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实施德育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大改革致力于实现知识和德育、教书和育人、教学和教育的统一,使德育回归学科教学的核心地位,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追求。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动手能力、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 教学实践
  现阶段,应进一步研究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实施德育的策略。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从知识本位的学科教学转向核心素养本位的学科育人。这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价值。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实施德育,贯彻立德树人,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机结合。
  一、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主要德育内容
  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应包括以下內容:
  1.根植家国情怀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要和其他学科一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良好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崇尚科学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及其文化内涵,这有助于学生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并使其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应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一知半解,应通过不懈的探索,努力揭示其内在规律,并通过大量的实践,着重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中,要培养学生面对各种失败和挫折时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胆的假设和创新,更离不开后人对前人科学成果的质疑和完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提高其自控能力,避免学生沉溺于虚拟时空与计算机游戏;引导学生谨慎结交网络朋友,避免上当受骗。
  3.养成良好习惯
  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还能体现良好的个人修养,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保护,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受到信息侵害。要引导学生妥善管理自己的信息,保障信息安全。在使用他人或公共计算机设备时,不私自更改设置,爱护公共设施。
  4.遵守道德法纪
  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的道德规范,负责任、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为他人提供方便;应做到不利用信息技术做危害社会和损害他人利益的事,并积极主动地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恪守诚信原则,杜绝欺骗行为。文明上网,不发布垃圾信息。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抵制盗版软件、音像制品等。不窥探他人隐私,不尝试入侵受保护的计算机系统。
  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
  通过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德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1.选择德育教学案例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设计德育教学案例。在五年级下册《超链接》一课中,笔者以我校的春假作为教学案例,设计了“走进祖国名山大川”的学习活动。围绕祖国的名山大川,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本次活动的创作主题。有的学生决定研究祖国的十大名山,有的学生研究长江和黄河,也有的学生研究古诗中提到的名山和大河。确定主题后,学生首先进行资料查找。在这个过程中,一幅幅精美的图片让学生领略了祖国河山的壮美,一段段文字的解读让学生收获了地理人文知识。学生制作了一个个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并在班内进行交流共享,足不出户便领略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在创作过程中深植家国情怀。
  2.确定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确定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
  人工智能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它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科技的发展。在校本课程《初识人工智能》的学习中,通过观看现实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从中总结人工智能的概念。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
  3.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活动
  陶行知指出: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一是班级、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二是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模仿社会化的环境,练习自治。将这三个要点合在一起,就是“学生团结起来,学习自己管理自己”。陶行知强调,要将学生自治作为一件大事来做,当个学问去研究。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模拟真实场景中的行车记录,设计了“七彩驾驶执照”的教育活动。只有赋予技术学习一定的情境,才能让学科体现出德育教育的内涵。所以学校根据实施的社会模拟教育活动,设计了信息技术与德育活动相结合的单元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
  4.选择恰当的学习资源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与教育内容相契合的教学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含有教育价值的学习资源,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三年级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入门阶段,中英文打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打字练习比较枯燥乏味,要想让学生喜欢打字练习,打字内容的选择是关键。打字内容既要涵盖打字的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的打字兴趣,还要富含教育意义。教师结合学校的科技主题活动,设计了“海洋探秘——中文打字”活动,让学生在“搜索海洋瑰宝”的情境中了解海洋知识,学会汉字输入,熟练掌握中、英文切换方法,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输入法,形成利用技术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意识。学生在虚拟的海洋馆浏览活动中查阅资料,不仅掌握了汉字录入的方法,而且体会到技术的实用性,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汉字输入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需要很长的时间,是长久之功。只有国家、民族、家庭做好人的培育,文化才得以接续、传承。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其在全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冯承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渗透的研究[ 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82.
  [2]周强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创设小学德育模式的策略研究[ J].内蒙古教育,2019(20):1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3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