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行距配置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行距配置与不同种植密度相配套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玉米单交种桂单901为供试品种进行田间试验,以4种行距配置为主处理,包括60 cm等行距单行单株、75 cm等行距单行单株、8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9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包括45 000、52 500、60 000、67 500株/hm2。[结果]不同行距配置及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都有显著的作用效应,二者交互作用产生正效应,但提高产量的作用效应未达显著水平;宽窄双行单株优于等行距单行单株,是较优的行距配置选择。[结论]52 500株/hm2为最优种植密度,其次为密度60 000株/hm2,较适宜大穗型品种丰产栽培选择;行距最优配置为80 cm+40 cm,其次为90 cm + 40 cm宽窄双行单株处理,产量可达8 797.2~8 689.5 kg/hm2。
  关键词 行距配置;种植密度;玉米;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7-002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7.00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ffects of Row Spacing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Corn Yield
  TAN Hua,HUANG Aihua,ZHENG Debo et al
  (Corn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Guangxi 530007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ow spacing forms and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on corn yield. [Method] Guidan 901,a single cross maize variety with large panicle,was used as the test variety,and four row spacing configurations were used as the main treatment,including 60,75 cm,80 cm + 40 cm,90 cm + 40 cm. And the subtreatments were 45 000,52 500,60 000,67 500 plants/hm2 [Result]Different row spacing forms and planting densiti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maize yield,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had positive effect,but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yield was not significant;narrow double row single plant is better than single plant with equal row spacing,which is a better choice of row spacing configuration. [Conclusion]The best planting density was 52 500 plants/hm2 ,followed with 60 000 plants/hm2 ,which was more suitable for the highyield cultivation of large spike varieties;the best row spacing configuration was 80 cm + 40 cm,followed by 90 cm + 40 cm,the yield of which could reach 8 797.2-8 689.5 kg/hm2.
  Key words Row spacing;Planting density;Corn;Yield
  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手段,协调植株个体发育与群体平衡发展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基础,调节行距配置、配套适宜种植密度、构建高产群体结构、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可以更好地协调群体和个体平衡发展,使植株获得优越生长发育环境[1-2]。玉米产量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品种、栽培技术对当地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其产量取决于对当地生态条件的适应能力,即通过优化栽培技术和品种特性,最大限度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能力[3]。通过配置株行距构建合理群体冠层结构,改善通风能力,改善雌雄穗开花间隔期(ASI),更好地协调玉米群体和个体的关系,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增加干物质积累并提高产量[4-7];在适宜密度下,适宜的行距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植株群体冠层光、温、湿、CO2等,改善群体的光合效率,提高中下层叶片的光合性能,增加中上层叶片净光合速率,从而使群体光合势高值持续时间长,穗位叶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延长,有效地调节植株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8-12]。前人研究认为,在一定密度下,合理株行距配置能构建高效地上部群体结构,也能形成发达、具有旺盛活力的地下根群,与地上部分生长相协调,有效利用土壤中水分和养分[13]。研究人员指出,60 cm等行距能较好地协调与玉米产量关系,获得高产量频率高[14], 55~65 cm等行距配套82 500株/hm2是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的有效模式有利于高产稳产[15];也有研究人员认为70和50 cm等行距下表现出明显增产优势,可作为生产中最佳种植行距选择[16];此外,有学者指出宽窄双行栽培更能有效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冠层叶片透光率提高10%,中下层叶片光合速率增加5%~10%,气孔导度增加10%,比等行距更好地协调玉米群体与个体关系,茎秆抗倒伏能力优于等行距种植,具有明显冠层微环境优势,可使种植密度增加5 000株/hm2 ,提高葉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产量[17-20]。   由于受各地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土壤肥力和生产投入制约,玉米种植行距配置与种植密度各有差异,因此需要探求与当地生产实际相适应的适宜行距配置。鉴于此,笔者通过行距配置与种植密度配套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优化个体与群体、群体内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玉米生产需求,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行距与密度配套,以期挖掘优良品种的产量潜力,为高产优化种植提供参考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杂交玉米优良品种桂单901。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试验基地(107°19′E,22°12′N,)进行,海拔105 m。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行距配置,设A1处理(60 cm等行距单行单株)、A2处理(75  cm等行距单行单株)、A3处理(8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A4处理(9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副处理为密度,设B1处理(45 000株/hm2)、B2处理(52 500株/hm2)、B3处理(60 000株/hm2)、B4处理(67 500株/hm2)。
  1.3 试验方法
  供试土壤为砂壤土,耕层土壤有机质19.6 mg/g,全氮1.96 mg/g,全磷0.58 mg/g,全钾3.96 mg/g,碱解氮53.5 mg/kg,速效磷(P2O5)17.9 mg/kg,速效钾(K2O) 85.0 mg/kg,pH 7.2,试验地拖拉机两犁两耙划分小区人工开行播种。
  试验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6行区,行长6 m,按密度要求设置株距,按高产田施肥水平及管理,成熟后收中间4行晾晒到至13%水分计产,未施肥区玉米产量4 663.0 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行距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行距配置(A因素)、不同种植密度(B因素)玉米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不同行距与种植密度交互作用(AxB)产生一定正效应作用对提高产量有一定作用,但产量提高未达显著水平,说明不同行距、不同密度及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均可对产量产生影响,即玉米产量不仅与种植密度密切相关,而且与行距配置也有较大关系,可通过优化选择适宜的行距配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及二者相配套可以获得较高玉米产量。
  2.2 主处理(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行距配置处理的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A3处理(8 224.0 kg/hm2)、A4处理(8 034.1 kg/hm2)、A1处理(7 512.3 kg/hm2)、A2处理(7 419.1 kg/hm2),表明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A3处理(8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A4处理(9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A1处理(60 cm等行距单行单株)、A2处理(75 cm等行距单行单株)。80  cm+40  cm(A3处理)和90  cm+40  cm(A4处理)宽窄双行单株行距配置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60 cm(A1处理)和75 cm(A2处理)等行距单行单株行距配置处理,80 cm+40 cm及90  cm + 40  cm宽窄双行单株行距处理的平均产量为8 129.1 kg/hm2,比60 及75 cm等行距单行单株处理的平均产量(7 465.7 kg/hm2)增产达显著水平;80 cm + 40 cm(A3处理)与90 cm+40 cm(A4处理)行距配置处理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80 cm+40 cm(A3处理)与90 cm+40 cm(A4处理)宽窄双行单株行距配置处理优于(A1)60与(A2)75 cm等行距单行单株行距配置处理,因此A3和A4处理是较优的行距配置选择。
  安徽农业科学2020年
  2.3 副处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作用效应不同,B1、B2、B3、B4密度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为7 477.8 、8 262.7、7 927.7、7 521.5 kg/hm2。
  统计结果表明,B1、B2、B3、B4处理增产差异达显著水平,B2与B3处理、B4与B1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体现出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作用效应,B2处理是最优适宜种植密度。
  2.4 同一行距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 60 cm等行距单行单株(A1)设置下,密度52 500株/hm2(B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 913.3 kg/hm2 ,其次为60 000株/hm2(B3)处理产量7 822.0 kg/hm2、67 500株/hm2(B4)处理产量7 312.0 kg/hm2,45 000株/hm2(B1)处理产量最低,为7 002.0 kg/hm2。统计发现,(B2)52 500株/hm2、(B3)60 000株/hm2、(B4)67 500株/hm2密度处理玉米产量比(B1)45 000株/hm2密度处理产量增产达显著水平,表明在(A1)60 cm等行距单行单株种植条件下,52 500、60 000、67 500株/hm2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显著优于45 000株/hm2种植密度。
  75 cm等行距单行单株(A2)设置下,密度52 500株/hm2(B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 650.7 kg/hm2, 其次为60 000株/hm2(B3)处理产量7 442.7 kg/hm2、67 500株/hm2(B4)处理产量7 352.0 kg/hm2,45 000株/hm2(B1)处理的产量最低,为7 231.2 kg/hm2。统计发现,B1、B2、B3、B4各密度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在(A2)75 cm等行距单行单株种植条件下,各個密度之间产量差异相近,种植密度差异对产量作用效应不大。   8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A3)设置下,52 500株/hm2(B2)处理产量最高,为8 797.2 kg/hm2,其次为60 000株/hm2(B3)处理产量8 487.5 kg/hm2、67 500株/hm2(B4)处理产量7 954.0 kg/hm2 ,45 000株/hm2(B1)处理产量最低,为7 657.5 kg/hm2。统计发现,B2、B3、B4密度处理的玉米产量与B1密度处理的增产达显著水平,显然8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设置52 500、60 000、67 500株/hm2密度玉米产量显著优于45 000株/hm2密度。
  9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A4)设置下,52 500株/hm2(B2)处理产量最高,为8 689.5 kg/hm2,其次为45 000株/hm2(B1)处理产量8 020.5 kg/hm2、60 000株/hm2(B3)处理产量7 958.7 kg/hm2 ,67 500株/hm2(B4)处理产量最低,为7 467.8 kg/hm2。统计发现,B2、B1、B3密度处理的玉米产量与B4密度处理间增产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在9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设置下525 000、45 000、60 000株/hm2密度玉米产量显著优于67 500株/hm2密度。
  综上所述,各种植密度中,B2密度(52 500株/hm2)为最优种植密度,其次为B3密度(60 000株/hm2),较适宜大穗型品种丰产栽培选择;行距最优配置为80 cm+40 cm,其次为90 cm + 40 cm宽窄双行单株在52 500株/hm2种植密度下可获较高产量,产量可达8 797.2~8 689.5 kg/hm2。
  2.4 不同处理组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4种种植密度和4种行距配置获得最高产量的处理为A3B2,即80 cm +40 cm宽窄双行单株、密度52 500株/hm2处理的玉米產量达8 797.2 kg/hm2。其次为A4B2处理,即9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密度52 500株/hm2处理的玉米产量达8 689.5 kg/hm2,再次为A3B3处理,即80 cm + 40 cm宽窄双行单株、密度60 000株/hm2处理的玉米产量达8 487.5 kg/hm2。因此,8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与密度52 500株/hm2是最优配套选择,其次为90 cm+40 cm宽窄双行单株与密度52 500株/hm2配套。
  3 结论与讨论
  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玉米群体结构,种植密度决定群体大小,行距配置制约植株群体平衡性与个体均匀性,要使玉米在一定密度下获得较高产量,需要采用合理的行距配置,配套适宜种植密度,充分发挥植株个体发育潜力,使玉米群体与个体得到协调发展,保证植株获得较好生育环境。调整行距配置,在有效的土壤和空间范围内充分利用土壤中养分、水分和空气,发挥个体及群体生产潜力,从而获得高产。
  王洪君等[21]研究认为,半干旱区玉米宽窄行行距70 cm + 30 cm和宽窄行行距80 cm+30 cm配置下玉米群体对光能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冯海娟等[22]、邓妍等[23]研究认为,采用适宜宽窄行种植的玉米较等行距种植的冠层特性具有明显优势,可扩大光合面积,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中部冠层的透光率,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资源,宽窄行种植(80 cm + 40 cm)有利于提高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提高光合作用,优化产量构成,提高籽粒产量。宽窄行种植能有效改善玉米群体结构中冠层、尤其中下部冠层有效辐射,明显改善光合作用,加强群体光合能力[24-25],玉米百粒重及籽粒产量显著高于等行距百粒重及籽粒产量[26-27],尤其在较高密度条件下,宽窄行80 cm + 40 cm配置雌雄穗开花间隔时间最短,群体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使个体潜力充分发挥[28],有利于增加穗位叶层光合有效辐射、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光合作用关键酶PEPCase和 RuBPCase活性都高于等行距60 cm + 60 cm配置[29],是创建高产的最佳配置和有效技术途径[9,30]。
  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配置、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都有显著作用效应,二者交互作用有一定正效应,提高产量未达显著水平;无论是等行距单行单株行或宽窄双行单株种植,B2密度处理(52 500株/hm2)为最优种植密度,其次为B3密度(60 000株/hm2),适宜该类品种丰产栽培选择;宽窄双行单株优于等行距单行单株,是较优行距配置选择,80 cm + 40 cm宽窄双行单株有利于协调产量构成因素,是最优行距配置选择,其次为90 cm + 40 cm宽窄双行单株处理,产量可达8 797.2~8 689.5 kg/hm2,通过选择适宜的行距配置、合理的种植密度及二者配套可以适度达到增产效果。
  该研究认为,在广西生态条件下,宽窄行80 cm + 40 cm或90 cm + 40 cm行距配置,种植密度525 000~60 000株/hm2是大穗型杂交种丰产栽培的有效模式,有关行距配置与种植密度对植株性状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苌建峰,董朋飞,张海红,等.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7): 853-863.
  [2] 刘铁东,宋凤斌. 灌浆期玉米冠层微环境对宽窄行种植模式的反应[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3):37-40,45.
  [3] 薛吉全,张仁和,马国胜,等. 种植密度、氮肥和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36(6): 1022-1029.   [4] 王洪君,王楠,胡宇, 等.半干旱区玉米行距调整增密对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8,26(6):75-78.
  [5] 杜艳伟,王高鸿,李颜方,等.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雌雄开花间隔期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34(13):14-18.
  [6] 钮笑晓,祁丽婷,李中青. 行距配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44(10):89-91.
  [7] 孔令杰,郑飞,张美景,等.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苏玉20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31-33.
  [8] 刘永忠,李万星,曹晋军,等. 高密度条件下行距配置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7,32(3):111-117.
  [9] 杨吉顺,高辉远,刘鹏,等.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7):1226-1233.
  [10] 苌建峰,张海红,李鸿萍,等.不同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抗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6,42(1):104-112.
  [11] 李洪,王斌,李爱军,等.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9):309-313.
  [12] 袭建峰,张海红,董朋飞,等.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生理生态效应比较[J].玉米科学,2014,22(3): 115-120.
  [13] 姜兴芳,陶洪斌,郑志芳,等.株行距配置對玉米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3,21(2):116-121.
  [14] 卫晓轶,马俊峰,洪德峰,等.不同行距配置对新单38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5,47(3):37-38,41.
  [15] 李猛,陈现平,张建,等.不同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紧凑型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8):132-136.
  [16] 高震,李长建,章慧玉,等.不同行距配置下不同密度对玉米浚单29抗倒能力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3(7):117-118,203.
  [17] 武志海,王晓慧,陈展宇,等.玉米大垄双行种植群体冠层结构及其微环境特性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4):355-359.
  [18] 武志海,张治安,陈展宇,等.大垄双行种植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解析[J].玉米科学,2005,13(4):62-65.
  [19] 刘魏魏,赵会杰,李红旗,等. 密度、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75-78.
  [20] 刘铁东,宋凤斌.宽窄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6):118-123.
  [21] 王洪君,王楠,胡宇,等.半干旱区玉米行距调整增密对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8,26(6):75-78.
  [22] 冯海娟,张善平,陈海宁,等.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高产夏玉米冠层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5):51-54.
  [23] 邓妍,王创云,赵丽,等.行距配置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光合性能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1):15-20.
  [24] 刘铁东,宋凤斌.灌浆期玉米冠层微环境对宽窄行种植模式的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3):37-40,45.
  [25] 梁熠,齐华,王敬亚,等.宽窄行栽培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4):97-100.
  [26] 马磊磊,杜天庆,郝建平,等.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1):52-56.
  [27] 黄梅燕,赵干贤,尹小红,等.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4(20):12-14,17.
  [28] 杜艳伟,王高鸿,李颜方,等.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雌雄开花间隔期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3):14-18.
  [29] 刘惠惠,杨吉顺,李耕,等.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5):23-27.
  [30] 张兰松,李保军,张宏彦,等.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冀南地区超高产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3,17(5):8-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7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