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多种方法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科学课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学生只有亲历探究的过程才能理解科学本质,掌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提升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亲历探究的过程,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结合个人多年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在此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期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方法 研究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提高科学课的教学实效。
  一、从生活中挖掘资源,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他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强调生活决定教育,而科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科学资源。比如,家庭电路设计原理,室内养花知识,空调的工作原理,天气的变化规律,食物发霉变质的过程,如何去除水垢等,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做一个生活有心人。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丰富实验的素材。比如,生活中不用的绳子、铁丝、铁钉、导线、饮料吸管、小药瓶等,都可以作为科学实验的资源,真正做到变废为宝,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科学细节,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生活服务,从生活中得到启发,促进科学思维发展。比如,肥皂盒中进水,肥皂和肥皂盒粘在一起不易取出。同时,还缩短了肥皂的使用寿命。因此,有的学生就发明了新的肥皂盒,利用杠杆原理,打开肥皂盒的时候可以使肥皂立起来,避免肥皂与肥皂盒粘在一起。这个小发明证明:只要做一个生活有心人,就一定可以从生活中获得灵感,感受科学的奇妙。
  二、设计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高效的学习效率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之上的。因此,要设计趣味性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力,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科学的“探际者”。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磁铁有磁性》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借助“魔术”进行教学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准备一辆玩具车和一块条形磁铁,用磁铁轻轻指向玩具车,然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玩具车竟然跟着磁铁动了起来。随后,教师又用一根普通的铁棒指向玩具车,玩具车却纹丝未动。神奇的现象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的探究欲望被点燃,纷纷投入探究实验中,大胆假设,积极实验,充分论证。随后,教师再公开磁铁的“秘密”,引导学生讨论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及时表扬和鼓励。
  这样的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实验论证自己的猜想,及时发现问题,得出结论,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选配探究材料,有效开展科学实验
  科学课需要提前准备好丰富的研究材料,这不仅是教学本身所需要的,还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心理期望的作用,促进科学课顺利高效进行。有些教师认为,将材料交给学生会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节奏,但实际上,学生拿到材料后思维会处于快速运转状态,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有帮助。首先,研究材料要“有结构”。教师要精心挑选,材料要能够揭示某种规律和关系,学生可以借助研究材料发现问题,渴望探究求知。比如,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会不会是因为这样才产生这种结果?通过大胆联想、假设,对科学现象形成初步的认知,为探究科学奥秘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借助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探究任务,保证每一种精心挑选的材料都有用,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其次,把握时机和方式,科学调控课堂节奏,保证课堂效率和质量。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想一探究竟,看到新鲜事物,还没有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就开始动手研究,这样的探究活动效率自然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发送材料一定要有层次性,保证探究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物体在水中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系。随后,教师给学生发了第一组材料:蜡烛、胡萝卜、橡皮泥、牙签、回形针、泡沫塑料、石头、木块。学生拿着材料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学生发现假设不成立,物体的轻重和大小不会对物体的沉浮造成影响。接着,教师又给学生发了第二组材料:黏土块、木块、塑料块、铝块、铁块、铜块等。这些材料大小相同,最终学生发现,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最后,教师又给学生提供了第三组材料:塑料块、木块、萝卜块、橡皮泥块、铝块等。这些材料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最终学生发现,小的物体容易沉,大的物体容易浮。这三组实验可以验证学生的猜想,保证科学课的顺利有序开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借助信息技术,让科学课更有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借助视频、音频等方式,可以将教育资源发送到教育平台上,实现远程教育,成功地将色、视、音、文、图结合在一起,切实提高教学的水平。在科学课中,教师也要积极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将现代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让科学课更有活力。
  例如,在学习《识别动物雌雄》时,由于大多数学生都生活在城市里,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对动物的认知也大多来源于书本和影像资料,这样学生就很难理解动物的差异。为此,教师可以将动物的资料放到教育平台上,分享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教育平台了解动物的差异。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又如,在学习《磁铁》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收集关于磁铁的资料,然后将资料汇总,以电子报和网页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及用途。
  此外,可以借助微课提高教学效果。微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快速形成感性认知,促进理性认知的发展。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无法直接观察的自然现象,如果学生看不见,那么就无法进行科学实验。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实施实验讲解,将无形的、宏观或微观的实验过程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科学实验变得栩栩如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比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苹果落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等,这些都无法用实际实验进行过程展示。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微课来呈现,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體地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完成探究的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剑.小学科学结构性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J ].教学与管理,2020(05):58-60.
  [2]黄婷.科学课上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J ].教书育人,2020(05):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3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