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最强大脑”,让城市更“聪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7月1日凌晨,暴雨倾盆而至。
  “石马河壹江城转盘积水严重”“宏帆路花市雨水倒灌”“海尔路吉安园茅溪小区外车行道道路积水”……
  随着辖区内视频探头的快速轮巡抓拍、各个公共基础设施设备上传感器的智能报警等,江北区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接到了一个又一个险情信息报警。
  采集信息—派遣责任部门—处理完毕—评价处理结果……很快,险情被各个击破,城市交通恢复正常。
  “如果是在以前,很多险情信息收集不到位,很难迅速处理。”江北区城市管理局党委委员、支队政委兼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主任曾卿华说,“是这个‘大脑’发挥了作用。”
  曾卿华所说的“大脑”,就是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它分布在江北区各处的终端系统,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向“大脑”汇报,“大脑”快速将问题传达到城管、市政、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反馈。
  近年来,江北智慧城管依靠智慧化、信息化技术的强力加持,精细化管理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主动巡查机制,拓展畅通群众投诉渠道,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当前,“最强大脑”构建起了“会感知、会说话、有温度”的新型智慧城市,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城市“智”理,高效破解难题
  “江北城街道办事处附近的供应水管破裂,造成周边道路大量积水,影响通行。”
  6月5日下午4点,城管监督员在例行巡逻中,发现此处有大量水喷涌而出,形成3米高的水柱。城管监督员迅速拿出手机,点击进入“城管通”App,将现场照片和文字信息传送到了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系统。
  系统接到报案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通过智慧城管综合监督平台及网格责任体系指挥应急处置,并联系相关责任部门赶往现场对问题进行处置。
  经查,因施工方作业不当,导致一根自来水供水管道被挖爆。
  不到4个小时,相关责任部门便修复好了供水管道,周边居民供水恢复正常,道路也恢复通行。
  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江北区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发生。
  踏入该中心,一张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监控画面和数据不断切换,显示着江北整个辖区内的实时动态。
  “过去全靠人力线下办理,有时联系相关部门,还需要发函,一来二去,效率很低。”曾卿华说,“现在靠这个‘智慧大脑’,很多问题很快就能迎刃而解。”
  据了解,“智慧大脑”里共含有19个主系统和84个子系统,包括环卫智能管理、危险源监控、市政设施运行、城管执法工作等,通过这个“智慧大脑”,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摸清城市“血管”,破解城市难题——
  安装在地下排水管网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将采集到的“采样数据”传送给“智慧大脑”后,不用出户下井,就能掌握整个排水系统中各设施的“生命周期”;
  当一辆环卫车启动作业时,“智慧大脑”便会收到信息,车辆运行轨迹、路线和水压状况,环卫工人作业类型、时间及区域等尽收“眼底”;
  晚上路灯没亮,通过监测电流变化便可自动检测故障路灯,形成维护工单后传输给“智慧大脑”,系统第一时间就会派遣人员让路灯重亮。
  自2017年以来,该中心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17万余件,市民满意率达90.55%。
  “1322”构架,“绣”出精细品质
  2018年,江北智慧城管作为重庆唯一区级层面代表,全程参与国家标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8部分:立案、处置和结案》的编制工作,2019年,该标准顺利出台,填补了行业国家标准的空白。
  然而,江北区这条智慧城管的建设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2013年,我们提出建智慧城管这一新型基础设施的时候,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智慧城管如何建?如何再构工作流程?建设内容如何确定?一系列问题都没有现成的成功案例和完整的解决方案。”曾卿华坦言。
  但河总得过,只有摸着石头慢慢来。
  于是,江北区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迅速行动。
  查自身,梳理内部城市管理上遇到的痛点、难点;走出去,了解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数字城管建设的经验和成果。
  “要织起一张精细紧密的城市管理大网,做到对城市的‘望闻问切’,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曾卿华说。
  经过不断地设计探索,江北区智慧城管的建设脉络逐渐清晰,一套由“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两个支撑、两个辅助”组成的智慧城市管理顶层设计“1322”构架体系逐渐建成——
  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开放共享的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打破信息孤岛,集纳数据资源,这是智慧城市管理的核心,也是关键;
  搭建综合监督、业务管理、惠民服务与市民参与三个平台,提高城市管理行业监管智能化水平,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城市管理氛围;
  搭建智慧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平台及开发全业务融合平台,两个支撑平台把各个数据连接起来,形成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实现数据流通、业务应用流通;
  建立大数据分析及部件物联网辅助两个辅助平台,让城市“各细胞开口说话”,并全面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
  “1322”构架体系还上升为全国首个省级技术规范,在全市层面统筹推进。
  如今,重慶市已初步建立起以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为载体,以部门云、行业大数据中心为支撑的城市管理智能中枢,初步实现了城市综合管理一网统管、城市运行态势一图通览、融合指挥调度一键联动。
  “产学研用”,走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之路
  让城市管理一键联动,离不开技术推动,而技术的研发离不开高新技术企业的参与。
  “技术在不断革新,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所以需要和高新技术企业紧密合作。”曾卿华向记者表示,管理中心的建设一直坚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成果转化,走出持续发展新路。
  谈话间,中心大屏幕一处显示栏上亮起了红灯,随即跳出一个对话框。工作人员点击进入,只见一幅现场照片上,烧烤门店外摆放的几张桌椅被一个红色框圈了起来。
  “观音桥农贸市场一处烧烤摊占道经营。”照片右侧,时间、地址、情况介绍清晰展现。
  “这是视频智能抓拍系统,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自动抓拍并自动识别城市管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并自动生成地点、问题描述、所属街道社区等相关信息。”曾卿华介绍道。
  另一边,派遣员的工位上,工作电脑接收到该信息后,激活人工智能受理员将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并派遣处理。
  “视频智能抓拍系统和人工智能值守技术,就是管理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创新的例子。”曾卿华说。
  近年来,管理中心与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联手,采取引进全国知名企业、科研院校和本土企业合作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的模块化、云端化、产品化的智慧城管云平台,其实现路径正是“产学研用”体系。
  “产”即以需求为导向,实现部件物联感知设备生产本地化。围绕应用需求,引进行业先进技术及产品,为物联感知产品应用、推广提供合作和支撑。
  “学”即以培训交流为基础,培养城市管理信息化人才。依托科研资源,成立重庆市城市管理信息化研究院和培训基地,深化培养专业人才。
  “研”即以研究研发为突破,实现行业创新与引领作用。
  “用”即加快推进江北智慧城管示范项目应用的研发深度和运行力度,合作各方联合开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城市管理行业的深度运用。
  依托“产学研用”,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已迈入了3.0阶段。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智慧城市管理再升级,建设以‘一个部件物联生产基地、一个城市管理信息研究院、一个智慧城管云平台、一个部件物联云平台’为目标,‘产学研用’为一体的集约化建设运营模式,努力做到用智慧城管赋能江北城市提升、用智慧城管赋能江北智能产业,助力推进‘两高’示范区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出一份‘智慧城管、以智惠民’的答卷。”曾卿华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5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