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福建省薏苡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福建省薏苡种植历史悠久,是重要的薏苡生产省份之一。目前福建薏苡产业发展缓慢,产品少,只能当成杂粮利用。介绍了福建省薏苡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应从提升社会认知、加强全省协作、强化区域化与人文化发展、加强科技投入、培育龙头企业的对策,为福建省薏苡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薏苡;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9.01.009
  Abstract: The Coix has been cultivated in Fujian for a long history and Fujia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vinces for Coix production. At present, the Coix industry in Fujian is developing slowly and its products are few, so it can only be used as miscellaneous grains. This paper synthes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Coix industr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develop the Coix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such as promoting social awareness, provincial cooper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humanize,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and cultivating leading enterprises, which w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ix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 Coix lachrymajobi L.; Industry;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薏苡Coix lachrymajobi L.屬禾本科Gramineae玉米族Tripasacea薏苡属Coix,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C4草本植物[1-3],别名有薏珠子、解蠡、六谷子、菩提子、草珠、珍珠米等30 多种[4-5]。薏苡全身是宝,用途广泛。其籽粒(俗称薏米、薏苡仁、米仁等)可煮粥、制糕点、制糖和酿酒;茎秆可作为饲料、肥料、燃料和造纸的原料;仁、根、叶都可入药,有利尿、消炎、消水肿等作用,还具有抗癌、抗高血压的功效;制造的食品具保健、美容的功效,集粮、药、肥、饲多用途于一身,有“生命和健康之禾”之称[6-7]。
  薏米粉为特色保健食品,集营养、食疗、美味于一身,薏米的淀粉含量仅次于稻、麦、玉米、高粱,为67.35%左右,易溶于水,利于消化吸收;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18.84%,平均17.6%左右,且品质优良;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维生素B1含量高,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如钙、铁、锌、 锰、镁等,特别是硒的含量远高于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8],且很少富集有害的重金属, 是一种绿色食品[8-9]。
  薏米是卫生部确定的常用中药材,被列为药食两用材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防病意识的增强,薏米市场销量逐年增加,价格曾达20 元·kg-1 左右。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薏苡仁食用量突增。目前,药市中干品出现俏销,优质品售价56 元·kg-1,统货达到20~30 元。制药企业由于要通过GMP认证,投料用的薏米向食用级标准靠拢,一些因存放不当而变质或经过处理的薏米商品被禁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求偏紧的局面。虽然我国薏苡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薏米仍供不应求。随着市场价格的攀升,南方薏苡主产区面积均有扩大之势,产业包括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5,9,12-14]。
  1 福建薏苡产业现状
  1.1 历史悠久,品质优异
  福建是重要的薏苡生产省份之一,福建薏苡曾以品质高而著名,尤以浦城薏苡最佳。浦城薏苡,具有粒大饱满、水晶粒少、色白、药性强等特点,优于盛名的湖南宝庆薏苡,有4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曾是著名的贡品,有“薏苡明珠”的美誉,医药界都把浦城薏米列为中药中的上品,特称“浦米仁”。
  1.2 资源丰富,选种有效
  福建省各县都有薏苡的野生或逸生的种质资源,从遗传上分析,福建薏苡源自东南亚,呈现从南往北扩散的趋势[15]。由于种质资源较多,福建各地都保留有较多的农家品种。2008年后,福建薏苡的4个主产区相继从这些当地农家品种中选育‘浦薏6号’‘龙薏1号’‘仙薏1号’和‘翠薏1号’等薏苡新品种。
  1.3 区域集中,品牌发展
  福建薏苡主产区为浦城县、宁化县、新罗区、仙游县等地,种植区域相对集中,也形成当地特色的栽培方法与高产模式。在政府的推动下,以及价格上涨的促进下,种植规模有所提高。目前福建省薏苡种植面积约1万hm2,总产量约2万t,产值5亿元左右,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2008年以来,各主产区政府部门均积极申请薏苡品牌,先后获得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浦城薏米、宁化糯薏米)、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宁化米仁)和1个地理标志商标(金沙薏米),提高了福建薏苡知名度,推动福建薏米产业的发展。   2 福建薏苡产业的问题
  2.1 认识不足,缺乏统筹
  目前,福建省薏苡产业的发展都由县级政府扶持,缺乏总体统筹,存在严重的“冷热不均”问题。一方面,部分县区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資金扶持,薏苡已成为当地新兴的区域经济农业产业;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更高一级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劳动力缺乏,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福建薏苡产业的发展。
  2.2 重种轻管,广种薄收
  薏苡是小宗经济作物,农民投入少,大部分薏苡还停留在粗放型栽培水平,“人种天管,广种薄收”足于获取“露水财”。
  2.3 品种混杂,技术欠缺
  福建品质优良的薏苡多在丘陵山坡地种植,基本无灌溉设施,在薏苡开花、灌浆期间(夏秋之间),经常遭遇干旱,土壤墒情不足,严重影响了薏苡的生长,因此造成产量低且不稳,目前福建省薏苡平均产量在3000 kg·hm-2 左右。
  2.4 投入不足,研究薄弱
  福建仅在2008-2014年间认定了4个品种,再也没有出现新的品种。同时,认定的品种缺少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存在有品种、无技术、产量低的问题。对薏苡的科研投入太少,目前薏苡生产用种主要是农家品种,单产不高,综合性状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薏苡生产的发展后劲。而数量不多的一些新品种, 都是通过传统的系谱选择育成,育种手段落后、水平低下[16-18]。
  科技服务队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产区的农技部门从事薏苡推广的人才寥寥无几。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种植户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低,缺少高产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相应栽培技术,严重影响了福建薏苡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2.5 研产脱节,结构单一
  由于缺乏产、学、研的联结机制,研究与生产脱节,使得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福建省薏苡精加工企业仅有10多家,规模均较小;同时薏苡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工艺简单,产品单一,目前还是以农产品(薏米、糙薏米)杂粮销售为主,采用简单脱壳包装销售,经济效益低。
  在薏苡的精深加工方面严重不足,薏苡的化妆品、保健品、药品等高附加值等方面的产品基本空白;薏苡秸秆及加工后的副产物基本没有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加工利用附加值低,产业效益差。
  3 福建薏苡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薏苡认知
  加强对薏苡保健营养功能、抗癌药用功能的宣传,提高民众对薏苡的认知,提升社会对薏苡农产品以及相关加工产品的接受度,提升薏苡的知名度,并能够加入到未来养老、保健、抗病等产业中,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争取国家、省、市、县对薏苡产业的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为保健、抗癌的功能农产品与加工品的推广奠定基础。
  3.2 加强全省协作,做大产业链条
  不能故步自封,互相封锁,要有做大产业蛋糕的思想与共识。应全省协作,与其他主产省区合作,在国家与省的层面上设定产业联合会或者是产业联盟。
  在巩固现有薏苡产品的基础上,争取进入更多的行业与技术联盟,如机械设计与制造、人工智能管理、物联网、互联网等,促进薏苡种植、加工、贮藏、运输以及相关产业的共同协作等,扩大薏苡产业规模,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形成全国薏苡产业发展的合力。
  3.3 强化区域化发展,打造特色产品
  薏苡种质在不同区域间是不相同的,应该提倡区域化的发展,不同的产区应按照自己的资源条件,选择最适的品种进行高产优质栽培,加工各具特色的产品。
  3.4 借助文化发展,提升产业支撑
  借助各地不同的农耕文化,采取“薏苡搭台,文化提升”的策略,在薏苡产品中加入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体现区域化的人文情怀,如果能让产地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体会到“浓浓思乡薏”,就可使得这个小杂粮真正成为独具特色的产业文化载体,促进产业的发展。
  3.5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业水平
  一要加大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薏苡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丰产栽培示范基地,普及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治环保等丰产栽培技术,组织专家编写薏苡实用生产技术手册,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提高薏苡产量与品质。二要增加科技投入,加大新品种选育、种质创新的投入。好的品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三要加强科研机构与生产及加工企业的合作,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薏苡加工工艺、新产品开发、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升薏苡的品牌。
  3.6 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竞争力
  按照“扶大、扶强、扶优”原则,扶持培育薏苡龙头企业。在扶持过程中,要求企业:一是重视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各产区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自立与引资相结合,联合重组,做大薏苡加工企业。二是引进设备与技术,立足于企业本身,加大技术改造与科研投入,扶持薏苡加工企业的发展。三在粗加工基础上,研发生产化妆品、保健品、药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并对薏苡加工下脚料、薏苡秸秆等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薏苡产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黄亨履,陆平,朱玉兴,等.中国薏苡的生态型、多样性及利用价值[J].作物品种资源,1995(4):4-8.
  [2]中国医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984-985.
  [3]玉米遗传育种编写组.玉米遗传育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7.
  [4]李扬汉.中国禾本科作物的形态与解剖[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79:486-491.
  [5]杨星勇.禾谷类保健滋补之王——薏苡[J].中国野生植物,1992(2):34-35.
  [6]陈清硕.多用途的高产作物——薏苡[J].农村科学,1984(12):2-3.
  [7]陈建国,陈重明.禾本科药用植物概述[J].植物杂志,1991(3):8.
  [8]余爱国,张桂珍,余世望,等.薏苡的营养成份分析[J].江西大学学报,1991,15(1):23-26.
  [9]陈清硕,张育勇.薏苡的栽培发展前景[J].中国土特产,1993(2):4-5.
  [10]黄羌维,陈由强.薏苡营养成分和产地环境条件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23(4):36-39.
  [11]李瑶.中国栽培植物发展[J].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7.
  [12]杜维俊,杨万仓,李贵全.我国发展薏苡产业的前景、优势和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1999(15):51-53.
  [13]王秀.台湾薏苡的栽培与利用[J].台湾农业情况,1994(1),38-40.
  [14]尹平升.百合新品货少价升,薏苡仁走缓价回落[J].中国现代中药,2007,9(9):63-64.
  [15]赵晓明,宋秀英,马巧珍.六千年来汾渭流域薏苡栽培地位的变化[J].古今农业,1994(4):1-7.
  [16]N W 西蒙兹.作物进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650-651.
  [17]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715-716.
  [18]宋秀英,赵晓明,李明山,等.薏苡属种间杂种形态的观察和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13(3):199-202.
  (责任编辑:柯文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5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