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对梵高作品的解读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婉童

  摘要:梵高是19世纪后期后印象主义画家,本文主要通过对梵高部分作品的解读,浅析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回顾梵高生平,表达对梵高不朽精神力的感受与总结思考。
  关键词:梵高;色彩;生命力;情感抒发与表达;不朽精神力;非理性之美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中外美术史是一幅辉煌的画卷,一段灿若星河的历史。人们用画笔歌颂神祗、赞美自然界、歌颂人类和人性本身或揭露社会黑暗一角,梵高也是其中一员。文森特·梵高是19世纪末的印象派画家,他深陷泥潭却仰望星空,用画笔书写他对这个世界所有的爱意。梵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探究价值,其画作、人生经历、不朽精神力都是值得深思的。
  1 梵高创作风格分析
  1.1 色彩及元素分析
  本文在梵高相对知名的作品中,选择了《午睡》和《开花的巴丹杏树枝》进行分析。(如图1和图2)
  梵高的本质是田野间的诗人,他执着地描绘麦田、葡萄园、劳作的人、丰收景象、乡野间的道路、野草闲花这类大画师们不屑一顾的平凡事物。正是这些平凡的事物,点燃了梵高热烈的、不熄的艺术之火[1]。
  梵高的本质在他的作品《午睡》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他的用笔狂野遒劲,未割下的麦茎像野草一般充满韧劲,触上去仿佛会被刺伤。巨大的金色麦堆非常随意地堆在田野里,柔软的麦草是割麦人的温床,隔着画布似乎能感受到正午的阳光炙热刺眼,麦草浓烈的香气和杂草碎叶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割麦人刚刚结束劳作,大汗淋漓,而这麦垛却是如此舒适,枕在丰收的大地上,闭上眼睛就能酣睡。如果说构图是一幅优秀作品的基础,那么色彩语言就是作品的灵魂[2]。梵高对高纯度高亮度色彩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尤其钟爱明亮的黄色,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大面积出现了温暖的明黄色,例如《黄色小屋》《麦田里的乌鸦》、向日葵系列油画、《星月夜》中亮黄色的星与月以及一系列的风景画中出现的黄色麦田等。黄色是阳光的颜色,是大地的颜色,代表着丰收、光明和希望。黄色也是秋天的色彩,秋天同时是收获的季节,因此黄色意味着收获[3]。《午睡》中远处的麦垛也明显地呈现出了梵高这样的偏好。
  与梵高如此充满激情与狂热的作品不同,《开花的巴丹杏树枝》却让人看到他温情的一面。《开花的巴丹杏树枝》中没有使用高纯度的颜色,与《麦田里的乌鸦》和自画像系列里疯狂野性、悲愤绝望的劲头相比,无论是笔触还是用色,都显得细腻绵长、温柔似水。背景的淡蓝色营造了一种安静优雅的氛围。蓝色本身是一种纯净的颜色,带给人一种永恒又宁静的心理[4]。花树弯曲的枝干和开放的白色小花、细小的花苞和芽苞展现出一种美好的生命力,也许在他心里生的希望、对生命的渴望暂时压制住了苦痛。梵高受到了浮世绘的影响,改变了绘画风格,他的画面逐渐变亮[5]。这幅作品很有东方绘画含蓄温润的美感,大概率也是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与他典型的野兽派风格和鲜明的用色形成强烈反差。然而饱满的生命力、生长的万物、平凡的事物,仍是梵高创作灵感和题材的来源。不仅仅是绽放的巴丹杏,火炬一般的向日葵花束、开得热烈的鸢尾花、忙碌的葡萄园、丰收的麦田等,纷扰的烟火人间往往能够给予他温暖的慰藉。
  1.2 意蕴分析
  《麦田里的乌鸦》是梵高的绝笔之作,许多人认为《麦田里的乌鸦》是他最后的遗书,这幅画作表现出来的张力与梵高最后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墨色的天空昏沉黑暗,正如令梵高压抑而痛苦、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黑色的乌鸦给人以邪恶阴森的视觉感受,不同于印象派其他大师着力于表现光影,梵高在作品中倾注了太多自我意识与主观色彩,《麦田里的乌鸦》尤甚。复杂的情感和精神上的病痛折磨着他,他将内心的不安躁动、狂热激愤、惊惧无助、挣扎与痛苦直接书写在纸面上。画中道路蜿蜒起伏,不知通往何处,正如他茫然而徘徊不决的明天。
  2 梵高对后世的影响
  2.1 对表现主义的影响
  梵高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家,并波及音乐、舞蹈、建筑等领域。梵高等后印象主义画家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进行了大胆的反对,注重本身情感的表达,离经叛道地开辟新风格。虽然表现主义不受梵高一人制约,但是如果没有梵高的出现,19世纪的艺术革命也许不会那么轰轰烈烈。
  2.2 对名画临摹市场的影响
  梵高以及梵高的作品已经成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符号。名画临摹的市场上,梵高的作品摹本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梵高遗留下来的心血养活了中国大芬油画村大量的工人,这些来自21世纪的、在遥远国度与他命运相似的难兄难弟们。这些画工,他们有时被称作“中国的梵高”,有些人画了上万副梵高,于是想要真正地了解这个人;一部分人不满足于临摹名画,开始尝试自我创作,纪录片《中国梵高》的主角赵小勇便是如此。“中国的梵高”走上了梵高从前的道路,梵高改变了一群画工的命运轨迹,影响着这个彩色城中村的梦想与现实。
  2.3 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包括梵高在内的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们,他们的创作风格深深影响了现代的装饰艺术。印象派是西方近代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转折点[6]。印象主义画家不仅改变了绘画艺术,而且引起了对事物塑造与再现方式的改革[7]。后印象主义风格在现代装饰中的应用非常频繁,后印象主义风格中绚丽的色彩装点了我们的生活……设计师们意识到美应当是被选择、被设计、被感受的[8]。
  梵高作为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对装饰艺术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中,梵高绘画的表现形式在针织服裝、当代釉下五彩瓷装饰中的应用都大有可为。
  3 解读与思考
  同达·芬奇和伦勃朗这类的大师相比可以发现,虽然世人也称梵高为天才,但是和真正的天才比起来,梵高所表达的作品缺少极度的精湛,以及对世俗公认的美学的敏锐直觉。真正的天才,也许是掉落的星辰,是神之子,是上帝选中的幸运儿。然而梵高不是,他过于拙朴,以至于让人误以为他是和我们一样的凡夫俗子,甚至被普通的庸才埋没。丹青说他喜欢梵高,就喜欢他的憨。梵高的作品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其笔触强烈而狂热,看似简单天真,实则很少有人能轻易模仿[9]。以自画像系列来说,每一张自画像都极具故事性,欲说还休。   与其唯一的挚友高更相比,梵高的一生苦闷失意,没有像样的工作,情场上连连失败,梵高试图融入自己崇拜的大师们的圈子,却被画家们否定。除了唯一的支持者,他的弟弟提奥,没有亲人朋友理解他,家族的人也排斥他。
  梵高在生命结束前的两年,病情日益加重,时常发疯,在清醒的时候,他又疯狂地点燃自己的生命和创作的激情。最终,梵高对这个冷漠的世界绝望了,无论他如何热爱,如何真诚地对待这个世界,世界都不曾给予他温暖,他饮弹自尽,由于流血过多、未得到及时救治而亡。
  梵高的思想、作品中蕴含的强大精神力和他本身高洁的品质影响着后世的青年,这值得深思。他对作画的态度极致的纯粹。梵高的画常常是痛苦、爱、追求的矛盾统一体[10]。
  绘画是见证历史的一种方式,能激发人类对自身的思考,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11]。梵高绘画风格受到革新思潮的推动,对抒发情感的风格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梵高的画作是历史的见证。
  他内心想要表现的狂热情感、倾诉欲、精神力远远盖过了表现技法和理性的欲望,这与印象派的其他画家不同。尽管梵高爱上了印象派表达光与色彩的方式,但是梵高等后印象主义画家对印象主义进行了批判和剥离。后印象派变得不再过分追求写实,而是更多融入自己的情感[12]。莫奈在前妻弥留之际仍然克制强烈的悲痛,只是为了理性地画好妻子最后的遗容,无法接受自己的画面有任何差错,与这种“职业病”不同,梵高内心情感的激流、对生命的感召才是他创作的内驱力,这一点也在他“不走阳关道、独木桥走到黑”的人生道路中得到了体现。
  在美剧《神秘博士》中设计了一个桥段,梵高穿越到了现代,看到博物馆里自己的作品被人们欣赏,激动地流泪。转载者配的文字标题是:“当你死后,所有人开始爱你。”然而他早就长眠地下,已经听不见人们的赞美了。热爱一件事,比如绘画,并不是热爱得越真挚就能善终。但是梵高不在意绘画能为他带来什么,他从未画过高贵的题材,日复一日地绘画乡野间一块犁地上的犁沟、一把藤草椅、一株向日葵;他不在意自己的画作有没有被他人喜爱,更不为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作画。也许他的思想早已飞向宇宙,看到了世界的真谛,找到了属于他的精神世界[13]。梵高对绘画一腔孤勇的痴狂、低到尘埃里的谦卑是令人震悚也是令人心碎的。有这样一个人,他将炽热的生命点燃,献祭给大地的草木盛衰,他将艳丽的颜料和着鲜血在画布上用力涂抹,这样的景象,有一种玉山之将崩的震撼感。
  4 结语
  梵高一生不被欣赏与理解的命运使他茕茕独立、受尽苦难,最后忍受了长久的病痛。同时他苦苦坚持自我,无论是清贫倨傲而高洁的姿态,还是对印象派接纳的同时保留的批判。他不朽的精神力无法被时光埋没,无法不使人感动、深思。
  璀璨而晶莹的星空彻夜无眠、向日葵灿烂热烈得耀武扬威、喧闹的笑声充斥着夜咖啡馆、麦草的气味扑满胸膛,世间的一切景物都静谧美好。那个孤独的灵魂,重返弟弟提奥的怀里,两座爬满常青藤的坟茔永远互相依靠。在梵高身上,有一种高洁的品质,这是由于他的清贫。梵高的高洁和“士”的精神非常相似,却不相同,梵高身上更多是一种底层人的光芒,那是一种被埋于沙砾之下的珍珠的光泽,质朴而灿烂。
  参考文献:
  [1] 范曾.梵高的坟茔[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2-27.
  [2] 周卫臣,孙献华.浅析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0(09):22-23+27.
  [3] 赵其烨,王锐涵.浅谈设计下的色彩与情感表达——以三原色的色彩性格为例[J].大众文艺,2019(19):119-120.
  [4] 徐靖雯,湛磊.莫兰迪色系在室内家装陈设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24):70-71.
  [5] 吴歆悦,李雪艳.日本浮世绘对西方印象派时期美术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34-35+38.
  [6] 杲恬恬,叶洁楠.西方绘画的转折[J].美术教育研究,2018(22):10-11.
  [7] 陈婷,金晓雯.浅谈西方绘画艺术与景观设计的联系[J].美术教育研究,2019(02):46-48.
  [8] 王瑞强.当代釉下五彩瓷装饰中的“后印象主义”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4.
  [9] 金诗怡,张如梦.浅析凡·高绘画艺术中的色彩语言[J].美术教育研究,2020(09):16-17.
  [10] 李宏.凡·高艺术风格之我见[J].美术大观,2008(12):237.
  [11] 陳芳怡,李永昌.由丹纳美学思想看超现实主义绘画[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55-56+61.
  [12] 白菊,陈玮.论后印象派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9(24):66-67.
  [13] 杨容君,孙献华.浅析凡·高《星月夜》[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32-33.
  作者简介:蒋婉童(2001—),女,广东三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62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