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百家讲坛”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迷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现在面临着走向衰亡的状况,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承认,然而,中国人却在遗忘历史留下的礼物。百家讲坛自推出以来,受到不同阶层人的青睐,这样一个栏目对于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国学有很大的帮助。百家讲坛借助媒体的传播迅速蔓延全国,它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呈现给不同阶层的人们,但是,百家讲坛随着名声的越来越好,他最初的理念被提高名誉取代,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给传播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误区,也给我们带来了对中国统文化迷失的思索。   【关键词】百家讲坛;中国传统文化;迷失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102-1.5      百家讲坛仍在风靡全国,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的风暴,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得以在社会上传播,但利用这种形式来传播传统文化又有一定的误区。   一、百家讲坛出现的错误   于丹等人对经典原著的错误解读   百家讲坛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大众当中的传播,但事物都有它不完美的特点。一些人借助这一方式对自己的文化底蕴大加渲染;而脱离了历史的特点,并没有从原作中真正地吸取精华。于丹等人可以说是很有才华,对那些原著也有很深刻的研究,他们在原著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了自己可以留给后人的财富;可由于是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他们也有很多不正确的观点。“在百家讲坛上,有人很富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他们把孔子描绘成现代人生活和心灵的导师和楷模,眉飞色舞地将孔子漫画成了一个好玩的周杰伦。”①我们不能否定《论语》和《庄子》留给我们的文化功绩,我们每个人都想去理解先人留下的东西,可我们又不可避免地受历史和现实的束缚,所以在解读他们的时候总是用现代人的观点去审视它们,用现代人的立场去评价他们,论语是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指导,但它还不像他们的解读那样能够指导我们各种各样的生活,例如《论语・宪问》里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②“在孔子看来文学是可以整合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应该把文学当作手段同时也应该当作目的。”③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样的观点,因为他们这样做只是把文学当作了一个手段,他们更多的是在讲那些平常人很少去了解的故事,并根据这些故事来和现实中的具体的故事结合起来,给我们讲述那些所谓他们得来的心得体会。这些就是他们指导我们生活的原则和最好方法,他们这些观点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很多并不是从原典中得来的。   二、百家讲坛的消极影响   现实中的一些人抛弃原典   百家讲坛的影响的可以说仍在继续,它们在带动中国文化在大众中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些所谓关于原典的解读之作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可那些的所谓的原典仍然躺在书架上等待着有人的发现。有人叫这一现象叫做吃别人嚼过的馍,的确,我们已经远离的那样特殊的时代,有时我们会很难从中发现其中的玄机以及蕴含其中的哲理,当我们读原典时,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当我们费力读完一篇作品时,如果我们不结合注释有时根本不理解它到底在讲述什么。从小学我们的兴趣就被定格在了简单流利通俗易懂的唐诗宋词上了,我们很少去读那些我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上。再加上我们在课堂上接受的都是一些对这类作品浅显的解读,不可能从根本上真正的理解它们的思想和精神。正是这样的原因,我们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去接受别人的解读,百家讲坛可以说迎合了大众的这种心理,读了这些解读之作我们真的不用去读原典了吗?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百家讲坛的那些解读只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的去接受他,不然我们会陷入另一个误区。他们的观点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观点。我们应该在他们的基础上去结合原典产生自己的理解,百家讲坛只是我们和原典之间的一个桥梁,我们最终的目标仍是原典,而不是把自己的目标停留在别人的对原典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应有自己的见解,别人用自己的学术可以换取财富那么我们也应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在接受他们这些独到的见解时不可避免地会依赖他们的观点去欺骗自己,我们大多认为读了他们的作品就会理解那些原著的内容以及思想,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理解仍是别人的。“文学接受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文学活动不只是读者的创作活动,还应包括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读者应该在自己文化修养以及生活经验基础上,把作者的文本的具体形象体系呈现在读者的头脑中,作者的创作的文本价值才能真正实现。”④这是文学接受的观点,我们可以说现在是在接受别人解读过的作品,而不是真正从原典出发,我们的观点或多或少会受到他们观点的束缚,当我们再去读原著时,我们可能无法跳出他们的观点而去寻找自己的立场。   百家讲坛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传播传统文化   百家讲坛目的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单纯的史学解读,可以说它刚开始一直在遵循着去解读原著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理念,但随着它的越来越红的趋势,一些人开始利用它的优势去提高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再加上媒体的传播,它的刚开始的理念被淹没,到后来却成了大众娱乐的工具,学术上不再严谨,以及权威性也不高,只是一些人自己的观点,而且观点也不再深邃,大众逗乐性也凸显出来。用严肃的学术和逗乐的演义相结合,给人一种很模糊的感觉,让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他们的解读是否正确的心理。他们这样还能叫作在弄文学吗?“现在弄文学的,无论是学文还是教文学,大多只把文学作为一种生活的手段,而不同时把文学当作生活的目的,现在的人多在做为人之学而不做为己之学。这也是当下文学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⑤他们的解读之作只是成为他们利用这样的方式而成名的手段,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太多思想上和学术上的提升。   三、透过百家讲坛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迷失   外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认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遗忘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迷失并不只体现在这样的一个方面,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并不能只用这样的方式就能找回的,在中国还在遗忘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却受到了其它国家的重视,例如韩国将阴阳八卦图作为国旗,作为全国人共同尊敬的对象,但是中国人有几个能很清楚的解释它呢?还有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在随着西方节日的到来而逐渐被遗忘。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样的消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我们的端午节被高速度的生活潮流所取代,很多的纪念的方式也慢慢在人的观念了被淡化,最终在人们的生活里消失,我们现在过的不是属于自己传统的节日,我们的所谓的七夕被西方的情人节取代,我们的春节也没有了那些传统的气息。我们的民间技艺也因找不到接班人而日渐消亡,而我们始终是用着别人的东西去继续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别国的文化经典   当我们的原著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却把我们的文化精髓当成自己的文化经典去指导他们的生活。韩国的为纪念孔子的大成殿,和每年都举行的祭奠孔子的活动,以及在遥远的非洲建立的孔子学院。我们的文化在别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承认与重视,可在国人的眼里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应该好好审视自己的态度了。   中国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经了几千年,它由辉煌走向衰落,可它们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财富,虽说它也有很多和现在生活不相适合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缺点就把它们从我们的生活中永远的抹掉,当我们失去它们后,在将来的某一天再重新想起时,我们更多的是惋惜。我们要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卫道者,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继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注释】   ①李建军:《国学里的糟粕也该“热”起来吗》;《国学》;《国学》杂志出版社2007年第9期,第47页。   ②《论语・宪问》   ③王齐州:《孔子文学观念的当下意义》;《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编辑部出版;2007年第61期,第11页。   ④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教出版社,第39页。   ⑤王齐州:《孔子文学观念的当下意义》;《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编辑部出版;2007年第61期,第11页。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国学里的糟粕也该“热”起来吗[J].国学.   [2]论语・宪问[M].   [3]王齐州.孔子文学观念的当下意义[J].文学教育.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教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同辉:女,河南周口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0级,研究方向:欧美文学。刘若碧:女,河北石家庄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0级,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