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立足黔东次中心谋求发展新跨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维军
岑巩,古名思州,位于贵州省东部,素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2001年2月,岑巩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自力更生,将县城搬迁至紧靠国家大交通干线的新兴村,开创了岑巩发展的新篇章。
“立足黔东次中心,以新县城建设为切入点,以工业发展为动力,以大项目建设为引擎,在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总体发展框架下,努力把岑巩建成黔东区域次中心城市和工业集聚重镇。”这是岑巩县委、县政府在关键机遇期,为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
实践证明,这一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是科学有效的。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夯实基础促跨越
30年前,岑巩县只有水电站10座,总装机2061千瓦。如今,全县建有小型水电站24座,装机总容量12322千瓦,发电量4908万千瓦时,全县已形成以岑巩220千伏变电站和新兴、思州两座11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点,12条35千伏输电线路为辐射的骨架网络,实现了村村通电,户通电率达99%以上。
改革开放30年,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岑巩兴建了各级各类水利工程1155处,设计总库容4575万立方米,水利库容4139万立方米,设计灌面11.74万亩,有效灌面9.95万亩,保证灌面8.19万亩,水利化程度达55%。
为进一步发挥水利设施服务“三农”的作用,近年来,全县15座小(一)型、22座小(二)型水库全都纳入除险治理,并已争取列入全省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农业配套基础将显著加强。通过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全县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85%。
近年来,岑巩县积极实施县级油路改造工程和通村公路工程,加快了公路建设步伐。数据显示,197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174公里,1988年为205公里,1998年为241公里,截至目前,已激增至996公里,乡镇通油路率达100%,126个行政村通机动车,村通路率达95%。
随着GZ65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岑巩至石阡、江口等县际油路的建设,岑巩县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为主动脉,以县乡公路为支脉,以通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一横三纵两连线”的区域交通网络。
农业县做大工业“蛋糕”
改革开放前,岑巩全县只有水泥厂、化工厂等4家国有企业,年产值仅110万元,加上蜜饯厂、香料厂、印刷厂等集体企业,年总产值不到200万元,税金仅10万元,工业基础薄弱。而如今,工业税金已占县财政收入的六成以上,岑巩历来以农业为主,靠农业支撑的格局终被打破。这是岑巩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改革开放后,该县先后新建了县油脂化工厂、油桐公司、小花滩电厂等一批国有企业,并实行多形式经营体制,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该县还因势利导,先后对县化工厂、水泥厂、油桐公司等企业进行改制,工业经济在改革中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岑巩县把发展工业经济摆在兴县富民的突出位置来抓,响亮地提出“优一上二兴三”、“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从打基础、建平台到走出去、引进来,招商引资办工业,大力培育支柱产业。2003年,该县在新老城区结合部规划建设了16.4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利用老县城闲置资源兴建了“老城轻工业园区”。结合黔东工业循环经济圈发展,岑巩县在距新县城4公里的思阳镇大榕村规划了“大榕工业园区”,作为通信电子、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环保产业的科研开发和加工基地。
2009年,岑巩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4.12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为10.34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这几年,是岑巩县发展最好时期之一。除了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外,全县生态产业、特色农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
岑巩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杂稻制种基地,油茶列入全省10个重点县之一,烤烟、茶叶纳入全州重点发展县,优质果品文旦柚获“奥运推荐果品”奖,粮食生产成为全省优质稻生产基地……
如今,岑巩22万各族群众,满怀信心,加快建设黔东区域次中心城市,努力推动岑巩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的新跨越。(作者单位:岑巩县委宣传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8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