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王振义院士获2018最美医生称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荣誉
  王振义
  王振义院士获2018最美医生称号
  3月18日,央视1套黄金时间播出寻找中国最美医生节目,95岁高龄的王振义荣获2018最美医生称号。王振义是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经过八年刻苦研究,找到了一种药,攻克了一种最危重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是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90%的病人将在半年内死亡,最快的甚至只要三天。1978年,王振义开始进行研究。当时,国际上治疗M3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但患者化疗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全世界首创的想法——用诱导分化的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经过八年的奋斗和探索,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王振义最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M3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王振义常说,爱国,首先就要爱自己的事业,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希望我们每个医生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李晓刚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李晓刚获得2019年W.R.Whitney奖
  3月,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 International)颁布2019年W. R. Whitney 奖(Wills Rodney Whitney Award),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刚获得该奖项。
  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材料腐蚀与防护学术组织,创办于1943年。W. R. Whitney 奖是其最高学术奖,从1947年开始颁发至今,每年面向全球奖励一名对腐蚀科学理论和耐蚀材料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
  NACE International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李晓刚获得2019年W. R. Whitney 奖的颁奖词:李教授对腐蚀科学与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他长期从事钢铁材料腐蚀基础理论和耐蚀钢冶金调控工艺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的工作系统地阐明了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和冶金工艺参数对钢环境腐蚀起源和演变的影响规律。为了便于理解复杂的腐蚀过程和先进耐蚀材料的设计,他还开发了腐蚀大数据方法,包括全生命周期暴露实验、实验室加速实验、高通量腐蚀和环境监测以及腐蚀建模和仿真。李晓刚此次获奖说明我国材料腐蚀与耐蚀新材料研究领域已经跻身于国际一流水平。
  航天
  北斗团队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因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2019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北斗团队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8-2019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大奖。
  北斗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享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启动研制,按“三步走”战略,至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正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从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工程立项,到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中国成为了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04年,北斗二号正式立项研制,并于2006年成为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面向亚太区域提供服务,成为了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立项于2009年12月的北斗三号,以冲刺的速度和领跑的姿态向前发展,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基本系统的超高密度发射任务,于2018年完成了10箭19星发射,不仅创下了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新纪录,还再次刷新了“中国速度”, 在太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之路,向“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全球组网的目标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团队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因在航天探月科技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2019年3月20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团队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8-2019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大奖。
  2018年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四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飞向太空。它的目的地是月球、是月球上永远背对地球的那一面,去实现世界首次月背软着陆及巡视勘察任务。
  “太空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将逐步把科学数据向全世界开放,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也希望未来有更多国家联合参与到太空探索计划中来。”吴伟仁说。
  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同时,这也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新时代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新标杆、新高度,更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两会
  全國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3月3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表示,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再度唤醒,正在获取新的探测数据。   “嫦娥四号着陆器设计寿命是半年,‘玉兔二号’月球车设计寿命是3个月,从二者目前的状态来看,工作时长都有望远超设计寿命。”吴伟仁说,在月球背面开展科学探测取得的每一个数据,都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数据,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他告诉记者,2019年底我国有望实现从月球采样返回,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把月球上的月壤带回地球的国家;2020年将发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着陆并巡视探测。同时,我国科研人员还在研究制定未来的太阳系探测规划。
  “太空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将逐步把科学数据向全世界开放,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也希望未来有更多国家联合参与到太空探索计划中来。”吴伟仁说。
  3月4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首场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施一公发言,支持鼓励多元资本进入基础研究。
  “希望社会资本,包括企业资本在内进入基础研究时,政府能给予一定鼓励,”施一公在发言中表示,“比如,企业进入基础研究的这部分资金是不是能够在税收上予以减免。”
  他说:“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爱因斯坦和玻尔之后再无天才’,称现在有很多应用都是在对以前基础研究突破的集成上开展起来的,形成了‘信息化爆炸的假象’。这个观点实际上反映出的就是当前基础研究领域亟待原创性突破。”
  “希望通过会议期间的讨论,能够碰撞出好办法、好机制,真正借助中国社会发展起来的新兴力量,好好发展基础研究。”施一公最后说。
  两会
  何建华委员:要给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的机会
  “现在重大问题很多,但大家不敢去碰。申请课题时,更愿意去找热点,因为热度高的领域,更容易发文章。”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部主任何建华感慨,科研不能跟着热点跑,但为考核评价指挥棒所累,科研人员不敢或者不能去爬那更高的山峰。
  “我国基础研究的现状是:研究队伍庞大、经费投入不少、论文发表很多,但重大原始创新很少。”何建华说,真正的原始创新研究,那些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探索研究,鲜有人愿意问津、敢于问津,也难以得到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持续支持。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或被动或主动地卷入追求数量与追求速度的迷思中,“我国整个基础研究体系还处于一种急功近利的氛围之中”。
  基础研究要走到前沿,需要一批队伍攀登科学险峰,而这批队伍,也需要稳定的补给来“保驾护航”。何建华说,宏观政策应该进行调整,营造能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敢于“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氛围。
  卢春房委员:针对川藏铁路沿线风险加快科研攻关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川藏铁路规划建设”成为关注焦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今年将完成川藏铁路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部分路段可在年内开工,而识别、防范或规避自然灾害风险是其中的重大课题。
  “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脆弱的生态环境、高寒缺氧气候环境”,这是川藏铁路沿线的五大环境工程特征。每一个特征,都是这一“世纪工程”必须面对的巨大风险考验。
  “我们对风险的控制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在风险识别基础上,通过一定措施把不可接受的风险变得可以接受。”长期从事铁路建设管理与科技创新的卢春房,如此理解工程与风险的“相处之道”。“减灾选线”,也正是铁路部门在确定川藏铁路线路走向时所坚持的理念。
  重要桥梁的选址,需考虑常年风速风向等气候背景;针对受气温影响大的季節性冻土,需用含水量低的沙子作填料;施工过程中需及时防范雪崩、泥石流、洪水影响……从选址规划到施工建设,如何让挑战变得可预见、让风险变得可接受?卢春房指出,科研技术攻关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41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