施并不可行,所以采取的防治措施要覆盖较大的范围。于发病初期将病叶摘除,发病初期指的是下部两叶片发病率达20%,此时需立即去除病叶,做好病叶的去除工作,需带出田外深埋或者烧毁。时间过了7~10天之后,再将余下的3~5片叶子去除,以上操作手段能起到抑制病害扩展的效果。在实际操作时,应大面积进行,而且要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成,以获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将病叶拆除后,需做好施肥胶水作业,起到促进玉米生长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玉米的抗病力。进行中耕划锄作业,使得土壤的湿度明显降低,起到优化田间环境的作用。提高磷肥和钾肥的用量,对田间管理作业引起重视,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三)采取作物间套种的方法
  玉米小斑病在玉米抽雄和灌浆期间发病较为严重,会逐渐向上蔓延,病斑数量也非常多。发病初期,病斑呈现水渍状,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比较密集,相互之间会连接成片。要加强对玉米的田间管理,并采取作物间套种的方法,这些农作物包括玉米、小麦、花生、大豆、甘薯。作物套种能够获得比较好的防治效果。不仅能明显降低田间湿度,还能起到增强玉米抵抗力的作用。对播种期适当加以调整,可以提前播种期,此时玉米后期处于高温多雨天气的时间段就会缩短,达到避病的目的,同时也起到增產的作用。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适时调整农田的气候条件,降低玉米出现小斑病的可能性。
  (四)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也是一种防治小斑病的手段。目前为了达到增长和稳产的目的,会选用一些抗病性强的优质杂交种。杂交种对小斑病的反映取决于亲本抗病性状。在配亲本时,需要鉴定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实现对小种专化性抗病性的有效利用,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到玉米品种是否具备抵抗大斑病的能力。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有很多玉米品种都具备抵抗小斑病的能力,在实际的种植活动中,还应该注意合理布局品种,合理轮换种植品种。避免玉米品种的抗病性降低,长期保持玉米品种有较强的抗病性。在玉米收获之后,应当及时进行翻耕,把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全部翻入土中,使得病残体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腐烂分解。收获之后形成的玉米秸秆不能堆放在田间地头,用作篱笆也不合适。无论是秸秆堆肥还是沤肥,都应该保证充分腐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防治玉米种植中的小斑病,应当科学喷洒化学药剂,在较大范围内采取防治措施,采取作物间套种的种植方法,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选用有较强抗病性的玉米品种非常关键,除此之外,还需对玉米的栽培管理引起重视,运用综合性的防治手段,有效减少菌源。
  参考文献:
  [1]班宁.雨后注意防治玉米大小斑病[J].农村新技术,2019(06):24.
  [2]蒙成,梁庆平,黄艳花.玉米小斑病抗病鉴定接种体培养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学报,2019,50(05):1001-1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9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