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智优生心理承受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智优生因为年龄较小、认知不完善,并且因为学习方面优于他人,容易因为成绩下降、其他能力方面技不如人而产生负面情绪。智优生疏于集体活动、怯于向老师家长表达自己,因此受挫后往往自我消化。教师和家长应该对智优生保持合理的期望,鼓励他们广泛交友,并适当进行受挫教育。保证智优生在成绩优异的同时,能够承受外在压力,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智优生 心理承受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智优生”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具备一定的天赋、头脑聪明、思维活跃的学生,以学习成绩为评判标准,在班级中相较其他同学更加优秀的群体。因为过于注重成绩,缺乏合适的心理引导,学生很容易出现孤僻沉默、自私虚荣等负面情绪,并且,很容易受挫、茫然不知所措。这些学生只可以称得上“智优生”,而非“优等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其后续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因为简单的挫折一蹶不振,因此,加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1造成智优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原因
  1.1认知方面
  应试教育下,通常以“学习成绩”评判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结果,会对孩子们产生一种认知:学习成绩好的才是好孩子,才值得被爱,学习成绩代表一切。这就会导致这些智优生更加看重个人排名、分数,并且总是感觉自己不够优秀,个人期望值不断攀升,而且会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旁人的言论非常敏感,努力想要塑造和维持“好学生”形象。
  因此,学生在受挫时往往不会向老师或者家长求助,他们认为这代表自己能力不足,认为自己可以独立解决问题,害怕他人因为自己的求助行为而判定自己很弱小。
  1.2情感方面
  智优生往往具有明显的负重心理,他们在享受同学、老师、家长的赞扬之时,也经常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害怕被超越,难以面对失败;想要放松、与班级其他同学发展友谊,又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智优生往往在班级中性格孤僻,只顾埋头学习,人际交往能力也会下降。
  因为缺少适当的放松活动,智优生的心理压力会越发沉重,并且没有倾诉对象,缺乏朋友的关心和集体生活的温暖,个人的问题堆积下去,最终将会很难疏导。
  1.3行为方面
  智优生的学习活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而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即使教师布置了“合作学习”的任务,他们也习惯性地独立解决问题,不善于与其他同学讨论、合作,甚至有些同学会认为合作交流是一種浪费时间、效率低下的学习模式。他们更加崇尚个人奋斗,但是有些问题并不是独自可以解决的,因为在有些问题面前,缺乏合作、缺少集体的帮助,往往举步维艰,但即使解决不了问题,他们也不愿意跟他人合作。
  2加强智优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对策
  对于智优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与思想活动,教师不能把它们看成“无伤大雅的小毛病”,需要正确认识到这是青少年在成长阶段心理不成熟、缺乏正确引导所导致的,需要及时纠正,对症下药。
  2.1合理期望
  心理现象研究表明:极有效率的工作和学习总是出现在平稳的心态下。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和预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考试发挥、心理健康以及对自我的认知。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好坏、分数高低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还要引领家长也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好坏、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教师对学生提出期望和制定目标时需要贴近学生实际,并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对学生阶段性表现的评价可以由课堂表现、课下作业完成度、班级活动参与情况等综合评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也需要辩证看待,不能仅仅依据班级名次的涨落、考试分数的多少评定。教师或者家长可以对比分析试卷中学生失分的类型,如马虎大意、内容超纲等等,向学生传达出“考试成绩尽力便好”的理念,适当降低学生的自我要求。
  其次,应该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情,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设计稳妥有效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的设立需要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比如语文学习,每天学习五个成语,阅读两篇课外文章并记录精彩片段;周末时尝试使用这些内容写小作文。
  2.2赏罚分明
  应试教育下成绩作为升学率的重要考核标准,也与教师评定相关,因此很多老师在班级中经常会对智优生有一些优待,这会加深智优生心理负担以及与其他同学之间的隔膜,而且很可能造成某些智优生自负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关爱,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与奖罚,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并且积极引导智优生参与班级集体活动,与其他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进行运动会、晚会等班级建设的文娱活动时,应该要求每个学生都尽量参与,不能因为害怕“耽误学生学习”而不让他们参与这些活动;在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引导智优生融入小组,在成员合理分工的前提下,保证每个同学能最大程度上参与并且展现自我;在与家长沟通时,对每个同学都应该进行优缺点评价,客观全面地向家长反应学生在校的“德智体美劳”情况,绝对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是智优生就认为是全面发展的。
  2.3合作意识
  在日常对智优生进行谈论时,教师往往将其与其他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对比,并称智优生为“别人家的孩子”,对其进行单一的夸赞,给智优生以强烈的心理暗示,导致他们容易形成很强的自我中心主义,不会换位思考,很难与其他同学沟通与建立深刻的友谊。这一心理的突出表现便是“忽视集体活动、缺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智优生融入集体,感受到其他同学的优点,从而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集体意识,教师可以在班级采用帮扶小组的形式。没有一个孩子是一无是处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长和不足之后,可以将同学分组,每组同学特长不同:语文、数学、英语、歌唱、体育等,小组内成员互相帮扶,在学期内进行小组的评比活动,不仅包括学习成绩,还有身体素质、文艺表演等。这样同学们可以各取所长,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并且可以充分认识到其他同学的优点、长处,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摒弃以“成绩”判定一个人的刻板思想。
  2.4受挫教育
  提升智优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要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融入集体,还要通过实际挫折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但是进行受挫教育时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否则只会揠苗助长,给学生们带来不可挽回的心理伤害。
  首先是有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挫折教育。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认识也会逐渐成熟,施加挫折的程度也应不同。其次,正反结合,以正面教育为主。在实施挫折教育的时候,不能仅仅为了挫折而“受挫”,更不能让学生因为某些事情产生厌弃思想。挫折只是手段,而教育才是目的,需要让智优生在挫折中加以思考。最后,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提前对同学的心理预期、平时表现、性格特征有所了解,判断其承受能力的强弱并取适宜的疏导手段。
  教师在进行挫折教育时,需要注意各种时机和情境,毕竟不可能每次的挫折都是人为的,挫折教育应该是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种意识,抓住任何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3结语
  新课标已经摒弃了以单一成绩为学生评判标准的理念,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成为对一个人进行综合评定的重要因素。而在人生中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未来求学生涯中保持平稳心态和稳定发挥,也是培养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适应挫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翠.浅谈绩优生的心理剖析和人格培养[J].时代教育,2014(13).
  [2] 魏成智.浅谈学优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及教育对策[J].育人经纬,2008(11).
  [3] 张素珍.加强“学优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J].心理健康教育,2010(08).
  [4] 王莉洁,沈贵鹏.矫正与发展齐头并进:学优生心理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1(02):87-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7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