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家级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河南省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河南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的现状,并以保护自然生态、突出当地特色、再现自然风貌为理念,对湍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湿地方案设计;综合治理
  1  工程简介
  1.1  项目概况
  湍河国家湿地公园是以湍河河道为主体,由西北向东南呈带状走向,北起境内罗庄镇与内乡交界,南至南邓公路大桥沿河道,规划总长度54公里,沿线涉及罗庄、十林、赵集等十乡镇,两个类型分为1类2型,永久性河流湿地及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湿地。湿地公园中下游段靠近主城区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规划的湍河国家湿地公园紧邻邓州市主城区,大区域交通条件较为优越。以邓州市为中心,其范围内有两个4D级民用机场和一个军民合用的特级军用机场,湿地公园及周边有三条省级公路,给公园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2  项目现状与对策
  (1)现状。①采沙渔猎现象普遍,对湍河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造成了严重影响;周围围河种菜种田非法侵占湿地,导致湿地退化严重,湿地面积骤减;植被群落过少,部分动物栖息地遭破坏。②水质污染严重,主城区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水质属劣Ⅳ类。③湍河风景带的建设是按照城市园林化进行设计施工的,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标准衔接不够。④科普宣教、科研監测等工程亟待开展。
  (2)对策。①加强保护、科学修复,严格按总体规划,围绕生态建设核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湿地保护保育为重点,确标立界;坚决取缔沿河岸的采沙等破坏生态行为,恢复沙滩、漫滩的湿地生态系统;退田还湿、植被恢复,禁止渔猎。②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保护湿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关停河道两侧的污水排放,保护河道环境。③疏通水系,形成生态岛链,并恢复人工湿地;硬质驳岸可采用攀岩植物进行绿化恢复;增加科普宣教设施,突出国家湿地公园的特色;强化科普宣教区的建设,获得突出示范效果并获得更多验收附加分。④尽快开展相关工作,加强宣传,提升认识,着力打造科普宣教系统;建立监测站点,开展相应调查监测工作,建立完善技术档案。
  2 上位规划解析
  本次规划已与邓州市相关城市规划衔接,满足《河南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要求。且其他相关规划与本规划协调一致,并根据《河南邓州湍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整个国家湿地公园分为五大功能分区:(1)恢复重建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邓州内乡交界处至湍河渡槽两岸16.7km,第二部分为1号橡胶坝至S248线湍河北岸,是加强湿地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的区域。(2)生态保育区:湍河渡槽到1号橡胶坝两岸为生态保育区,全流域水面也是生态保育区,是维持湿地自然风貌、进行封育管理的区域。(3)科普宣教区:1号橡胶坝至S248线的湍河南岸;是宣传湿地重要功能和价值的场所。(4)合理利用区:S248线湍河大桥至4号橡胶坝两岸,是开展生态旅游、地域文化展示等活动的区域。(5)管理服务区:位于湍河南岸文化路与滨河南路交汇处,是开展管理服务的主要场所。
  3  湍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
  3.1  规划设计目标
  以通过国家验收为目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本设计方案以沙洲和河漫滩为主题,通过“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兴趣引导”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利用湍河湿地丰富的湿地自然资源和湿地人文景观资源,将湍河湿地公园建设成永久性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示范区、邓州特色文化展示区的原生态河流湿地国家级示范公园。
  3.2  规划设计理念
  (1)保护为第一要务,保护水质和生物空间为核心。(2)以湿地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优先、最小干预、最大化模拟自然,恢复自然,可持续发展。(3)做特色的科普宣教,突出湿地公园特色和文化风貌,既能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带来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设计重点:充分利用生态方法将已经破坏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自然功能。
  3.3  各功能分区规划设计
  3.3.1  管理服务区
  S248线湍河大桥至4号橡胶坝段规划设计主要为合理利用段—即湍河风景带和管理服务区。本区域将以湿地生态保护和科普宣教为主要方式,对已建成的湍河风景带区段进行改造升级。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1)疏通水系,形成生态岛链,并恢复人工湿地;沿驳岸边疏浚水系,使水面直接到达岸边。隔离人为活动,拒绝违规开垦湿地。在河道内部形成大小岛链,并种植水生植物,恢复自然群落。具体措施为:在沼泽滩涂区域按照挺水——浮水——沉水的配置要求,芦苇、蒲苇间植,水质净化效果更好。(2)硬质驳岸的生态化处理。沿线驳岸多以2级为主,底层驳岸全部为混凝土驳岸。上侧驳岸以植草边坡为主,现状多为种植菜地。具体措施为:其一,底层驳岸下侧采用密植千屈菜、菖蒲、芦苇等高杆湿地植物;上侧采用迎春、黄馨等长枝条植物下垂。其二,上层绿化边坡采用矮生百慕大草坪满铺,硬质部分采用设置种植槽种植爬墙虎和做文化宣教内容两种方式。
  其中,科普宣教设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宣教廊道三:位于河道南岸,S248线湍河大桥至焦枝铁路;宣教主题为:鱼鸟跃湍,介绍湿地公园动物资源。②宣教廊道四:位于河道南岸,第2橡胶坝至文化路与湍滨南路交叉口;宣教主题为:纷花飞湍,介绍湿地公园花卉景观资源以及花卉相关文学内容。③宣教廊道五:位于河道南岸,穣城北路至北京大道;宣教主题为:同生喜湍,介绍河流湿地状况,介绍生态驳岸技术,书写环保故事。④宣教廊道六:位于河道南岸,北京大道至终点;宣教主题为:长史渊湍,介绍邓州自古名人、宗亲文化、民俗文化,介绍湿地乔木资源。⑤宣教廊道七:位于河道北岸,穰城北路至北京大道;宣教主题为:净碧流湍,宣传介绍湿地净化技术、植物以及公众环保意识。   3.3.2  科普宣教区
  S248线湍河大桥至1号橡胶坝段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为科普宣教区段,通过展示、体验、解说三种科普宣教方式,以有效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切实做好湿地保护恢复工作,科普宣教当地湿地公园自然、历史、人文、生态资源,以趣味形象等创作手法由浅入深展开宣教系统创作工作。
  (1)宣教内容主题为草木盈湍,宣教主要内容:表达湍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特色,介绍湿地基础知识与湿地生态技术,展示各种湿地植物与湿地动物。(2)宣教内容主题为漫河迎湍,宣教主要内容:介绍湍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介绍湍河区域湿地特点、现阶段湿地现状与湿地保护措施。(3)宣教内容主题为湍湾写生,宣教主要内容:提供一个写生术空间,介绍湍河区域内鸟类以及人类对鸟类的影响。其中,入口区域是游人聚集的主要区域,主要功能有针对湍河形象和定位的展示、湿地的服务中心、休闲以及公益活动的主要场所、科普宣教的重点区域。以堤岸为界限,该区域主要以陆生植物群落作为主题,针对湍河珍惜动植物的科普宣教,重点对鸟类的栖息繁衍进行科普宣教。同时,还要做好滩涂生态的恢复,通过对地貌现状进行人工整理疏导,形成比较符合自然物种生存的生态结构,阻止固体垃圾对滩涂的侵害,保护土壤的营养成分和结构。
  3.3.3  生态保育区
  南水北调湍河渡槽至1号橡胶坝段规划主要针对生物物种与栖地的监测维护与复育,针对濒危生物的育种繁殖与对受破坏生态系统的重建。并通过以生态学的原理,监测人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包含对生态的普查与监测、野生动植物饲育、自然景观生态维护工作等,协调人与生物圈相互关系;以达到保护地球上单一生物物种乃至不同生物群落所依存栖地目的,并维系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永续维护。该段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五项工程:植物生境的复育、动物栖息地的保育、防护林工程、巡护步道工程、建立动物救护站和鸟类繁育中心。
  (1)植物生境的复育。具体措施:首先,植被方面。对于湿地植被资源情况较好的,应保护现有的湿地植被资源、保持原生树种的优势种地位、种植相应的鸟嗜植物,对于生长情况不太理想的植被资源,则应采用人工种植,恢复场地记忆,其中,对于陆地与近水区之间可种植耐水湿、的水杉、池杉、河柳等乔木;对于沼泽及岸边浅水区可终止挺水植物配置芦苇、蒲草、野菱,浮水植物配置睡蓮、芡实,沉水植物配置金鱼藻;对于浅水区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沉水植物,水岸潮湿陆地则种植耐水乔灌木、湿生植物。
  (2)动物栖息地的保育。其一,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措施。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湿地动物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保护动物栖息地—湿地就是保护动物。当前,湍河国家湿地公园动物栖息地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湿地被占用为耕田、湿地植被覆盖率低、滩涂裸露、盗猎捕鱼等现象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湿地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可采取如下措施:①退田还湿;②设立动物保护区,禁止游人入内;③加强动物科普宣传,从思想上提升人们的保护意识。其二,鸟类栖息地的保护措施。整个生态系统是由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三大生态类群构成的,鸟类作为最高级的消费者,意味着鸟类数量是最少的,对环境的要求更高,所以还需采取相应措施修复鸟类栖息地。对此,可根据湍河湿地鸟类的主要类型,例如涉禽、游禽、猛禽、鸣禽、攀禽、陆禽等,将其栖息地合理划分为:树林、滩涂、沙洲岛屿、崖壁、土坡上等。①林间栖息地则可采取如下措施:结合两岸防护林带形成绿色生态栖息廊道;在节点部种植鸟嗜植物,吸引鸟类在滩涂、沙洲岛屿。②沙洲岛屿栖息地的鸟类多在深水区觅食,在岸边或岛屿休憩,因此,可在河中设置安全岛,安全岛同样留有裸露泥滩,在部分区域种植芦苇等耐水湿的水生植物及适应鸟类栖息的树木,还可以在水中设立木桩,以供鸟类停歇,采取的措施主要为:对条件状况好的沙洲进行封育管理,让其植被自然恢复;沙洲受到破坏,难以自身恢复,通过人工播种,使其恢复到原生状态。③崖壁、土坡栖息地主要有猛禽类和崖沙燕等,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类动物。对此,可采取如下措施:充分保护原有崖壁式驳岸,并严格控制人员接近;驳岸上段设置多层次密林封闭,底部则以低矮灌木封闭,保证鸟类进出不受阻挡。生态保育区是鸟类等其它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为了更好的保护他们,需要湿地管理人员做好巡查工作,巡护步道采用自然石材,且步道设置在防护林,并设置野生动物救护站和科研检测点。
  3.3.4  恢复重建区
  邓州内乡交界至南水北调湍河渡槽段规划主要通过限制人为活动,以自然恢复为主,提高园内湿地资源面积与质量。同时,为满足巡护和监测需求,在恢复重建区建设巡护步道,长10km,采用自然石材路面。其中,恢复滩涂总面积66.2万㎡,应用荷花、芦苇、香蒲、水菖蒲、睡莲、黄花鸢尾、蒲苇等植物,这样大量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使水体杂质大大下降,达到了Ⅲ类水质标准,在此基础上放养了鱼类,使水体生物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也使水体生态系统趋于平衡。
  4  结语
  湿地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在调节径流、改善气候环境以及保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对湿地的保护、恢复与重建,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以逐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强的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 黄风杰.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9(22):122~123.
  [2] 张杰.基于可持续性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索[J].现代园艺,2019(9):90~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6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