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首先分析知识转移的内涵、类型,进而构建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型;其次概括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转移的研究视角,总体上分为:知识转移的模式、过程、要素、机制、规律和策略等;最后比较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评述基础上进行展望。
[关键词]知识转移 内涵 基本模型 展望
[分类号]F270
1 知识转移的内涵与类型
1.1知识转移的内涵
1966年,波兰尼(M.Polanyi)首次对知识进行了显性与隐性知识的划分;1977年,Teece提出知识转移的概念;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m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了SECI模型,为知识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指出:“在知识经济中,科学系统不仅要权衡其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且要加上第三个需要权衡的功能,即将知识转移至经济部门和社会其他部门,尤其是企业中”。这说明,同知识的生产、传播一样,知识转移也是支撑知识创新运行的基本条件。
知识转移的定义与类型如表1所示:
1.2知识转移的类型
由于研究视角与分类依据的不同,诸位学者对于知识转移的类型划分也不尽相同,如表2所示:
2 国内外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
2.1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发送和接受两个基本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由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分别完成,并通过中介媒体连接起来的。或者说知识转移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是由知识提供者教导知识接受者如何将新的信息与现存的知识基础加以联结。因此,知识转移是指当知识接收者能够获得原则上与知识转移者相同的知识的类似认识。
Nonaka和Konno基于对知识显性――隐性分类的研究,提出了知识转移的SECI模型,将知识转移分为4种模式:①知识的群化,即从个体到个体的隐性知识的转移;②知识的外化,即从个体到团体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移;③知识的融合,即从团体到组织的显性知识的转移;④知识的内化,即从组织到个体的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移。四种模式依次发生,构成了创新知识的一般过程。
之后,关于知识转移模型的研究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成果:①过程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zulanski(1996年)的四阶段模型和Gilbert & Codrey Hayes (1996年)提出的五步骤模型;②要素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是Commings & Teng(2003年)提出知识转移的四要素模型和王开明、万君康提出三要素模型;③Nonaka(1995年)提出的知识螺旋模型和徐金发(2003年)提出的知识情境模型。上述模型的相关内容如表3所示:
2.2国内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于1995年开始研究知识转移,2000年之后发展迅速。总体来看,基本属于借鉴国外理论来研究我国问题,研究集中在组织内部知识转移和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其中,组织内部知识转移重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个体、群体和组织之间的转换过程,SECI模型是很多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内对知识转移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如表4所示:
2.3知识转移的应用现状
关于知识转移理论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高校等领域,并形成了一定研究成果,但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如表5所示:
3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
3.1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的特点
对国内外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关于知识转移领域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①我国学者对知识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参照波兰尼对知识转移的学说。从转移难易程度把知识划分为显性与隐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②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分别从企业内、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企业之间、区域内企业之间关注知识转移的重要性、转移过程、障碍因素、转移对策等问题,但从研究出发的学科领域来看,国内相对集中,更多的是对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研究。③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更重理论,缺少案例与实际数据。④国内学者比较关注隐性知识的转移,显性知识转移较少提及。
3.2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的局限性
Nonaka和Szulanski等人分别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并做出了相关的实证分析,对于知识分类、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图书馆的知识转移这一热点研究问题尤为关注。但在高校知识转移等方面研究还有欠缺,需进一步系统化,有待于继续进行实证检验。
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如何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具有无形性、创新性和情境嵌入性等特点,且难以准确衡量,难免有失偏颇,缺乏足够信度和效度。而对图书馆在高校知识转移中的作用规律研究,尚无系统的理论,实证研究严格说还没有完全启动。
知识转移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研究,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主要是研究各个领域的知识转移的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而极少应用理论成果反过来优化与完善各领域知识转移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即现实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
国外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已扩展到高校间的知识转移,而我国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提到,导致没有丰富的理论基础。
知识转移的研究主要从高校和企业的单一主体或者客体的视角,倾向于微观或者局部的考察。研究大多从系统科学的多主体和整体论的视角进行宏观或者整体的考察,比较注重实际问题,所得结果抽象性不足,学理性不强。
4 研究展望
关于知识转移的研究较为成熟,形成了很多理论成果,但研究的视角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体系。国内的研究则比较肤浅、重于表面化,讨论主要停留在简单的观点陈述上面。
因此,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知识转移的研究应紧紧围绕其主体――企业、图书馆、高校、信息咨询机构等组织展开应用层面的深入研究。
通过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型及影响知识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企业、图书馆、高校、信息咨询机构在知识转移中的地位、作用机制。
通过高校间知识转移的必要性和知识转移的内容以及图书馆在高校知识转移中的作用,研究图书馆知识转移中的规律及图书馆在高校知识转移中的作用规律,从而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效能及完善图书馆的职能。
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以企业、图书馆、高校为研究主体,进一步开展知识转移在科技创新、自主创新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