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进霞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积淀的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是把传统的文化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整合起来,学生根据切身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和传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耳濡目染,熏陶感染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让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并掌握、继承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约束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对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化,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国文化成为一种潮流不断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奇心促使国人对外国文化进行学习,甚至变本加厉,似乎有取而代之的迹象。这就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严重的挑战,鉴于这种情况,优秀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势在必行的。那么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这项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依靠老师的讲授而获得,还可以依靠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沐浴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陶冶他们的人格、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1.加强硬件建设,增设宣传设施
学校要因地制宜,利用有效的空间资源,科学、合理规划,让学校的每株花草树木,每片土地、每块墙壁,甚至每个空间都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阵地,使它们都成为育人、塑造人的活教材。例如:学校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区域以主题的形式开辟宣傳专栏,如名言警句专栏、名人故事专栏、民俗民风专栏、民间工艺及民间曲艺等专栏,还可以借助于班级文化布置,让每个教室的布置即要开辟传统文化专栏,又要体现出每个班级的个性,展现出不同风格特点。并且要根据传统的节日不断更换专栏的内容,即有师生栩栩如生的书画作品,又有发自肺腑的心得体会,而且板报还必须要有主题,这样精心布置、优化的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2.优化宣传媒体,营造文化氛围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公众号平台,学校网络主页、阅览室等功能室,对传统文化进行及时宣传报道,并让学生及时收听、阅读并获取相关的文化信息。如每天早上大课间后的校园广播,课外活动时间的校园网页浏览;即时播报学校动态,师生活动的校报等媒体,加强宣传报道,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处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时时触摸到传统文化就陪伴在自己左右。这样学校精心打造的宣传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展示、相互交流的机会,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3.营造人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对学生实施文明教育。校园是一个文明的场所,这就要求全体师生在学校要以“文明”为行动准则,师生的一言一行都要做到文明,学生要严格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从而达到规范学生的日常用语和日常行为习惯,使学生处处用文明语、处处做文明事,并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平台,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文体活动,学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节日氛围,在传统节日氛围的渲染下,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博大精深,使他们在熏陶感染中继承和发展。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调动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二、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学校社团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的建设给学校传统文化的建设注入了活力,使校园文化向多元化发展。以社团活动为有效的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全面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开展,而且不同程度的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水平,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如:“诵民族经典,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诵读社团的建设;武术兴趣小组的组建,成了校园的一道风景,学生们热情度非常高,特别是男同学,他们的训练都非常刻苦。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学生不同程度上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德和艺两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学生通过互相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书法、刺绣、古筝、戏曲等小组的建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在活动的开展中把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习惯、精神等。
总之,学校是学生学习一切文化的场所,只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自己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对自己道德情操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娜.初中舞蹈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5).
[2]王慧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J].企业导报,2014(9).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3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