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传播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传播学理论及应用在高职通识教育中能够依据大众传媒事件的分析。整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实现高职院校教育实用型、实践性的特,最。本文从通识教育与传播学。传播学课程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和传播学课程建设原则三个方面对高职传播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进行了探析,提出了从传播学入手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传播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在发展专业和职业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作为高职教育发展后劲的有力支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传播学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更加给力。
  一、通识教育与传播学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在19世纪初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实践和理论研究虽然很多,可是至今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实践和理论模式。哈佛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对通识教育有这样的说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你们掌握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你们谋求某种职业做准备。通识教育的教导内容更具有普遍性,看上去似乎不那么“有用”。
  从对通识教育的一般看法而言,传播学在高职院校的讲授具有看上去似乎不那么“有用”的特征,因为其理论、模式都是一般性的概括。但如果了解了传播学的历史及其理论、模式的来源的话,就会清楚这些一般性的概括都来自对仅仅上世纪的事件分析的结果。可上个世纪距离现在并不遥远。两次世界大战的电影、书籍等目前依然拥有大量的受众、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影响也是始于那个时代,尤其是对中国来说,20世纪是中国发展最动荡、最激烈、最辉煌的世纪,这种记忆将会持续十分久远,这样传播学理论背后的故事依然能够引起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传播学不能像在新闻传播学院那样提供全面的理论和技能训练,但作为通识教育,传播学课程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又应该是“有用的”。才会符合高职院校实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种有用性,体现在现今信息时代里。大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如何面对和处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几个基本的传播形式。
  当今世界。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等最深远、最激烈、最彻底的是科学、市场经济和大众传播三个方面。(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虽然科学和市场经济与传播学没有表面或概念上的关系,但是,科学传播、地方性知识、女性主义等与传播学联系紧密。市场经济中的广告、公关都可以涵盖在传播学的理论背景下。因此,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不仅是能够对媒体的事件具有一定的概念和分析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把握全局。知道哪些是传播的,而哪些是没有被传播的,这样,才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理解和迅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原则和行动方法。因为传播学课程所分析的案例都是当前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热点话题、存续于人们胸中的经典话题。所以传播学具有贴近性,这种贴近性的熟悉感。可以充分调动起受众参与思考和行动的热情,有利于对事件、故事、经历的理性分析和判断。
  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和背景提示我们,传播学需要十分宽泛的多学科知识准备,然而。反过来思考,这也使得选修传播学课程的学生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拓展知识面,而且这些知识通过传播学的纽带联系起来后,具有了一个可以应用的平台,对于应用型、实践性的高职教育来说,传播学课程的通识教育目的就可以具有实现的基础。
  以传播学概论课程作为高职通识教育的开端,可以借用媒介事件的传播学视角。在教学分析中,把通识教育串联成学科群的网状结构。因为传播学概论就是从应用理论来分析解读当前的媒介事件开始的。兴趣和现实结合的特点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他们的理论思考。
  传播学应用性强、学科覆盖范围广、实际案例俯首皆是在当今大众媒介产生着巨大影响的时代,传播学对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规律的解读、负面效应的批判和未来前景的把握都具有精辟的主张和见解。由于传播学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结合得十分紧密的原因,也由于传播学从一开始就是多学科的探索之地,所以传播学不仅有综合各类学科资源、汇聚当前世界上任何媒体事件的能力,而且,在传播学理论的统摄下,当前的各类事件和多种学科,都可以用传播学的理论或模型进行分析和运用。
  
  二、传播学课程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传播,但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传播确实是问题解决的途径与结果。传播学概论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信息社会中,科学、市场经济、大众传媒作为控制的领域,是怎样通过媒介事件传播的。学生要学会运用合理的参考机制和参考背景,弹性思维,综合表达。在知识领域表现为对知识理解后的联想、迁移和覆盖的能力,在方法上表现为计算机式的记忆、存贮、思想和输出的圆形思维,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思路流畅、逻辑清晰、隐喻和故事运用得当。
  问题的参考背景是与传统相对的现代性社会的特征:(1)民主化;(2)法治化;(3)工业化;(4)都市化;(5)均富化;(6)福利化;(7)社会阶层流动化;(8)宗教世俗化;(9)教育普及化;(10)知识科学化;(11)信息传播化;(12)人口控制化。等等。这个参考背景对于一门通识课程设计来说,范围太大了,但是。如果将这些背景所涉及的领域通过媒介事件的分析,以隐喻和故事的编排综合起来的话。就能够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和完善。
  课程设计的部分只是在规划和技术层面上的第一步,人文社会学科更加强调的是对于人的效果。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是本人来理解和解决,别人是替代不了的。“自然似乎没有把他铸成就将其放到世界中:自然没有做出关于他的最后决定,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让他成为不确定的东西。因此。人必须独自地完善他自己……必须试图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他那专属他自己的问题”。确定性和好奇心的满足必须在课程设计中同时得到显现。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是承认课程设计的不完善性。
  媒介事件在课程设计中是传播学课程理论的载体。传播学理论是媒介事件分析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新闻写作中。根据一件新闻事件来展开历史事件的叙述是常用的手法。事件的联系性可以全面充分地揭示主题,鲜活人物。媒介事件的案例分析遵

循历史的解析、个人化的解析、理论的解析、传播模式的解析等原则,贴近高职院校应用型、实践性的教育目标。
  比如:拉斯维尔提出的“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的线性传播模式,不仅具有传播学上的实践应用价值,在其他领域内应用也同样具有效果。只要去思考,就会发现一个理论、一种模式可以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使用。学生在信息利用方面。其实就是这个传播模式的具体应用。当然,理论和模式的简单程度和普遍性、穿透力也是其能够产生学科覆盖和知识迁移的因素之一。只要去实践,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就会自然显现。麦奎尔在中国的讲演,仅仅总结了四句话、确定目标、收集资料、马上开始、永不停歇。正是这个简单的方法使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找到号称“金手指”的麦奎尔咨询公司的服务标志时。麦奎尔拿着国家地理杂志说:“你们已经有了,杂志封面上的黄色边框就是你们的无形资产,它已经在杂志社的多年坚持下悄悄形成了”。在信息社会中,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式虽然在传播学理论上有值的探对和商榷的地方,但作为分析事件、认清问题的简单实用的方法,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式是入门的一把金钥匙,兴趣的培养也应该从简单的选择性开始。在准备论文、汇报、报告、演讲时,背景资料的检索和查找时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任何创新性的言论和做法。都是基于对历史状况和简单模式的翔实把握的,拉斯维尔模式可以说是知识的出发点,因为这一模式的每一部分还分别对应了“控制分析、内容(话语)分析、受众分析、媒介分析和效果分析”,由此开始的知识和社会领域的探秘层次和复杂性是具有拓展的潜质的,也就是说,拉斯维尔模式的简单性并不代表其深度的缺失,而是具备了深度探索的理论属性。
  我们通常思考的是拉斯维尔模式在传播学或新闻学中的应用,从没有思考过教育能用这个模式做哪些事情。有时候变化角度产生的效果恰恰应该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教育传统中融进新的关键词了。从信息的吸收程度角度讲。学科的自引率越高,这个学科的发展就越来越成为封闭的系统。教育学与传播学都不是这样的学科,他们还有许多需要吸收的营养。
  
  三、传播学课程建设原则
  
  学生一方面要求课程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又要求趣味性、互动性和贴近实际,虽然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理论讲授、作业等形式在课程建设中必不可少,
  但通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和交流,应该是一种嵌入式的教育形式。在课堂之外,利用博客、徽博、电子邮件和QQ群的讨论,使这种嵌入式的教育更加充分地实现。
  教学案例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表征,利用新闻的五个特点的原则来选取适合的案例,这样精选出来的例子的代表性和解释力才能更加清晰和独特,具有典型性和持久性。由于是在新闻背景下的案例分析。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案例、资料应贴近理论,但由于理论与实践由于抽象程度不同,在案例和资料中人们很难看到理论的背影和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透过现象将理论融入其中。理论的概括性在案例分析中的作用效果,能够让学生在相似的媒介事件发生时,实际分析和探索的能力将会得到体证和检验。
  理论教学不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理论解释和思维,必须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采用理论迁移与覆盖的思维方法,将理论的延展性与理论的交叉性有机结合。
  注重学生个性的成长,形成独立的判断、自己的结论。这需要多角度,多极的不同理论解释。但要在实际授课中做到适可而止,以免得学生产生盲从或迷惑。这要看学生的理解力和知识阅历、生活阅历而定。尤其在注重学生个性成长和独立判断精神的同时,要用传统来平衡由于学生个性和独立问题带来的传播上的偏向。
  讲求多角度、多元化的思维,不局限于定论和空论,事实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成功了,才能够形成多角度、多元化思维和认知的主体。因为每位学生的个性所导致的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分析,才能够真正开启创新思维。
  恰当利用历史知识和史实。以历史的解读来确证现实的分析和未来的发展规律。这里的历史是广义历史概念,也包括新近发生的事情,这段历史有许多的现实和时事评论可以作为参考。在这样的历史解读中,需要参考世界历史上的相类似的历史史实或事件。
  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良性的互动。知识性的传授和研究型的氛围是互动的基础,这需要理论的解读和联想在实践的层面逐一展开,即理论、事件、个性分析能够在语言的阶梯过程中上下波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4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