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推进中的教师定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世梅
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已经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017年9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的增设,正式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2020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讀指导目录。整本书阅读日益受到重视,对其研究与实践也日益增多。在当前背景下,如何借助整本书阅读,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位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其中,教师的定位是关键。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先行者、同行者和推行者。
一、教师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先行者
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师要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讨论,不能以讲解分析代替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同时,在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背景下,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至关重要。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现有的阅读经验出发。这些都要求教师首先是整本书阅读的先行者。
1.获得丰富阅读经验在先
教师的阅读经验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倡导学生读整本书,要读什么书,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教师要先行进行“下水”阅读实践。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是教师提前通读整本书,读透整本书,掌握整本书的内容、主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要素,获得最为直接、鲜活、生动的阅读体验。另外,教师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这一本书的层面远远不够,还需要围绕这本书,潜心研读其他与之相关的资料,多角度了解相关研究者对这本书的评议、鉴赏等。如指导阅读《三国演义》,教师就要了解这本书的不同版本、三国人物的鲜明特点和相互关联,以及《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内在联系等,以多元化的视角丰富自身的阅读经验。教师先行阅读,是必要的、特殊的备课活动。经过阅读,教师能够准确定位整本书导读课的目标,并发掘阅读指导的路径,避免了课外阅读教学无纲、无法的问题;教师可明确具体的导读任务,以克服课外阅读指导的随意性、盲目性,做到心中有数、得心应手。
2.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在先
基于统编教材的整本书阅读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单独的一项课外阅读任务。教师在实践中应从统整的视角出发,从相对宏观的层面把握“课外阅读课程化”的编排体系,理解“快乐读书吧”与整个序列之间的关系,定位各自的侧重点。同时,关注“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阅读策略单元”等横向之间的联系,理解阅读指导的不同目标指向。再有,要将“快乐读书吧”的编排与单元中的各部分联系起来。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编排了“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主题单元。单元目标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精读和略读课文中学方法、用方法,在助学系统“阅读链接”中呈现相关名著片段,“资料袋”中提供原著介绍,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对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进行归纳小结,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则推荐阅读整本古典名著,各部分前后联系紧密,从不同方面为整本书阅读作好必要的铺垫。教师要从整体上去理解和落实整本书阅读的编排意图,着力于文本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这样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瞻前顾后”“步步为营”。
3.定位学生阅读起点在先
对整本书阅读的把握,要求教师不仅走进“书”,更要走近“生”,充分地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阅读兴趣、阅读积累、阅读经验与认知水平。结合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实际,确定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逻辑起点,再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与学生的阅读心理相契合,与学生的阅读感受相对接,便于更接地气地设计阅读指导策略。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使教学目标的确定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唯有教师“知书达‘生’”,才能科学地定位学生的兴趣点和盲点,明晰教学的着力点,并采取有效策略突破重点,从而更好地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指引“航向”;唯有教师“知书达‘生’”,才能精准地把握学生阅读的疑点和难点,以保持学生阅读的热度,扫除其阅读整本书的障碍,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确保学生顺利阅读,有兴趣阅读,并发挥阅读的长效效应。
二、教师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同行者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在完成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励与督促。师生共同阅读整本书,可使双方基于共同的目标,并产生共同的话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共同元素,精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阅读场”,并善于寻找对话支点,引导学生持续阅读。因此教师必须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同行者。
1.激发兴趣同步
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趣。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教师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解读书名、封面,简要介绍作者或主人公,利用这些资源引发学生对于创作背景、整本书内容、主人公命运等的关注,可以使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从最初的以好奇为支撑的走马观花式“浅阅读”导向以对话为目标的建构式“潜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与整本书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源,例如指导《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本书的阅读时,教师可尝试以学生喜爱的同名动画片片段为激趣点,建立起整本书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唤起其强烈的阅读期待。再有,教师还可以根据阅读进程,适时调整阅读节奏,适当穿插阅读分享,让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体会读书带来的获得感与成就感。时时关注让学生读有兴趣,有兴趣读。
2.点拨引导同步
学生阅读整本书,教师要担任好向导的角色,发挥好“导”的功能。师生共读,并不是师生间缺乏交流与互动的“平行式”阅读,也不是教师向学生推荐读物后就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放羊式”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与学生一起按照既定目标有序推进课外阅读;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因势利导,同时发掘学生阅读时生成的经验,并即时性地在全班范围内加以推介,以发挥辐射作用;阅读整本书后,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分享上,比如召开班级读书会、写读后感、做推介腰封等,为学生搭建发表阅读收获的平台。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虽贯穿阅读始终,但不宜过多过细,只在关键时机和要害处进行点拨即可,切忌面面俱到。教师的指导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一定要把握好“度”,为学生开展独立阅读提供更大的空间。 3.多元评价同步
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师贯穿始终的过程性评价尤为重要。这种阅读评价反映的是以终为始的结果导向,即基于要达到的课外阅读效果研制评价标准,并在阅读之初让学生明晰。当然,评价要采取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建立阅读档案,其中包括阅读收获、阅读感受、产生的问题等,或者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开设“阅读银行”,把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阅读量计入其中,这样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进行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中期的阅读评价,适时地进行正向引导,以鼓励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整本书阅读结束时,指导学生对照阅读积分、阅读档案进行交流,让学生互相分享,感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另外,课外阅读评价也要坚持主体的多元化,家长、同伴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这类做法利于引导亲子阅读、同伴共读,从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三、教师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推行者
整本书阅读推进更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能力、习惯的保持、发展与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实現课外阅读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丰富积累、开阔视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精神发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推动,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独立的阅读者,实现从学习阅读到通过阅读学习的转变。
1.助推阅读兴趣的持久保持
整本书阅读相对于单篇而言,篇幅较长,角色较多,人物关系也更为复杂,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或曲折,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是学生主动阅读、持久阅读的关键。为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将阅读的成果加以物化,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建构意义,实现积极的阅读心理效应。比如,绘制“情节图”“时间轴”或“人物谱”,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梳理阅读内容,建立起整本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开发指向阅读全程的课外阅读指导工具,比如阅读地图、阅读迷宫等。在这些阅读工具的辅助下,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完成一个又一个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无压力的阅读任务,同作者、同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这样的阅读是开放性阅读、生成性阅读、任务驱动式阅读,会不断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主动解决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绪倦怠、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集中等问题,令其在持久的阅读兴趣中完成整本书阅读,并将这种兴趣迁移至阅读其他的整本书。
2.助推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
通过整本书阅读推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意义深远,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落实。一方面,密切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能力等。比如,统编教材专设阅读策略单元,目的就是让学生习得可操作的、迁移性强的阅读策略,以发展其阅读能力,并运用至课外阅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整本书的特点确定阅读能力发展点。比如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教学,可把联结个人生活经验进行阅读作为其中的一个能力提升点。教师作为“推行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生活体验融入阅读,探寻整本书与自己生活链接的契合点,发掘整本书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落脚点,以实现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阅读能力。
3.助推阅读习惯的持续养成
整本书阅读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有效载体。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经常拿在手里的是整本的书,不是几百言几千言的单篇短章,这么习惯了,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至于望而却步。还有,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的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习惯需要逐步培养。阅读时间的保障与监控、阅读态度的激励与调整、阅读评价的多元与互动等,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为整本书阅读主体的阅读成效。持续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赖于教师为主导发挥教育督导功能,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即时性引导,并通过评价机制加以激励与约束,最终内化为学生的阅读行为习惯。同时,教师要善于开发与运用来自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阅读习惯养成的家校互动机制。例如,开展“百日阅读打卡”活动,教师依据学情特点,指导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阅读任务;家长协助记录每一天的阅读量、阅读时间。
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始终如一地保持浸入式参与和主体性融入的状态。在阅读之前,着力于备整本书、备教材、备学生,以科学设计整本书的阅读推进,做好先行者;在阅读过程中,持续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激趣、对话、评价,达到有效阅读,做好同行者;在整本书阅读的推进目标定位上,要时时聚焦兴趣、能力、习惯的培养,把这一目标的落实贯穿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为学生的可持续性阅读奠定坚实基础,做好推行者。总之,整本书阅读推进,教师做好先行者、同行者、推行者这三个角色,就会让“课外阅读课程化”的理念与目标落地生根,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1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