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真菌病害是林木病害中为数最多、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介绍林木真菌病害的症状特点及传播途径,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法,以期为有效防治林木真菌病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病害;真菌;症状;传播;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0)05-0011-02
林木真菌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真菌主要借助于风、雨水和灌溉水、昆虫以及人类的农事活动,通过植物的气孔、皮孔、水孔等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有些可以通过植物的表皮直接侵入寄主体内。真菌所致病害几乎包括所有的病状类型,对林木真菌病害的研究成果可为现代林木病理学的建立奠定基础。
1 林木真菌病害的症状及诊断
真菌病害的发生开始于孢子或其他接种体与林木的接触。到达林木体表的孢子萌发后,芽管通过气孔、皮孔等自然孔口或各种伤口侵入体内。有的真菌芽管可以直接穿透林木体表的保护组织而侵入。病菌以菌丝体在林木体内扩展,剥夺寄主的营养物质,诱发反常的生理活动,杀死细胞或刺激细胞作过度分裂、生长。
绝大多数真菌病害为局部性病害,病菌的菌丝体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只局限在侵染点附近,白粉病、锈病、立木腐朽及真菌性叶斑病、溃疡病均属此类型。少数真菌病害如榆荷兰病、栎枯萎病等则是系统性的,病菌的菌丝体和孢子在寄主林木的维管束内蔓延,扩散于全植株,因而引起整株发病。无论哪种类型的真菌病害,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病害后期在病部表面(少数情况是组织内)将出现真菌的繁殖体、营养体或休眠体,如粉状物、霉状物、颗粒状物、锈状物和煤污状物等,以此可区别于其他原因所致的病害。
真菌病害的发生除受林木抗性和病菌侵染力的制约外,也受森林环境的影响。林木病害多发生在高湿和温暖的条件下。大多数病菌的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湿度在96%以上,有些则需要自由水的存在,只有少数病菌的孢子可以在较低的湿度条件下萌发。发病的适温因病害种类而异,大多数真菌病害以15~27 ℃为适宜温度,过高的温度往往会阻碍病害的发展,气温达30 ℃以上时对五针松疱锈病、毛白杨叶锈病及某些枝干溃疡病都有抑制作用。森林的其他环境因素,特别是林木体表微生物群落对真菌病害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从病菌孢子萌发到林木表现出症状、重新产生下一代接种体所需时间约1~2周,但因病害种类不同会有很大差异。白粉病和锈病可短至2~3 d,有的病害则长至数月甚至1 a以上。短周期的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大都可以重复发生若干次,而长周期的病害一般每年只发生1次,或数年才一个周期。
在掌握各类真菌致病特点的基础上,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与鉴定。真菌的生理生化性状是区分属、种和种下类群的重要手段。有些真菌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等生态性状也是真菌分类、鉴定的参考依据。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对于根据形态特征难以区分的真菌种类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2 林木真菌病害的传播
真菌病害随病菌接种体的扩散而发展。在自然界,病菌的接种体主要依靠气流、雨水、昆虫等进行传播。病原真菌能产生大量的、轻微的孢子,适于为各种介体所传带。接种体被动传播的距离一般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偶尔甚至可达数百千米。埋在胶状物中的孢子往往需要依靠风雨的协同作用来传播,雨水溅打在胶状物上,变成带孢子的飞沫,然后随气流飘散,飘散的范围多不超过数十米。昆虫也是病菌的传播介体,昆虫在病部爬行、取食时,病菌孢子即可附在其体表而传播。人类的林业和商业活动也是传播病害的重要因素,病菌的各种接种体可随种苗和林产品的运输而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不少林木毁灭性真菌病害的洲际传播都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
3 林木真菌病害的防治
林木真菌病害防治方法主要步骤:1) 刮皮。用小刀将发病部位的胶状物、病斑等刮除,一直刮到与健康组织交界处。2) 刮后涂抹药物。使用莱恩坪安御胶稀释500~600倍液对树干进行涂抹。3) 树体消毒。刮皮后及时喷施杀菌剂莱恩坪安御葆对树体进行全面消毒,间隔10 d进行第二次涂抹。4) 提高树势。加强肥水管理,施用乌龙珠。
参考文献
[1] 扶廷国,张学宇,程杰,等.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9(11):158-159.
[2] 汪全超,陈帅飞.丽赤壳属真菌物种多样性及致病性[J].桉树科技,2019,36(1):41-55.
[3] 韩岳洋.常见林木病害的病原特征与危害树种[J].农民致富之友,2018(10):75.
[4] 栗生枝.本溪关门山地区真菌病害种类调查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8(1):54-56.
[5] 陈丽霞.陇中地区林木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1):90,97.
[6] 郭力.浅谈森林病害的诊断[J].现代园艺,2017(9):144.
[7] 周奕景,許强,吕飞,等.口岸林木真菌病害检疫的实践与分析[J].植物检疫,2017,31(2):66-68.
[8] 潘彦平,范鑫磊,田呈明.山西省壳囊孢属真菌分类学[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6,38(11):79-88.
[9] 卫艳荣,沈洪雷,陈钦华.造林树种林木病害综合治理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6(5):81.
[10] 伦利群,宋宝文.简析林业病害及综合治理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7):293.
[11] 周奕景,吕飞,顾忠盈,等.我国口岸林木病害检疫现状分析与建议[J].植物检疫,2015,29(2):72-74.
[12] 陈帅飞.林木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概述[J].桉树科技,2014,31(2):50-56.
[13] 陈超,杜艳莉,王柏林,等.园林树木病害类型及识别[J].现代农村科技,2013(17):34-35.
[14] 丁志烽,陆恒,孙思.林木病害远程诊断中的专家诊治——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 379-4 380.
[15] 袁川.四川两种林木真菌病害病原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2.
[16] 赵桂华,管斌,刘国华.林木锈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0(4):115-116,192.
[17] 刘丽洁,秦德志.杨树叶部常见真菌病害及防治[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36(1):36-38.
[18] 李永清.山西省林木真菌病害的种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3):138-139,194.
[19] 罗布,陈永忠.林木病害的良药石硫合剂与白涂剂[J].广西林业,1996(6):20.
[20] 宋玉双.中国东北地区林木真菌病害地理分布概述[J].森林病虫通讯,1995(1):41-45.
[21] 杨俊秀,田呈明,曹支敏.太白山林木真菌病害的垂直分布[J].林业科学,1992(4):311-316.
[22] 保罗D—曼伦,容向东,王静.林木真菌性叶部病害及其防治(续)[J].广东林业科技,1985(2):42-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9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