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相关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而莆仙戏发展历史悠久,作为古老剧种之一,将其引入校园内,营造出学生热爱莆仙戏、会唱莆仙戏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美育工作的成效,同时也能更好地将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发挥出德育教育价值,对弘扬和传承莆仙戏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主要从莆仙戏引入校园的必要性出发,对莆仙戏引进校园的方法及具体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传承;莆仙戏;校园;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134-02
  【本文著录格式】郑喜燕.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相关研究[J].北方音乐,2020,04(08):134-135.
  当前我国课程不断改革,强调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学科知识,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传承能力,而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将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学生提高音樂欣赏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莆仙戏”享有“宋元南戏活化石”的美誉,也是我国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背景,有必要落实莆仙戏进校园,通过多种方法提高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对学生美育工作的价值。
  一、莆仙戏引入校园的必要性
  莆仙戏原名称作“兴化戏”,新中国成立后才更名叫作莆仙戏。莆仙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戏种之一,莆仙戏是在唐代萌发,而后在宋代经过了进一步发展,最终在明清盛行。莆仙戏中有大量古老的剧目,所以享有宋元南戏“活化石”“遗响”的美誉。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很多动作都是受到了木偶戏的深深影响,凸显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其有丰富的唱腔,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中多种艺术特点,同时是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1]。
  莆仙戏作为乡土音乐之一是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我国初中教育注重文化的传承,因此在中学教育实施阶段,引入莆仙戏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传统戏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义务教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缺乏对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的了解,所以在实际引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学校及教师需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戏曲文化,提高欣赏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2]。
  二、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具体实践途径
  (一)提高宣传力度,营造校园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从多数学生对莆仙戏曲了解情况看,很多学生对莆仙戏曲根本不了解,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对莆仙戏曲有些模糊的记忆,还仅仅是从爷爷奶奶那儿听过几句,对于莆仙戏的唱腔、传统剧目、科介动作等完全不理解。
  首先,中学相关教育者应当提高重视力度,加强莆仙戏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将此项活动真正融合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同时需要保证学校具备艺术教育专用教室,相关教育设施设备可以达到开展传承艺术项目教学的实际需求;其次,学校可以进行校园环境的布置,营造一个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可以在学生学习区域、活动区域、生活区域等,利用宣传栏、楼道墙面等有利条件,宣传莆仙戏传统优秀剧目和剧照。也可以对莆仙戏曲进行制作,改成学生午休以及清校铃声;最后,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站、宣传栏等,提高对莆仙戏知识的宣传和传播,在不断的校园环境熏陶下,使学生感受到莆仙戏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构建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3]。
  (二)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师生莆仙戏感受力
  在开张实践活动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的培训。教师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直接传播者,应当对莆仙戏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有所掌握,提高教师教授莆仙戏相关知识的教育能力。而后“以点带面”,促进全校学生了解莆仙戏悠久的历史及重要的成就,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资源邀请相关的艺术家进入学校,面对面地将莆仙戏的概况和发展历程讲授给学生。而后,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让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莆田艺校、大剧院,陪同学生参观莆田博物馆等,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与莆仙戏艺术家近距离接触,在观看莆仙戏的演唱以及表演时,促使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到莆仙戏的魅力,同时也了解了幕后的乐队伴奏[4]。
  (三)结合校本课程,充分融合乡音乡戏元素
  在“莆仙戏进校园”的发展进程中,仅仅是宣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为此,学校应当从学校课程实际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学习莆仙戏有关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探究莆仙戏曲进校园的有效教学模式,制定出良好的教育课程,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学科的课改进程。如开设莆仙戏相关的文化课程,同时利用选修课或者第二课堂,增设“莆仙戏鉴赏”等课程,通过此类课程满足学生学习莆仙戏的需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供学生文化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莆仙戏的理解,进而进行文化传承[5]。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并观看相关的视频,而后再结合具体情况教学生戏曲的发声,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戏曲的发展情况及相关知识。利用莆仙戏的唱段内容培养学生情感感知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并初步学会演唱个别戏曲选段,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动作完成戏曲表演,真正体会到学习戏曲的乐趣。待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后,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中进行实际演唱,同时也激发其他学生学习。   此外,以中学为例,可以在每个年级中开展班级莆仙戏唱腔的学习,但是综合考虑到班级人数多、学生歌唱能力不统一及莆仙戏比较难学难唱等因素,教师可以先利用古诗词套莆仙戏曲牌学唱。比如《春色娇》,主要选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而《十二阑干》则是选自孟郊的《游子吟》,还可以利用老舍先生的五言诗《石榴红》,再配合旋律优美的歌曲,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自信,进而提升传承能力[6]。
  (四)开展莆仙戏社团,提高学生深度理解
  学校可以通过文学社、开展活动社团、社团课程等,积极完善社团组织机构,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引导学生体验莆仙戏,深度感受民俗文化魅力;也可以开设社团课程,培养学生讲莆田话,而后再教学生简单的科介动作和传统的优秀莆仙剧目。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具体曲目时,应当从学生兴趣及知识认知程度出发,选择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对相关的传统文化有进一步认识,同时也应当选择积极向上的戏曲,如《杨排风》《春草闯堂》等曲牌选段,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除此之外,学校可以举办莆仙剧目的社团表演或者演唱活动,如每学期举办的“莆仙戏唱腔”合唱班等活动,通过将莆仙戏唱腔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莆仙戏的理解,形成一种特色文化,促使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感受和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7]。再有就是开展校园莆仙戏展演活动,通过表演使学生深入到莆仙戏曲中的角色,提高学生表演基本功,通过身边的师生表演让师生更直观地观摩学习,从而进一步推广民俗文化,更好地为学生今后的表演做好铺垫。
  (五)创办学校民乐团,促进乡戏文化传承
  经过学校社团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学生对莆仙戏的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唱腔。因此,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组建莆仙戏的伴奏乐队,在校内进行选拔比赛,组建学校的民乐团。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赛前训练和指导,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以聘请莆仙戏器乐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提升学生民乐团的演奏技巧。而后学校可充分利用元旦晚会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条件展现莆仙戏小学成效[8]。“千淘万渡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无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道路有多艰辛,但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很好的结果。
  三、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戏进校园的活动反思
  首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音乐教师本身不是学习戏曲出身,存在个人差异,对莆仙戏各个行旦和唱腔特点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所以,学校在开展莆仙戏进校园活动时,需要对教师教学建立系统的教学计划,如怎样进行系统的科介动作的基础性学习、优秀传统剧目的赏析等,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应当注重思考,研究如何提高演唱莆仙戏唱腔曲牌的韵律特点,如何规范统一唱腔的地方方言;再次,应当思考,运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提高莆仙戏的学习,实现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目标;最后,对于适合学生学习的莆仙戏题材应当进一步研究。
  四、结语
  总之,在将莆仙戏引入校园的过程中,学校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情况,注意活动形式及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理解戏曲内容的同时,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莆仙戏进校园的目的,促进学生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邹燕丽.基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莆仙戲进校园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7,34(41).
  [2]徐爱萍.继承传统有力量,梨园芬芳满校园[J].儿童音乐,2018,45(11).
  [3]黄青梅.多媒体与莆仙戏曲音乐教学的有效整合[J].教育艺术,2017,23(56).
  [4]徐蔚.莆仙戏的地域文化特色[J].莆田学院学报, 2015,34(2).
  [5]李碧娥.福建莆仙戏台建筑的装饰艺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5,15(23).
  [6]刘雪.木兰陂故事的叙事结构及其文化内涵探析——莆仙戏版与其他故事版本的比较[J].莆田学院学报,2017,56(40).
  [7]付华顺.莆仙戏研究的新视角——读叶明生著《莆仙戏剧文化生态研究》[J].福建艺术,2016,12(6).
  [8]余雅燊.莆仙戏生存的社会载体探析[J].莆田学院学报,2015,4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8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