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媒体从业人员的个人形象塑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 杰

  笔者步入媒体行业15年来,曾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从事过播音、主持、编辑、记者、制片、策划等工作。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深感媒体从业者个人形象塑造的重要性。由于媒体工作的公共传播特性,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所在媒体的公共形象。在如今媒体间竞争加剧,从业人数激增,强调品牌包装的新传媒时代,对从业者进行个人形象的培训、提升,已经成为打造媒体品牌形象的重要环节。
  形象塑造不同于形象设计,设计侧重于平面与包装,难以改变内在;塑造则是立体而有针对性的雕琢。笔者认为,一个外表得体、举止有度、谈吐不俗、气质高雅的个人形象必然会引人注目、受人敬重,作为兼具个性、理性与知性的媒体从业者,他们思想活跃,对社会公众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引导力。而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性格形成是由长期的教育与其生长环境所造就的,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本文将从语言、仪态、着装、化妆、心态等方面进行探讨。
  
  掌握技巧 自如运用语言
  
  全面的个人形象塑造是运用时尚、色彩、化妆、礼仪等知识通过对语言、仪态、着装和头面部的美化,加以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哲学、人际沟通等知识,充分发掘一个人的潜能,发挥其固有的优点,使其在社会活动中展示出最佳的精神面貌。
  作为媒体从业者,语言有着极重要的职业功能。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要求自有行业标准,而就目前的国内新闻媒体来说,对编辑记者进行语言技巧方面的培训还闻所未闻,但他们在工作中总免不了要进行电话联络、组稿、采访、现场报道、参加新闻发布会等,虽不必像播音员、主持人那样字正腔圆,但也决不能含糊不清,音质怪异。掌握发声技巧应当成为编辑记者的必备业务技能,他们的发音要相对标准,语音要清晰响亮,表达要清楚明白,还要有一定的持久性,在紧张而持续的采访中,嗓音不因疲劳而导致沙哑。因而他们要学会胸腹式联合呼吸,发气泡音,做简单的唇部操等,还要时常练习,以使气息控制,声带震动,唇舌肌力量得到一定的锻炼,让语言在力度、清晰度、持久度上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加强语言表现力练习,使语言的节奏轻重,语气控制得当,在使用语言进行工作时更为自如。
  
  纠正形体 创造视觉美感
  
  仪态是最能表现个人气质的元素之一,是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表现载体。媒体业者的日常工作相当辛苦,采访时的奔波,撰稿时的枯坐,很容易使人产生肢体疲劳,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形体缺陷。我们常见一些出镜记者甚至主持人有相当明显的抠胸、伸头等形体问题,不够挺拔,影响了视觉美感。因此,形体纠正的目的就在于改正不良体态,使骨骼肌肉处于正常的位置,使人看起来挺拔、修长、匀称,更加精神,同时还具有局部减脂的美体功效。
  在形体纠正方面,有很多的流派和方法,如芭蕾形体、舍宾、形体梳理等,现在德国的普拉提也传人了中国。多年来,通过对以上各种方法的观察研究与实践,笔者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特点在于强化腰腹部中心肌肉群的控制和四肢肌肉、韧带的伸展,可称为“肌肉对抗”。在易学、方便练习方面,普拉提则更胜一筹。笔者通过多年的亲身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简便的练习方法――形体纠正法。其基础有二:一是正确的呼吸方法,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可以减少肌酸的产生,减轻肢体疲劳。二是正确的站立姿势,这是所有动作的基础。挺拔感来自于直线肢体,委靡感来自于曲线肢体,美国作家威廉姆・丹福思说:“我相信一个站立很直的人思想也同样是正直的。”可见挺拔的体态对个人形象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和谐搭配 展示个人品位
  
  服装是一种无声的交流方式,它能准确地传递一个人的背景信息,美国的一次调查表明,有76%的人根据外表判断人,60%的人认为外表和服装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美国著名形象设计师乔恩认为,“我们的着装影响着外界对待我们的态度。”服装在视觉效应上的作用之大不言而喻。在社会群体中,许多行业都有标准制服,而记者这个职业实在难以统一服装。他们为了在各种公共场合、采访场合,快速吸引眼球,产生好感,缩短距离,其服装用色尽可能丰富,在充分考虑当时工作场合的情况下,注意和谐与搭配,但不要太喧宾夺主,应注意与身份、内容、场合三者的协调,以取得良好个人外表形象。
  经过精心打造的个人形象会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韵,这是建立在自身固有的特点经科学的方法全面调整之后呈现出的一种气质提升。
  女记者编辑、女主持人还应学会给自己化日常妆。在日常工作和采访中,精致的淡妆可显示自我修养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在采访场合,有一些女记者,要么素面朝天,要么浓妆艳抹,有的化妆技巧或用色不适合,影响妆面效果。其实良好的化妆技巧展示的不仅是令人愉悦的个人形象,也是你所代表的媒体的品位。
  
  待人接物 体现学识与修养
  
  以上所述都是个人形象中的外部因素,学识和修养是长期积累的内部因素。作为一名媒体业者,尤其要注意自己待人接物时的礼仪和行为。近年来媒体数量激增,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加入媒体成为主力军。然而在思想活跃,敢于创新的背后,合作意识不强,太过关注自我等一些不足也日益显现。甚至还有的以为自己代表某知名媒体,在外出采访时挑三拣四。身为记者应深谙社会、民情、风俗,而有一些人在公共场合不懂礼仪,不知进退,让人无奈又无言。在工作中笔者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某城市举办一个活动,笔者应邀参加。在活动现场,一位刚调入某电视台不久的资深记者,见到有持自己单位话筒标志的女记者,遂上前致意。不料,这位漂亮的女记者见有人主动打招呼居然十分傲慢,以知名媒体自居,爱理不理。资深记者自我介绍说也是同单位的人,这位女记者居然故作夸张大声地对摄像说:“嘿,他说他也是咱们台的,有这个人吗?”那副不屑的样子好像抓住了个冒牌货,其实这位女记者手中所持的采访请柬上被邀请人名字恰恰是那位被她不屑的资深记者,后来这位女记者的尴尬可想而知。对同行、本单位同事都如此刻薄,对采访对象,对社会公众又会有怎样的态度呢?这样的待人接物,即使人再漂亮,打扮再得体,个人形象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旁观者不知其姓名,却知是某某媒体的记者,这样就形成了对其单位的形象损害。
  媒体的工作特性就是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敬业,不卑不亢,实事求是,这些要求使人受益终生。功利、势利有可能使你一时获利,但终不可能长久。一名记者,在总统面前,不比总统卑微;在乞丐面前,不比乞丐高贵,任何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观念指导行动,心态正了,行为也就端正了。在一些资深记者身上,我们常能发现一些感人的令人崇敬的职业素养。他们悲天悯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直无私,以直书敢言为己任,不俗,不傲慢,一视同仁;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能快速被采访对象所接受,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个人的外表形象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内在修养则需要终生修炼。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具备独特的气质,个人形象才能趋于完美。个人组成群体,群体的形象提升得到重视和引导,将会使媒体业者――这一社会优秀群体更加卓越。
  责编:翟淑蓉 周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1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