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结合信息素养理论的学科服务方法模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经验中,发现学科服务应结合信息素养的理论,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信息搜寻能力、信息发现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的培训或服务。通过分析科研个体和科研群体的需求,按层次工作法模型拆分学科服务工作的内容,组成完整的服务流程。将过去以信息获取为导向的工作方法,调整成以信息结果的应用和分析为导向,从而界定学科馆员新的工作内容。
  [关键词]学科馆员2.0 信息素养 学科服务 信息流 层次工作法 学科重要度 评价模型
  [分类号]G252
  
  中国的图书馆界除公立图书馆系统外,还有着众多的分支机构,例如直接服务于科研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型图书馆。科研型图书馆主要存在于国家科研体系中,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在这些图书馆中,学科馆员对与开展图书馆工作、推动图书馆和用户顺畅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学科服务就是依托学科馆员对科研行为和科研机构开展的服务工作。
  在数字图书馆逐渐普及的时代,学科馆员依然是图书馆服务各个环节的连接者,在Library 2.0的环境下,有些学者提出了subjectLibrarian 2.0。其中对学科馆员工作的定位包括了图书馆与用户的联络人、用户信启、素质培训者、参考咨询馆员等角色,学科馆员要扮演好这些角色,需要重新确定工作职责和规范,结合信息素养教育,抓住以信息结果的应用和分析为起点这个核心,以统一的软件平台为有力手段,以服务对象的能力提升和运用为目标,选取合适的指标和分析模型作为工作方法。一个优秀的学科馆员需要认识到,只有使学科服务更深入到科研需求中,运用数字图书馆软件和技术,解决科研用户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履行学科服务的职责。
  
  1 面向科研个体的服务模式
  
  针对科研个体的学科服务应当首先对其进行科研阶段划分,根据研究者从进入科研到逐步熟悉科研领域的整个过程,可将相对应的信息服务定义为信息获取、信息发现、信息分析和信息预测(详见表1)。
  
  对于刚进入科研领域的个体而言,哪些是常用的数据库,如何通过检索获取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存储和索引,是以往学科馆员培训的主要课程。新的模式中则要求讲述为什么这些常用数据库是重要的,检索获取所需信息后如何从中发现更有用的隐含资料。
  1.1 信息流的通道建设
  ・文献获取和传递通道建设。学科馆员应当首先保障文献获取和传递的畅通,无论是已收藏信息还是未收藏信息,都应通过全文下载服务或经过全文传递和馆际互借形成传递电子或文本文档的快速通道。这项工作属于常规的图书馆工作,主要是应注意建设逻辑合理的联合目录。例如: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通过建设与建立Linnea(合并了原有的LINDA,MANDA,ARTO,VIOLA目录)、Helka,HelMet,Fennica等主要的联合目录的相互关联,将各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院系、图书馆与国家储存图书馆联成一个服务体系。这也便于全文传递图书馆员利用此信息,根据开放的RoMEO,完成文献馆藏的查询和全文获取。同时,也需要结合数字图书馆检索技术,利用Google Scholar形成开放的馆藏。
  ・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通道建设。学科馆员应当尽可能为研究室提供信息交流的场所和方式,以便在局部范围内形成信息共享。
  ・信息分析和信息预测通道建设。学科馆员应当以文献计量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利用信息平台,自动地提供有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科研状况评价等指标和结果。
  1.2 信息获取和分析的信息流建设(层次工作法,见图1)
  
  学科发展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的,服务于学科研究的学科服务也应形成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对于研究者而言,学科馆员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缩短了研究者研究信息所需的时间。而信息流的含义就在于研究者得到和使用信息时是按照一定规律、一定流程流畅地传递着;研究者自己提出需求的,甚至没有意识到的需求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这个流程被送达。
  1.2.1 第一级刚开始参与科研的研究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较为盲目。PI或先进入研究室的研究者会建议她/他们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对今后的研究进行构思。因此,学科馆员对入门者的引导重点在于ISI、INSPEC、Elsevier、PubMed等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检索和检索策略以及使用RefWork或EndNote收集和索引文献的方法。销售这些数据库和软件的厂商一般都有配套的教学课件,学科馆员应将其修改、简化,通过课堂或网络专题的形式进行传授。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室文献的长期保藏,即将研究室人员发表的所有文献,以元数据方式进行记录和发布。在这方面,欧洲运用非常广泛的DSpace是相当实用的系统,其中芬兰Terkko图书馆自行开发的Scholar CharttSJ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1.2.2 第二级当研究者进入科研工作之后,将产生更多实际的需求,而且针对性更强。这时的学科馆员可用ISI Journal-Citation Reports(JCR)来介绍期刊影响因子与领域内前10名的期刊,也可利用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in-cites等功能,根据文献引用率来确定最新的热点科研机构、热点科学家以及热点论文。这些信息的使用和分析将帮助研究者从宏观角度,通过热点科研机构正在从事的科研方向和项目,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的重点和热点;通过热点科学家及其合作科学家的信息,了解领域内的专家的相关性和科研成果;热点和核心论文则是开拓思路,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研究现状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事实上,这一过程应当尽可能提前,以便新进研究者确切地知道重要数据库和期刊的选择依据,即根据期刊影响因子和文献引用率等指标进行判断。
  1.2.3 第三级作为PI,一个研究室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信息需求多集中于基于项目的学科信息和竞争信息。是否能获知相近项目的进展,是否能提出新的实验方法,是否能避开竞争残酷的领域,都将影响PI申请到新的项目或保持项目的独立性。而项目的成功申请和圆满完成则是当前研究室存在的根本和发展的基础。一般情况下,PI学科知识丰富,对特定领域的发展非常熟悉,而且与同行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学科信息交流非常迅速,信息的敏感度和敏锐度都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科馆员能从学科知识的角度起到帮助作用并不容易,如果真有这一能力,那么她/他已经是一位研究者而不是图书馆员。这时学科馆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应当从科研文献的需求保障调整为建立符合科研项目需求的信息通路,比如建设学科快速链接。学科快速链接应当围绕着项目发布、项目申请、项目相关标准规范和项目评价等过程,分类明确地给出信息链接,以直观的形式满足信息需求。
  1.2.4 第四级 到了Professor和学科带头人这一级,学科服务则应依托更专业的信息分析和服务,也就是从科研的宏观

布局出发,以情报学的分析方法对科研的热点进行前瞻和预测,这种服务往往被称为战略情报。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是收集和对比各国、各著名机构的未来发展规划,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统计3―5年内学科成果分布规律,根据学科研究的集中度和领域的相关度研究,预测将出现突破的基础研究领域或学科交叉领域。而学科馆员需要做的是提出相应的调研计划,确定需要分析的领域、国别、机构等基本范围,与情报研究馆员协商完成。此外,随着国际上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的加强,以各国科研前沿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基础的标准和规范调研成为学科服务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2 面向科研群体的服务模式
  
  科研群体的定义可以是一个研究室、一个院系、一个研究所、一个科研机构,甚至一个科研管理部门。所需考虑的问题除了以信息流的建设为核心之外,还应当特别关注科研评价及评价指标的运用,不过所涉及的平台的内容建设比较庞大,这里只作简要叙述。
  科研群体也可分成三个级别:研究室(实验室)、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这里以中国科学院应用的所级信息平台和笔者在芬兰访问时研究的DSpace为基础进行应用分析。
  2.1 建设基于项目交流和支撑的平台
  应该为研究室建设基于Library2.0的项目交流和支撑的平台,其中包括项目邮件组、项目日程组件和Blog系统,同时提供与项目申请、研究和项目中实验物品的购买有关的链接和RSS新闻组。
  2.1.1 邮件组 如Kumpula Science Library,以便捷的形式将某些研究人员加入到不同邮件组中,当研究人员向此邮件组中发送邮件时,所有成员将获取这个邮件。与一般的邮件群发不同,这是以研究所为单位,而不仅仅是个人的邮件管理。
  2.1.2 项目日程组件 涉及项目管理本身,以直观的形式展现项目组进度管理、日程安排和项目人员工作量评价。当然,许多大型项目本身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如中国的973项目一般都在项目组的平台中提供了这一组件。而当前中国科学院正在推广的所级平台也嵌入到了个人页面中,只是没有站在科研群体的角度。
  2.1.3 Blog系统 作为一种开放、便于检索和推送的新型个人平台,Blog受到研究人员的喜爱,许多最新的或未形成的观点在研究人员的个人Blog中发布出来,以期与同行进行讨论。如Subject library 2.0等观点都是最先在个人Blog中提出的。一些大学,如赫尔辛基大学已经提供了Blog系统,供本校的研究人员注册和使用。而基于Blog的检索和网络计量,必将为科研带来新的动力。
  2.2 基于文献保藏和学科门户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的加强,以各国科研前沿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基础的标准和规范的研究与建设成为科研成果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建立标准的关键是建设系统的知识框架,这一知识框架的建设应该依托文献、学科和专题数据库。数据库应该包括学科文献、学科信息、科研评价体系和学科标准等内容。学科馆员应依托学科门户和数据库,运用软件实现部分评价指标的自动计算,服务于科研管理部门。
  为科研机构建设用于文献保藏的数据库,数据来源主要是指定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论文,以DSpace为应用平台,按研究人员文献的影响因子和引文数进行信息的有序索引,并能根据学科影响力指标进行评价,而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可以方便获取。973项目“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素”中设计的NBSD数据库的建设框架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见图2)。
  
  由于科研管理部门一般都建设了学科发展情报信息库和科研机构竞争力评价系统,在此就不做讨论了。
  
  3 思考
  
  3.1 方法模型和分析模型设计
  学科服务工作中,指导新的研究人员特别是研究生往往是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服务于研究所或院系的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中的一个切入点。图书馆员在以往的培训中只强调了找到结果,而用户也往往只去阅读结果。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提供的不仅是如何发现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发现信息、即找到所需的信息后,如何应用图书馆信息分析中的典型方法,对信息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为开端,从提高研究人员信息素养的目标出发,设计出完整的学科服务模式,并凭借这种模式形成完整的信息流,从而实现学科服务的最终目标。
  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科馆员本身的工作量,作为标准化工作设计,在指标的计量上,尽可能选用相对耗时少的重要指标进行计量,并辅之以固定的数值分析模型,以便应用已经开发好的统计插件,自动地获取结果。
  总之,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科信息服务就是将以往以信息获取为导向的方法模型,调整成以信息结果的应用和分析为导向,即寻找答案的答案,建设信息流;区分不同级别的用户,以层次工作法开展学科信息服务工作,从而让学科馆员能配合研究人员发展她/他们的信息搜寻能力、信息发现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
  3.2 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
  由于针对群体的学科服务主要是通过学科平台来实现以个体为基础的学科服务、以研究组为基础的学科服务和以群体为基础的学科服务,因此必须考虑到以下功能的实现,即结合XML的文献服务功能、结合Blog技术的科技信息发布功能、利用DSpace的文献保存功能开发或直接应用ISI分析工具实现分析功能和科研机构的基础信息统计功能,从而能建立完整信息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