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特殊的一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的什刹

  我家有位亲戚,住在钟楼后面的娘娘庙里,我从小就常和母亲去那儿串亲戚。亲戚家有两个和我年岁差不多的小哥哥,经常带着我在娘娘庙里玩。
  有一次,我跑到一棵大树后面藏猫猫,差一点撞在一个老人身上。我站定身子才看到,原来是几个老人在树下乘凉。他们看到我,笑着拉住我的手,问我叫什么名字,几岁了,说话时声音又尖又细,很刺耳。我怯生生地告诉了他们我的名字,抽出手撒腿就跑,背后老人们怪怪的笑声让我跑得更快了。
  后来我告诉小哥哥,我看见几个说话像老太太的老头儿。小哥哥说:“都是庙里住的老公!”老公?老公是什么?小哥哥说:“老公就是不长胡子蹲着撒尿的老头。”这一下我就更糊涂了。回家后,我问父亲,老公是什么?父亲笑着说:“秦老爷就是老公!”怎么又把秦老爷扯上了?一连几天我也没能弄明白“老公”到底是什么意思。
  父亲说的秦老爷(为了保护隐私,秦老爷一家的姓名都使用化名),是我家的一位老邻居。原来我家在陟山门住的时候,秦老爷就是我家的邻居。后来,秦老爷搬到了什刹海,不久我家也搬到了他家附近,还是邻居。秦老爷是清朝宣统皇帝逊位以后,还留在宫里的少数太监之一。
  秦老爷的老家是河北易县,从小就被送进皇宫当了一个管库房的小太监。他是一个很聪明又有心计的人,在宫里他就利用记账管库的机会,向师傅(太监进宫以后都要认一个老太监为师傅)学习识字、算账,还跟师傅学皇家专用古玩摆件、字画的识别管理。很快,秦老爷就练就一手不错的毛笔字,还学会了一些鉴别古玩字画的本事。到了清帝逊位的时候,秦老爷已经在宫外置办了一处自己的四合院,并且和一个宫女私结情好,商量着离开皇宫组成家庭。正好有一次逊帝溥仪发脾气,要赶走所有的太监,秦老爷就趁此机会离开了皇宫,在陟山门附近组成了自己的家庭。
  从皇宫里出来的太监,可不都像秦老爷这样幸运,能有相当的私产和自己的家庭。
  作为一个太监,不但身体受到非人的摧残,而且还要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和世人的歧视。年轻力壮的时候,太监始终以“奴才”的卑微身份自居,尽心尽力地去伺候“主子”。年老之后,就会被“主子”一脚踢开,赶出皇宫或王府。到那时,就只有去为太监专设的“老公庙”,钟楼后面的娘娘庙就是其中的一个。太监死后也得不到世人乃至族人的承认,他们是不准埋进祖坟的。在世人的眼睛里,太监和被砍头的死刑犯一样属于“肢体不全”的人,违背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丝毫损毁”的传统理念。再加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世俗观念,太监因“自残”而“无后”,是更为严重的不孝。因此,太监就被世人包括族人视为“另类”。就连清朝有权有势的大太监李莲英,也没能埋进自家的祖坟。所有因过错被赶出来的或是年老出宫的太监,大多无依无靠,又没积蓄,只能去“老公庙”了此残生,死后埋进太监的公墓。太监公墓,原来就在中关村附近。“中关村”原名“中官村”,“中官”就是太监。
  秦老爷的老伴原是个宫女,出身镶黄旗,老家是山西,也是从小进的皇宫。秦老爷叫她“珠儿”,我们都叫她秦奶奶。秦奶奶是一个个子不高,眼睛挺大,白白胖胖的女人。老两口虽然只是名义上的夫妻,但一直和和气气地在一起生活,几乎没有人看见过俩人吵架拌嘴。最多是秦奶奶笑着说一句:你个老不死的!也就完事了。
  原来老两口领养过一个孩子,不幸得病夭亡,两口子伤心了很久。后来又领养了一个比我大两岁的男孩,我管他叫二哥,小名叫福子。是一个文文静静的孩子,就像个女孩一样。
  秦老爷说话时,不像我在娘娘庙里听到的那种细声细气的话音,所以我听到父亲说秦老爷就是老公的时候,很是不解。一般说来,被阉割的男人,由于雄性激素的缺失,就会导致第二性征的改变。说话声音变细,就是其中的一种变化。但是也有少数太监嗓音变化不大,秦老爷就是少数人中的一个。据说秦老爷出宫之前,认识了一位在宫里唱戏的太监。这位太监教秦老爷使用唱戏的假嗓功夫。于是,秦老爷就以假嗓来调整本来就变化不大的嗓音,说话时声音不大,而且比较慢。因此,秦老爷的话音就几乎没有那种太监所特有的细嗓,而是比较沉稳的哑嗓。虽然哑嗓不太好听,但总比细声细气的娘娘腔好听得多。其实秦老爷出宫后的几十年,一直是在“演戏”呀。
  秦老爷家的生活是比较富裕的。他出宫之后,也曾找过工作,可是就因为他是太监,几次都没能成功。秦老爷在宫里管理库房的时候,见过各种古玩字画,积累了不少古玩行的鉴别知识。后来,秦老爷就靠他的老关系,开始在前清的皇亲贵胄之间走串,专门为这些放不下架子,又不得不靠变卖古玩字画维持生活的八旗老爷们当中介,“伺候”他们出卖祖产,行走于古玩行之中。秦老爷在为这些满族贵族服务的时候,自然也少不了“回扣”。用秦老爷的话说:“我伺候了他们一辈子,他们就得养活我一辈子!”就这样,秦老爷积攒了不少家产,维持了一家人比较富裕的生活。
  秦老爷家还有一个女佣也是旗人,比秦奶奶小十来岁,大家都叫她杨妈。杨妈是北京通县人,原来两口子都在大宅门里做佣人,后来男人不幸病死了,没儿没女的杨妈经人介绍来到秦老爷家。杨妈是个很能干的女人,全家的吃喝穿用都是杨妈一人打理。家里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杨妈采买;缝补洗涮、各种家务活都是杨妈一人操持;可以说杨妈就是秦家的大管家、当家人。
  有时,秦奶奶带着杨妈到我家串门,每次我都能看到秦奶奶坐着,杨妈就站在秦奶奶的身旁,帮着端茶倒水,从来不见她坐下来歇歇。秦奶奶和我母亲聊天儿的时候,杨妈也总是微笑着听,从不插话。秦奶奶走的时候,杨妈会用手搀着秦奶奶。出门时,会向我母亲微笑地点点头,说句:“大奶奶请回吧!”每次我母亲都会望着她们的背影感叹地说:“旗人就是规矩!”
  秦老爷除了去古玩店以外,每天都要早晚两次出去遛弯儿,我在上学的路上就能碰见他。有时候,秦老爷也去逛护国寺、隆福寺庙会,到地摊上去“捡漏儿”。秦奶奶不太出门,有空就和几个邻居老太太在家打“叶子牌”。
  秦老爷在解放后不几年就去世了,留下秦奶奶和杨妈两个女人守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过日子。秦奶奶也在三年困难时期死了,杨妈支撑着这个家,把福子二哥养大。后来听说福子二哥参军走了,杨妈病逝的时候,还是福子二哥回来给送终的。杨妈其实已经成了秦家的一员。
  秦老爷一家满汉两个民族四口人,可以说是全无血缘关系,却过得融融恰恰、和和睦睦。想起来,真是不容易。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2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