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根和魂,华夏儿女的成长不能脱离民族文化,不能缺失圣贤经典的滋养。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本文从把握实质、营造氛围、学科渗透、活动体验、汇聚合力五方面阐述了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思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贯彻者,理应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铸造民族复兴之魂”的神圣使命。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下谈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精华与糟粕共存。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不能不看历史背景、不分良莠全盘吸收,而应深入挖掘和把握其精神内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健全人格”。鉴于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从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行为规范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的结合点,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且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他们,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吸引学生了解、热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
校园环境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校园的一物一景都是学校教育的载体。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学校首先要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凸显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中设计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利用教学楼外墙、走廊、橱窗等场所布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开设传统文化宣传栏目;定期举行学校传统文化节,进行师生书画作品、民族戏曲、传统武术的评比展示等。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应大力做好宣传,让全体师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文化、促进社会持续进步的积极意义,在师生中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内容,落实到课堂教学、团队活动、评价考核中,切实营造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浓厚氛围,让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渗透
课堂教学永远是育人工作最重要的载体,传统文化进校园必然要立足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随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颁布,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正逐步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如数学教材中有认识算盘及使用算盘数数、计数的内容;科学教材中有介绍古代造纸术、世界最早的指南针——司南的内容;音乐教材中有介绍箫、笛等古代乐器的知识,还有中国戏曲、民族服装等内容;美术教材中涉及国画、篆刻、剪纸、泥塑等中国古代技艺;体育课中有介绍中国武术、气功及古代杂技的内容;社会课程中有古代民俗文化;历史课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教育资源潜隐在各科课程中,需要发掘、统整,并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因此,学校各学科教师都应自觉树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中。如:将国学经典有机地整合到语文课堂中,将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及数学家的伟大成就穿插在数学教学中,将古代戏曲、歌谣、民族舞蹈整合到音乐课堂中,将古老的脸谱面具、陶艺、窗花制作融入美术课堂,将传统的划龙舟、舞狮子、蹴鞠等传统运动融入体育课堂等等。总之,学校各学科教师都应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责,自觉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准确把握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适度地挖掘、拓展、整合,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四、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体验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靠“传授”和“说教”的学习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亦如此。要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凸显其实践性和生活化的特征,让传统文化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真正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如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深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氛围,领悟节日内涵;组织学生进行诗词、书法、经典诵读、民俗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文化底蕴,铸就学生精神风貌。同时,传承传统文化还要亲近生活,如通过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带领孩子们走进乡村农舍、田间地头,品味乡土文化。让孩子们欣赏荷塘美景、了解采摘技术、学唱潜江花鼓戏,学做潜江花糕、曲米茶,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家乡原汁原味的甜美生活激活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孩子们成为美丽家乡的建设者和传承人。
五、汇聚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方合力
《纲要》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心聚才能事成!”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国学讲座、教育实践、辐射引领等方式统一师生、家校之间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要发挥师资优势,开办家长学校,组织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研究、中华戏曲欣賞等主题活动,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组织家长会,教授家长育人方法,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组织亲子互动活动,增强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其次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传统节日特色活动,参加“和谐社区”“文化社区”争创活动,与社区携手开展知识竞赛、孝亲诗歌朗诵、亲子游戏、家庭教育讲座等。此外,还可联系地区博物馆、名人故居、各种纪念馆,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邀请民间艺人担任志愿辅导老师,利用双休日及寒暑假开设民俗教育课程等。如此,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和社会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重任在肩!让我们当好文化传承的桥梁,将历史的经典、文化的精粹播种到孩子们心中,培养有文化底蕴、有民族气节的优秀公民,大力传播社会正能量,助力青少年实现人生大梦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0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