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赏识教育在如今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已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教育方法,它并不是单纯的表扬和鼓励,而是教育者承认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对受教育者满怀信心,挖掘潜能,促进其成长。然而现阶段的教育却混淆了赏识教育的含义与作用,部分教育者对赏识教育十分盲目,这种扭曲也造成了赏识教育的失效。因此,要想令赏识教育发挥作用,回归正轨,必须明确其价值与含义。文章从当前赏识教育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出发,对其展开探索,并提出了解决赏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如奖惩并进、因材施教等。
  关键词:赏识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
  引 言
  教育下成功地培养成留美博士生,这种亲身经历也验证了卡耐基的名言:“要对最细微的进步赞美,每一步都要赞美,这会将学生的自信点亮,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因此,很多教育人员开始重视赏识教育,并应用在教育教学环节中。但随着赏识教育进一步的推行,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浮现出来,甚至有一些学者开始质疑赏识教育,转而提倡惩罚教育。为什么对赏识教育的态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广受好评到备受质疑?它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哪些难题?本文基于赏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尝试探究其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赏识教育的定义及价值
  1.赏识教育的定义
  当前,许多文献著作都深入研究了赏识教育,他们对赏识教育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就现有的绝大多数文献著作,他们给出的定义均包含如下两点。
  (1)赏识教育是指教师认识并赏识学生的才能,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
  (2)赏识教育是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顺应时代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教育方法。
  从上述两点中,可以得知,虽然定义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是一样的,这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间的差异要认识清楚,并对他们保持信心,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发掘其潜能,提升自信,最终实现健康成长。因此,赏识教育的本质在于充满爱,尊重个体与生命,这样的教育才是充满生命力与人情味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积极推广提倡。
  2.赏识教育的价值
  (1)赏识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自信,克服自卑与胆怯。部分孩子性格不够活泼,较为内向,不敢过多表现自己,所以家长或者教师很少赞扬他们。长此以往,他们对自身能力持怀疑态度,渐渐失去自信,自卑心理愈发严重。家长与教师要积极关心他们,信任、尊重才能使孩子重拾信心,这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抱着欣赏的态度,适时地给予积极的评价,这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从而提高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2)赏识教育教导孩子尊重与自尊。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些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是在受指责的过程中感觉得不到尊重而产生的。因此,家长与教师批评教育孩子时,应当指出他们的不足,尊重他们,给他们留面子,让他们明白只有学会自尊与尊重,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3)赏识教育引导孩子发掘自身潜能。现在的家长和教师总是在孩子有一些成绩之后,才会去赞美孩子。我们应当细微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找出他们的优点长处,引导他们发现自身兴趣,最终发掘自身潜能,变得更加优秀。
  赏识教育具有上述优势,这是其广受推崇的原因,但当下,部分教育者无法准确认识赏识教育的含义,掌控不好尺度,致使赏识教育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对赏识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1.赏识教育的功利性
  赏识教育的益处良多,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学会尊重,发掘潜能。很多家长和教师便以此为说辞,将发掘潜能变成赋予孩子能力。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肩负着较大的压力,家长们喜欢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价值观强加给子女,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补习班。诚然,借助一定方法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么做的初衷无可厚非。但是,家长如果利用这种方法去逼着孩子承受压力,或许起初,孩子会觉得参加这些培训班、补习班可以获得家长的称赞,然而久而久之,这些过分的“赏识”就会给孩子们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甚至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学、逃学等恶劣的后果。也正是因为家长们对子女寄予着厚望,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所以当代教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教师因为班级之间的竞争激烈,已经几乎忘记教育的初衷,他们只知道一味地让学生学学学,成绩永远摆在第一位,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其实,教育者的这些良苦用心都可以理解,可是我们不能忘了,在督促孩子进步成才的同时,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期许强加给孩子,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与想法,不要让他们的童年缺乏快乐,失去色彩。
  2.因赏识教育而忽视了惩罚教育
  在赏识教育备受推崇的背景下,部分教育学者的认识过于片面,觉得鼓励与表扬才是赏识,惩罚教育就可以放一边。比如,上公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变得特别小心翼翼,对学生的评价几乎不会提一个“不”字。虽说教师的初衷是好的,但这明显脱离了赏识教育原本的意义。还有部分家長不分场合,过分溺爱,当孩子在身边时依然大肆夸奖,这种赏识也就变质成了吹嘘。因此,如果教育者只知道一味地赏识,在需要明确指出错误的时候,也给惩罚穿上“赏识”的外衣,这样只会让孩子模糊认识,无法正确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鼓励表扬是提倡的,但一定要有度。假如一个人受到太多赞美与赏识,长此以往,其内心势必膨胀,这会极大地影响他的判断与认知,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难以树立端正的是非观。因此,简单过度的鼓励表扬并非赏识教育,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引导与肯定他们的表现,让他们学会明辨是非,改正不良行为。   三、解决赏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正确认识赏识教育,提升教育者的赏识素养
  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与家长这两个重要环节,如何认识与运用赏识教育关乎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因此,必须重视提升教育者的修养素质,确保他们赏识学生做到恰当、公平、公正,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何为教育,这可能是困扰多数教师的问题,所以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它的价值与含义。众所周知,赏识教育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体现出对个体与生命的尊重,充满着爱与关心,这就对教育者们提出要求,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表达出爱心、尊重以及信任。
  2.奖惩并进,双管齐下
  赏识与惩罚在教育中相辅相成,发挥着各自的效用。如果教育者只知道赏识,那么受教育者很容易只听得了好话,而无法接受挫折;如果教育者只知道惩罚,那么受教育者很容易丧失信心,而变得郁郁寡欢。种花时不仅要浇水施肥,还要修枝剪叶,前者就是赏识教育,后者就是惩罚教育,要想把花养好,水肥同修剪缺一不可。因此,要辩证地看待两种教育的关系,要把握好尺度,在两者间寻求一个平衡,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做了好事要进行表扬,做了错事就应该给孩子适当的批评惩罚,如果教育者只是加以纵容的话,会使孩子迷失自我,不知悔改,无形中会丢掉道德与责任心,这种情况极易误入歧途,害人害己。此外,教育者在批评孩子时也要把握好尺度,虽然孩子做了错事,但要尊重他们,不要过度苛责,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心生悔改之意才是最好的结果。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惩罚和赏识都具有激发他们内在潜能的作用,所以只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孩子们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3.赏识要适度,讲究方式方法
  所谓物极必反,教育者在进行赏识教育时应该把握好合适的尺度,不盲目表扬,不盲目迁就。当然,想要把握这个“度”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每个孩子受教育的环境不同,他们的个性心理也不同。在进行赏识教育时,教育者要对孩子的身心需求和心理状况等问题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以求赏识得有理有据,否则赏识过度,孩子可能自信心膨胀,变得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而赏识不足,会让孩子不够自信,遭受挫折,容易自卑,难以保持积极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因此,教师的赏识教育要有一定尺度,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结 语
  赏识教育强调孩子之间存在个性差异,但认为他们都是可塑之才,教育者要尊重这些差异,做到信任、尊重、鼓励以及包容。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应对所有受教育者一视同仁,对待关心孩子时强调公平公正,认为他们都具有可塑性,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建设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并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所以说,教育者要给予孩子全面的关爱、真诚的赞赏和必要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主动追求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内在潜能的发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最终使孩子们学会自我欣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热情饱满的前提在于满足一些需要,而尊重、归属以及情感均包含其中。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强调人情味与人性化,这种教育模式帮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发展进步。赏识教育不是某些教育经验和某一个成功的案例就可以完全概括的,它值得教育者们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因为教育缺乏赏识就一定不会完整。
  [参考文献]
  [1]韩登亮.赏识教育的实践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36-39.
  [2]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3]周 弘.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M].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4]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5]凡 欣.基于学生对赏识教育的需求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4):29-30,108.
  [6](美)M·S.斯特娜.斯特娜的自然教育[M].张艳华,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姜苈桐(1993—),女,江苏南通人,中小學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赏识教育的利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1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