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层带给我震撼与感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萧雨林

  2010年底,为增强新闻媒体与基层读者之间的密切联系,锻炼队伍,提高素质,襄阳市委宣传部和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全市新闻单位开展了“走边界、进百村”大型采访活动。襄阳日报社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作为报社一名“年轻的老将”,我成为此次“走边界、进百村”活动的首批记者之一。
   作为第一批“进村入户”的记者,我们一共走了枣阳市的3个边界村,分别是兴隆镇的优良村、平林镇的新集村和新市镇的火青村。这几个边界村也是革命老区村,非常巧合的是,2008年在和市老促会联合举办的“走老区、看发展”大型采访活动中,去的也是这几个村,可谓故地重游。
  这次下基层,时间虽短,感受很深。第一感觉是震撼。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自认为对农村是了解的,再加上2008年曾去过这几个村,因此在下乡前并不认为此行会有多大收获。但当我走进这三个村时,才发觉自己的肤浅。短短两年时间里,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优良村完全打破了我大脑中关于村的概念和想象,一个小村建起了一个很大的工业园,并且已有19家企业入驻,产值过亿的企业已有两家,这不能不让人惊叹。而新集村已建起了万亩油桃基地,拿到了全省油桃产业示范区的牌子,村民的收入也大幅提高。两年前村民们还在一排下雨就漏的破房子里开会,而这次去已经建起了新的村委会大院,里面文体设施一应俱全,这要归功于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的实践。如今的老区,不再是偏僻与贫穷的代名词,老区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这让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此行的第二感受是感动。在新集村,我们在村民李兆奎家里吃了一顿农家饭。起初,我们是有顾虑的,但转念一想,时代毕竟不同了,你如果不在农民家里吃饭,别人会认为你瞧不起他们,而且同桌吃饭更容易拉近感情,倾听农民的心声。饭菜非常丰盛,村民们一开始还有些拘谨,吃到半酣就开始称兄道弟了。男主人拍着此次带队领导的肩膀直呼“老唐”,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席间有一位村民对我说,2008年我到新集村采访时,他也在场。那时刚好村里有座桥被暴雨冲毁,给村民出行带来很大不便。我回去后在“老区呼声”栏目里刊发了新集村的情况,后老促会的同志多方筹集资金把桥修了。“新集村民都很感谢你跟老促会的同志呢。”他说。这话让我既感动又惭愧:农民是多么朴实啊,一点小事都会一直记在心里,而我却想不起当时他也在场。如果我们多下基层,多听听农民的呼声,就有可能多帮他们解决点问题。
  在震撼与感动的同时,我也不禁开始反思:如今,党报新闻的“都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为求短、平、快,大多数记者的采访都以城区为中心,下基层的次数和时间越来越少。有的记者,一年中难得有几次进村入户的经历。渐渐地,在记者越来越不了解基层的同时,报纸也离最基层的农民越来越远。而事实上,基层农民对党报的需求往往更为迫切。因此,党报要多关注基层,记者应多接“地气”。基层是新闻的“富矿”,记者多下基层,不仅是“转作风、改文风”的需要,也是党报适应新形式下媒体竞争、发挥自身优势的需要。■
  (襄阳日报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4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