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福建省“十一五”技术创新形势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静晗 谭文华 张丽萍

  “十五”期间,福建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逐步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力促进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是,福建省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仍比较薄弱,无法适应经济快速发展要求,与周边省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成为制约福建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
  “十一五”是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任务。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把增强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对于福建壮大工业总量、提升综合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型省份具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
  
  福建省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
  福建省的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薄弱。2005年,在福建省9460件申请专利中,发明类专利1202件,占12.71%,总量虽比上年有上升,但比重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年全国发明类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专利量的比重为23.58%)在5147件授权专利中,发明类专利242件,仅占4.70%,而同年全国发明类专利授权量占总授权专利量的比重为12.06%。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常常受制于人。
  福建省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每年从国外引进大量技术,其中以设备等硬件为主。在工业企业现有主要生产设备中,进口设备的比例达4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费用和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1:O.16,而在国际上引进l美元的技术,至少投入2美元以上的消化吸收资金,韩国和日本则分别达到了1:8和1:5。没有消化吸收就难以创新,许多企业陷入了“引进技术――引进技术过时――再重新引进技术”的恶性循环。
  
  二、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规模虽有所增长,但仍存在投入强度偏低的问题。2004年,福建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有0.78%,2005年也只有0.80%左右,这与省“十五”计划目标(1.5名)存在较大差距。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8%,企业技术创新的自我积累能力还相当的弱。大部分企业认为资金缺乏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技术研发人才缺乏。
  福建省高等教育规模偏小,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不高,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没有一个是工科。科研机构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科技活动人员数出现负增长,科研基础薄弱。2005年全省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5.3%。全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4.9%。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企业带头人、研发带头人等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及高级技工短缺,还有人才留不住、引不进等问题,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不突出。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面窄。全省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面一直在下降,从2000年的22.6%,下降到2003年的11-2%,2004年为8.9%,2005年还继续下降。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仅1061家,占8.9%,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工业企业624家,占5.2%。在福建101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仅有科研机构243家,平均4个企业才拥有一家科研机构,且科研机构数呈现出减少和不稳定的状况,严重影响到企业科技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企业对科技活动的投入不足,各项指标都远低于国际标准,与上海、江苏、广东等省投入也存在相当差距。
  
  五、产学研合作不够密切。
  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有效机制还未建立起来,科技资源得不到充分整合和开发,依然存在产学研脱节现象。一方面省内大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另~方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数量少,科研力量薄弱,以市场为导向或工程化为主要目标的较少,研究成果往往不能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可转化率低。产学研合作的平台还缺乏,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的知识创新还难以有效结合。
  
  六、技术创新体系和环境建设不够完善。
  首先,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度不足,对R&D活动的投入比例偏低。全省的R&D投入结构中企业资金投入比重占七成左右,而政府投入比重基本呈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14,60%下降到2003年的9,95%,与工业化进程中该指标一般在30%~50%的差距非常之大;二是制度创新滞后,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不能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三是支持技术创新的投融资环境没有得到显著改善,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四是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落后,难以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另外,福建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的氛围比较淡薄,整个社会存在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趋向于投资相对小、短期效果相对明显的项目,缺乏重视、支持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福建省技术创新面临的环境和发展要求
  
  当前,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或地区战略。美国、欧盟、韩国、印度等国都大幅增加R&D经费投入,其中韩国2002年的R&D/GDP已经达到3%,印度计划把科技投入从2000-2001年度R&D/GNP的0.94%提高到2005年的2%。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创新则发展,不创新就会被淘汰。
  自主创新已上升为国策,正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发展目标,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当前,周边省市正在部署新的技术创新规划,加快创新的步伐。上海以“激发创新能力”、“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集聚知识产权人才”为重点,力争建成创新活力强劲的国际大都市。广东省把自主创新战略确定为全省发展的重大战略,提出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到2020年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的目标。江苏省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良性互动、开放配置、运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2020年基本建成以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创新型省份奠定基础。浙江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完善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这对于福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十一五”是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十五”期间福建技术创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仍比较薄弱,无法适应经济快速发展要求,成为制约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强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把技术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建设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福建省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发展目标、提升福建综合竞争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然选择。(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软科学研究所)
  
  (本文系省“福建省技术创新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省经贸委技术进步处、省企调队等单位课题人员为本文提供了研究资料,并给予了指导帮助,特此致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10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