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博对新闻报道模式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卫文新

   一、微博的发展正在重塑新闻生产传播流程
   据《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统计,去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如今,已有一半以上的热点新闻,如“郭美美炫富”、“县长千金尤异希炫富”、“李双江儿子打人”、“上海地铁追尾”等,都是通过微博等新媒体首发的。微博使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前移,传统媒体则成为详细报道的基地,基于微博之上的新闻生产传播流程正在被重塑。例如,在“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微博就扮演了众多角色:微博是事故最早的信息来源;事故发生后,微博随即成了事发动车乘客的亲友发布寻亲信息的平台;此外,微博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辟谣阵地、“防骗提醒”发布者、献血倡议发出者等角色,其巨大的传播力量对事故救援等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微博对新闻报道模式影响
   1.微博内容成为新闻报道的新闻源。
   微博具有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就可以及时更新。于是,就有很多第一现场、第一时间的内容在微博上先于传统媒体首发。这一独特的媒介形式将给新闻媒体带来一场新的变革――以即时性为主要特点的微博将成为重要的新闻源。目前,微博已成为传统媒体攫取新闻线索的一个重要地点。对此,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深有感触:“全国很多记者都有微博,相互能够通过微博联系,媒体的力量在微博里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扬子晚报》总编辑刘守华表示,“越来越多的扬子记者清晰认识到微博是个新闻‘富矿’。从去年到今年,《扬子晚报》的许多重点报道,往往都是通过监控微博热点并及时落地采访而成。可以说,有了微博这个信息大平台后,报道范围更广泛了,话题更灵动了。”
   2.越来越多的微博语言被新闻报道所用。
   对传统媒体来说,微博除了提供丰富的新闻素材来源外,还用丰富的网络语言颠覆了传统媒体“白纸黑字”、“难以亲近”的刻板印象,使传统媒体的语言呈现出面对面、人性化的特点。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出现了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该标题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网民和读者议论的热点话题,走红全国。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一个网络热词从形成到走红的周期大大缩短,网语言络已经多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关于网络语言被传统新闻报道所用,学界尚存争议,但网络时代受众的选择已经明晰。有学者指出,如果是小众化的词汇,会使很多读者看不懂,就不能使用;但现在一个词是相当一部分人,或者说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就完全可以使用。先在网络流行,后被传统媒体捧红的“Hold住”就是最新例证。
   3.微博与新闻报道的互动。
   微博上有很多有效信息快捷、迅速的发布,使很多人成为新闻当事人。对记者来说,微博已成为他们征集民意的快捷途径。与微博结合的微调查,就某一较小主题,通过小点最终来汇集分析,也成为很多记者在新闻采访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少媒体的记者写稿前都会习惯性地到微博上问一问。借力数量庞大的“粉丝”们,记者的笔下多了民声、民意,舆论观点更贴近民心。“大家如何看”也不知不觉就成新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地利用微博
   1.坚持真实性原则,认真做好消息核实。
   传统媒体“跟着微博走”并非没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微博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公众的意见和诉求,它与真实社会的映照,往往是第一时间和不加修饰的。然而,微博对中国社会的意见反映又是很不全面的。微博使用者的构成,与中国社会的构成相差很大。微博常见的匿名发言以及它的发散式传播方式,对形成偏激情绪都敞开了漏洞。微博上的种种现实,使这个出现不久的舆论平台还形不成稳定的社会责任感,情绪宣泄经常将解决问题的初衷淹没。虚心向微博学习,但保持敢于挑战微博强势意见的精神独立,该是传统媒体的不二之路。
   2.紧密关注微博动态,热点事件及时调查、报道。
   新闻从业者是活跃的微博用户群体,他们利用微博生产、发布和转播各类新闻和评论的数量和频率,远高于普通用户。微博内容基于用户,方便记者核实信源信息;用户实名保证了信息的可信度,尤其是知名公众人物;微博高度互动的特性,方便记者辨别信息真伪;转发和评论功能有利于判断信息的价值和舆论的导向;微博用户的多样性,有利于记者发现突发新闻。
   传统媒体记者入驻微博,在微博上快速获取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经过筛选后对有价值的消息进行跟踪报道,一方面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内容,同时也可以及时地将所得到的消息传播出去,与他人实现共享与互动。这种新闻形成过程与传播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也恰恰是“微”革命给传统媒体带来的礼物。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4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