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网络舆情演化下目的地关注度时空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金华 胡亚美
摘 要: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强、利益主体复杂等特点,影响我国游客的境外风险感知与目的地选择,不利于国内出境旅游及目的地旅游业发展,必须合理管控。以泰国普吉岛“7.5沉船事件”为例,探讨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及其演化下目的地关注度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1.时间上,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与目的地的关注度分别呈“双峰型”与“单峰型”,舆情生命周期各阶段目的地关注度呈现平缓上升、爆发式增长、“断崖式”下跌与逐渐恢复的演变规律。2.空间上,目的地关注度整体上从我国西部向东部梯度递增,空间分异呈现核心—边缘与多核心的结构特点。3.舆情传播、出境旅游需求等相关因素对目的地关注度空间分异存在显著影响。基于出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时空特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自媒体平台信息、在线旅游平台(OTA)等利益主体应在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跨境旅游危机事件及其网络舆情的合作管控。
关键词: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时空特征;网络关注度;普吉岛
作者简介:陈金华,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安全管理(E-mail:superkingth@126.com)。胡亚美,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福建 泉州 362021)。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0)03-0068-12
东南亚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沿线地区,也是中国主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然而,一些东南亚国家旅游安全事件频发,在国内引发的网络舆情影响了我国游客出境旅游意愿与目的地选择。例如,2018年7月5日“普吉岛沉船事件”导致47名中国游客遇难,由此引发的舆论在网络空间传播扩散,导致目的地形象受损,入境泰国的中国游客数量明显下降。关注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与目的地的关系,有利于推进跨境旅游合作,促进我国出境旅游业健康发展。
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收集和比较影响旅游者的出游决策,出境旅游安全信息传播对旅游者的出游意愿、目的地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成为旅游信息获取和辅助旅游行为决策的重要工具,旅游者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住宿、旅游吸引物等各方面信息,网络关注度也因此成为旅游研究的一种测度与衡量指标,如利用网络关注度预测旅游需求、反映旅游者偏好,通过揭示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为景区营销提供建议等。旅游危机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作为网络信息的内容组成部分,能够引导客流,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现实中“用脚投票”“抵制”成为网民面对负面舆情表达不去旅游的意愿和负面情绪最主要方式,在网络上表现为舆情传播与目的地关注度变化。对于典型的旅游地来说,目的地关注度与旅游需求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旅游危机事件及其网络舆情发生与传播期间目的地关注度变动较大。除刘嘉毅探索了网络舆情对旅游目的地網络关注度的时空影响外,较少有将目的地关注度放在舆情演化情境下进行研究,尤其是跨境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目的地关注度变化规律。
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强、负面情绪泛滥、扩散速度快、危害效应大、控制难度大等特点。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除具有上述特点外,利益主体更为复杂且舆论掺杂民族情感。本研究将目的地关注度放在跨境网络舆情演化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分析跨境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目的地关注度的阶段特点、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一方面为推进我国出境旅游发展、东南亚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危机事件及其舆情合作管控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从理论上丰富了旅游网络舆情研究的框架体系,为目的地关注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视角。
一 文献回顾
学界对网络关注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目的地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的关系。目的地时空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旅游流、旅游需求的变化,在反映客流量方面具有前兆效应。如马丽君构建了国内游客量与游客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相关模型验证了气候舒适度、双休节假日等因素对客流量及目的地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在影响机制构建中提出“特殊事件”,包括灾难事件等负面事件,也包括庆典事件等正面事件,对网络关注度的影响,但并未进行验证。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是负面事件的延申,同样会对目的地关注度造成影响。2.目的地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时间上主要分析了目的地关注度的季节性、周变化以及节假日特征;空间上以省域、城市为分析单位进行可视化或利用空间集中指数分析空间分布特点,最后通过回归性分析验证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另一些学者借助网络关注度分析了国内对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区域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如林炜铃等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的差异;冷林燕等则探索了我国对日本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区域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从宏观层面揭示了相关主体对国内及国外旅游安全的关注。从具体事件来看,旅游安全关注主要通过参与旅游安全事件舆情讨论体现。
旅游网络舆情是由旅游者、网民、意见领袖和媒体在网络世界发表的与旅游热点现象及危机事件有关的舆情,其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主要依据舆情主体、舆情本体、舆情客体、传播媒介、外部环境五个方面。按照舆情发生的地点及影响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内网络舆情与跨境网络舆情,其中跨境网络舆情是指事件发生地与舆情产生地未在同一国家或地区。旅游危机事件是旅游安全事件的一个类型,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旅游危机事件是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和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基于此形成的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会破坏目的地形象,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爆炸效应与舆论聚合效应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与可持续发展。在网络舆情危机下,旅游者的环境感知与风险决策受到影响,放弃其到该旅游地出游的机率增大。生命周期各阶段舆情传播具有不同特点,对目的地形象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受舆情影响旅游需求也随之变化。 综上所述,学者多单纯地将目的地关注度作为一种衡量与测度指标,在特定情境中分析目的地关注度时空规律性的研究较少。我国旅游网络舆情研究的案例选择集中于国内高关注事件,缺乏对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及其演变下目的地关注度时空规律的分析。本文提出的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特指境外旅游危机事件在我国国内形成的网络舆情。2018年发生的“普吉岛沉船事件”是典型的境外旅游危机事件,在国内形成的网络舆情具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从我国目的地关注度的角度出发,依据舆情主体、媒体与本体三个指标对境外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探讨舆情生命周期演化下国内对境外旅游目的地关注度时序特征;其次,以城市为分析单位,分析目的地关注度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国内各利益主体,对出境旅游危机事件及其网络舆情管控提供一些建议。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泰国丰富的海上游乐项目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同时也是涉水旅游安全事故多发地。数据显示,具有游船或快艇活动的海域是国内赴泰游客旅游安全事件高发地点。2018年7月5日下午,搭乘大量中国大陆游客的游船“凤凰”号和“艾莎公主”号在普吉岛附近海域突遇特大暴风雨,导致船只倾覆。“凤凰”号47名中国游客遇难。事件发生后迅速引起国内民众与媒体的关注,网络舆情短时间内爆发性增长。7月9日泰国官方言论引发国内民众不满,并在网络空间产生大量负面舆论。原生舆情和次生舆情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对普吉岛旅游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减轻影响,之后泰国官员为之前关于“零元团”的言论道歉。据7月15日泰国媒体报道,受沉船事件的影响,中国游客取消7—8份期间普吉地区7300多间酒店预定房间。泰国方面也于16日再次对之前的言论道歉,但其道歉意图再次引发网友讨论,中国赴泰游客明显减少。泰国普吉“7.5沉船事件”具有突发性,造成的危害大,是典型的出境旅游危机事件,在我国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百度指数及新浪微博。2018年百度在中国搜索引擎综合市场份额居于市场首位,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也已经成为国内各类人群获取、发布信息或观点的重要平台,两个平台获取的数据具有代表性与可靠性。舆情客体具有相对固定性,主体、本体和媒体内容变动对舆情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具有参考性。收集百度指数中2018年7月5日至8月4日期间“普吉岛沉船事件”的“用户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如图1,以“普吉岛沉船事故+普吉岛沉船+普吉岛翻船事件+普吉岛翻船”为关键词,抓取这一时段内约1200条网页新闻及微博文本,分别对应主体参与、媒体曝光与主体表达三个指标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城市对目的地关注数据同样来自百度指数中2018年7月5日至8月4日期间以“普吉岛”为关键词的全国及各城市搜索量。
(三)设计与研究方法
利用内容分析法,依据新闻及微博话题内容将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从时间维度上分析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旅游目的地关注度特点。其次,运用GIS自然断裂法,以我国226个城市为对象,探究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目的地关注度空间分异,并对城市空间分异进行可视化处理。最后,通过SPSS25.0进行回归分析,对各城市目的地关注度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三 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下对目的地关注度变化
人们通过媒体获得信息,然后通过个人讨论或社交网络相互交流,从而产生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种动态中,意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和变化,而媒体信息是推动大众意见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对网络舆情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作用,甚至会改变舆论演变的趋势,扭转舆论的状态。因此,对舆情本体进行分析成为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ROST CM6对抓取的新闻及微博舆情文本进行处理,包括过滤无关词、添加相关词及组合术语,并完成最终分词。之后,利用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工具Net-Draw,生成由高频共现词构成的网络图,每个节点代表高频共现词,连线的疏密程度代表共现频率的高低。语义网络图应用“Spring-embedding”的布局结构,该算法使用迭代拟合来定位点,以便将路径长度最小的点放在图中彼此最接近的点上;通过计算节点中心度,以节点大小突出节点的重要性,即节点在关系网络中的参与程度;两个节点间连接线条的粗细根据“关系强度(tie strength)”设定,线条粗细代表节点间关系强弱。
语义网络图特征变化、危机事件用户关注度及媒体关注度显示出舆情话题呈现潜伏期、爆发期、成熟期与平息期等四个动态演化过程:
1.潜伏期。出境旅游危机事件相关细节与利益相关者不明晰,未能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由于“沉船事件”发生在傍晚,搜救初期游客身份及目前状况、涉事企业等信息未明确或未被公布,尤其是“事故遇难者大多为中国人”这一信息未被披露,导致事件在国内未受到太多关注,体现出跨境网络舆情的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境网络舆情的潜伏期不断缩短,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在短时间内将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这一时期语义网络图呈围合状态,未引起相关讨论,如图2。新闻媒体对于“普吉岛沉船事件”的报道仅限于对事件始末的粗略描述且各大网站的新闻内容均转发自“法新社”报道的同一新闻,微博没有出现相关评论。网民与媒体对网络舆情关注度较低,百度指数显示当天用户对“普吉岛沉船事件”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媒体新闻数量均为0。普吉岛一直是我国游客热衷的海岛旅游目的地,沉船事件发生之前既對普吉岛存在一定的关注度,用户对“普吉岛”的搜索指数在4000~6000之间,7月5日用户关注度呈平缓上升的趋势,但相对偏低。
2.爆发期。信息量增加,舆情热点事件被引爆,国内网络用户开始大量转发和评论舆情事件,信息快速扩散,利益主体不断明确。从舆情本体内容上看,7月6日话题围绕沉船事件展开,主要焦点仍为事件始末及后续发展,包括沉船过程、最新进展、游客身份等,“沉船事件”相关细节不断被曝光并引起讨论,境外及海上旅游安全话题初现。语义网络图呈发散状态,外部节点为“沉船事件”相关细节,如图3所示。百度指数上表现为用户对“沉船事件”相关词搜索量、媒体新闻数量的爆发性增长,但未达到峰值。但“普吉岛”的搜索量在爆发期达到峰值,从侧面反映出用户对普吉岛沉船事件的关注,但也显示出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尚处于初期阶段,对事件的关注通过对目的地的搜索分流。 3.成熟期。这一阶段主体参与、本体表达与媒体曝光三个指标数值达到最大,并出现衰退趋势,利益主体基本确定。事件原因、对涉事主体责任追究等内容,反映了舆情主体在深入思考或受相关言论影响后,联想引申出对事件原因的追问、问题本质的探讨,且舆论聚焦于某一主题,如图4与图5。成熟期会出现舆情聚集现象且容易引发次生舆情,即舆情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刺激性因素,引发针对当事主体或其他主体的新的舆情事件。7日对“沉船事件”网络舆情的关注度到达峰值,表明旅游危机事件进入成熟阶段。8日用户对“沉船事件”网络舆情关注度处于下降阶段,但7月9日用户关注度达到次峰值。结合舆情本体话题内容可知,7月9日,泰国高级官员接受采访的视频流出,视频中的言论引起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并在网络引发负面反响,形成次生舆情。7月13日的语义网络图显示,围绕在线旅游平台旅游产品、经营资质形成“沉船事件”之外的舆情热点,关注点转移到背后的责任追究以及对泰国旅游业的影响。这一时期对“沉船事件”网络舆情的关注呈波动状态,但对目的地的关注度呈“断崖式”下降,客源地旅游需求降低。
4.平息期。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消散期,舆情热度减退,参与讨论的网民数量减少,持续被少量网民关注一段时间后被其他热点事件取代,如图6与图7。据7月15日报道,中国游客取消7—8月份期间普吉地区7300多间酒店预定房间,泰国高级官员也于16日对之前的“不当言论”再次道歉,虽然形成了新的话题内容,但用户及媒体对“沉船事件”的关注度并未因此而明显提升,且下降趋势明显。7月14日以后,用户与媒体关注度降到较低水平,舆情波动不明显。这一时期对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度也降到最低水平,由于旅游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对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度会在一段时间内低于事件发生之前的水平,并处于恢复状态。7月28日对目的地的关注度渐高于对“沉船事件”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较“沉船事件”发生前对“普吉岛”的关注度略有下降。随着舆情事件的消退,与“普吉岛沉船事件”相关的网络舆情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不会完全消失。
四 旅游目的地关注度的空间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
依据国内296个城市对普吉岛的搜索指数,利用GIS自然断裂法将226个地级市分成对目的地高关注城市、较高关注城市、中等关注城市、低关注城市四类,如图8显示,空间上对普吉岛的关注度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对目的地较高关注的沿海线状区域、中等关注的中东部区域、最低关注的西部区域与点状高关注区域,整体上由西向东递增,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点。
(一)变量选取
已有研究证明旅游网络舆情下经济发展水平、网民规模、空间距离及目的地同质性或异质性与目的地关注度具有相关性,但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各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市场规模等一系列反映城市异质性的因素以及刻画主体城市与目的地的关联性的目的地同质性作为解释变量,各城市的搜索指数为被解释变量,进而探索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下我国城市对境外旅游目的地关注度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衡量舆情传播条件、旅游需求的主要指标。对变量进行数值处理后,利用SPSS25.0作回归分析。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等因素影响旅游需求。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居民旅游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决定了出境旅游的需求能力。因此选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分析变量,以考察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下城市对旅游目的地关注度的相关性,记作LnINCOME。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作为衡量标准,记作LnECON。出境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居民旅游活动国际化的客观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代表一个地区的总体发展状况,是反映舆情传播基础条件与旅游需求的重要指标。
3.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产生旅游舆情搜索网民群体的基础,对出境旅游需求具有正向影响,预期城市人口规模会显著正向影响居民旅游舆情网络关注度,人口规模以全年市平均人口表示,记为LnPOP。
4.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居民对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获取的信息量的多少。信息化程度高的城市居民更容易接触到舆情信息或成为舆情的参与者。李君轶等研究发现旅游网络信息场是影响旅游流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推动旅游流流动的重要力量。信息化一般用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来衡量,记为LnINFORM。
5.城市级别。一般情况下,城市级别与出境旅游需求具有正向关系。在对旅游目的地关注度的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对普吉岛关注度最高的城市都为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呈点状分布于沿海与中东部城市。因此推测网络舆情下对目的地关注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级别。引入虚拟变量CAPC来考察城市级别,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赋值为1;非省会城市,赋值为0。
6.旅游市场规模。城市旅游市场规模用城市旅游总收入的对数值来衡量,记为LnTOURISM。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旅游场”,旅游市场规模越大的城市,居民对“旅游场”外生舆情的变化也会越敏感,因此旅游危机事件舆情影响下,旅游市場规模大的城市居民目的地的关注度也越高。
7.国际旅游开放程度。国际旅游开放程度用城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GDP比重衡量,记为LnINTI。开放的国际旅游环境能够促进对外旅游合作交流,为居民出境旅游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出游氛围及经济能力,对出境旅游需求具有正向影响。
8.目的地同质性。普吉岛沉船事件发生于海岛型旅游目的地,为涉海旅游安全事件。与目的地具有同质性的城市,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目的地关注行为。本文引入虚拟变量D,若目的地关注网民所在城市为典型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就认为两城市具有目的地同质性特征,其值为1,反之,其值为0。考察在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下目的地同质性对旅游目的地关注度空间分异是否存在影响,滨海城市包括国内除三沙市以外的44个沿海地级城市。 以上变量中涉及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邮电业务总量、旅游总收入的指标数值来源于各市201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平均人口、旅游外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参考201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二)相关性因素分析
表1模型中各变量方差膨胀因子都小于2,容差在0.3~0.8之间,因此共线性可接受;各模型Durbin-Watson值在1~2之间,故排除序列相关。残差散点图显示残差随机分布,故无异方差。模型1仅考虑城市异质性对目的地关注度时空分异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普吉岛搜索指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信息化程度、城市级别、旅游市场规模及国际旅游开放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其中人口规模对目的地关注度影响最大,其次为经济发展水平。模型1中R2>0.8,对目的地关注度具有很好的解释度。模型2考虑衡量城市与目的地关联度对目的地关注度时空分异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目的地同质性对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度具有显著影响,但R2较小。模型3将目的地同质性引入到模型中,结果发现,目的地同质性未能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模型3的解释力度相对于模型1来说反而有所降低,最优模型构建中“目的地同质性”被剔除。
五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利用内容分析法结合、结合ArcGIS的自然断裂法与回归分析法探究舆情传播阶段特点、目的地关注度时空特征及时空分异影响因素,最后结合舆情演化下目的地关注度的时空特征,针对国内相关利益主体提出管控建议。
1.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目的地关注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舆情进入成熟期之前关注度由目的地关注度分流,目的地关注度峰值早于舆情关注度峰值。受衍生事件的影响出现舆情反复,因此大众及媒体对“沉船事件”网络舆情的关注呈现“双峰型”。目的地关注度在舆情生命周期四个阶段呈现出平缓上升、爆发式增长、“断崖式”下跌与逐渐恢复的趋势,总体上呈“单峰型”。舆情演化前期,网民对“沉船事件”的关注通过对“普吉岛”的搜索展现出来,对目的地的关注度急剧上升。随着舆情的成熟,加上人们对普吉岛旅游需求的下降,普吉岛关注度直线下降。国内海岛旅游需求、空间距离等有利因素使得舆情平息后对目的地关注度逐渐恢复。
2.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目的地关注度空间呈核心-边缘结构分异。目的地关注度从我国西部到东部梯度递增,划分为高关注区域、较高关注区域、中等关注区域、低关注区域。我国西部城市对目的地的关注度最低,中东部地区为中等关注度,沿海线状分布区域为较高关注度区域,关注度最高的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呈点状分布。整体上中东部为关注度核心区,西部为边缘区;中东部又呈现以省会及直辖市为中心的多核心结构。
3.舆情传播、旅游需求相关因素是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信息化程度、城市级别、旅游市场规模等因素显著影响目的地关注度。国际旅游开放程度与目的地同质性对目的地关注度空间分异影响较小。
(二)研究讨论
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进行了细分,按照舆情发生的地点及影响范围划分为国内网络舆情与跨境网络舆情,丰富了旅游网络舆情的研究体系。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虽然持续时间有所延长,但舆情潜伏期、爆发期与成熟期总体上仍符合“七天传播定律”,具有爆发快消散快的特点。该研究将目的地关注度放在一定的情境中,拓展了目的地关注度的研究视角。分析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下国内对目的地关注度的时空特征,有利于我国出境旅游业稳健发展,同时为推进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合作治理、舆情危机下境外旅游目的地形象恢复策略制定提供了参考。
从时间上看,目的地关注度与旅游需求具有相关关系,同时也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显示“特殊事件”及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对目的地关注度具有显著影响,随舆情传播呈现出阶段性规律。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期间,目的地关注度对旅游需求的前兆效应并不完全适用,舆情潜伏期前及平息期目的地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旅游需求,爆发期与成熟期多是对舆情关注的体现。
从空间上看,舆情演化下目的地关注度空间分异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结合回归分析可知,舆情传播与出境旅游需求相关因素中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对目的地关注度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人口倾向性与经济倾向性。国际旅游开放度虽然是赴泰旅游需求空间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对比旅游市场规模,国际旅游开放程度与境外目的地关注度的关联性较小。按照指标测算方式,国际旅游开放程度指标值是旅游市场规模指标值的一部分,可见与出境旅游需求相比,“旅游场”才是影响境外目的地关注度的关键。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影响目的地关注度空间分布的指标体系,除目的地同质性外,其他影响因素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总体一致。回归结果显示,目的地同质性与关注度呈正相关,与刘嘉毅等人研究中“冰雪旅游资源与雪乡网络关注度显著负相关”,即目的地同质性与关注度成负相关的结论相悖。因此,目的地同质性与关注度关系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管理建议
跨境旅游网络舆情利益主体涉及国内与境外旅游目的地双方。本研究根据跨境网络舆情演化特点及目的地关注度的时空特征,为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管控及跨境旅游合作提出建议。
1.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是一个利益主体逐渐被公众聚焦的过程。国内利益主体在舆情传播各阶段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舆情负面影响。跨境旅游危机事件往往会上升为国家之间的政治问题,影响国际旅游合作及国内出境旅游发展。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潜伏期,政府相关部门要强化对旅游企业安全服务意识和技能的监管,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并建立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测管理体系;爆发期及成熟期应提供救援及协助工作,配合境外政府做好相关工作,保障我国公民在境外的权益,避免因处理不当引起的国内声讨;平息期,做好安抚及其他善后工作。自媒体彻底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同时使得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控制难度增大。舆情演化过程中网络与自媒体平台应规范网络内容管理,避免舆论被恶意引导。在线旅游平台与线下旅游企业应严格把控出境旅游产品的质量、审查旅游供应商资质;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发布安全信息,建立高效安全应急机制。(潜在)出境游客在维护自身出境旅游安全的基础上要做到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合理发声。
2.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目的地关注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信息化程度、旅游市场规模及国际旅游开放程度等因素之间呈正相关,尤其與舆情传播、旅游需求的两个主要衡量指标,即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强关联性。国内及境外相关主体应在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需求旺盛的区域倾注更多的资源与精力。从国内的角度来说,应根据舆情传播与旅游需求地区差异,完善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缩小传播效果地区差异,稳定出境旅游市场;从境外的角度来说,要有的放矢的恢复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声誉,赴客源国高关注地区举办推介活动,挽回客源。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探索了跨境网络舆情演化下目的地关注度得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为跨境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管控、跨境旅游合作提出建议。该研究的舆情客体主要指境外旅游危机事件,但主要以国内网络舆论与关注群体作为分析基础,对境外舆论传播及关注群体的分析不足。跨境网络舆情利益主体与舆论情感上具有独特特点,未来应深化跨境网络舆情演化中舆论情感分析。此外,目的地同质性对空间分异的影响作用有待讨论,进而完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责任编辑 吴应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5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