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江声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发挥政府职能,出台政策支持,教育全民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新理念;高职院校要强化实践,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新模式;企业则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推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关键词]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实施职教攻坚,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急需加快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尤其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就需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陕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21世纪初,美国将“职业技术教育”更名为“生涯与技术教育”,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并着重强调了学术课程与技术教育的统一,也突出强调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同时,在教学内容上,生涯与技术教育强调学术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在同一课程中的相互结合。另外,对生涯与技术教育的评估也加入了对办学机构了解沟通劳动力市场能力的评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理论框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情境”对意义建构非常重要。“工学结合”就是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进行直接操作的实训模式。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而技能培养十分关键。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依托实践,依托企业,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即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目前,陕北地区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学应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模式。开发富有职业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建立并形成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节机制,有力地推动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发展。
构建“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图1表示的这个“四位一体”模式结构是一个系统,四部分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这才能使工学结合模式运行处于最佳状态。工学结合要以市场需求(企业)为驱动;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企业要配合学院进行师资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此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只起信息导向作用。具体要求如下:
发挥政府职能,出台政策支持。随着国家级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快速推进,陕北高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这是由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应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育发展的政策,并利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为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帮助学校和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共同质量保证框架。例如,鼓励高职教师到企业参加继续教育、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企业联姻,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使学校能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是政府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在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中,将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同时,各级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校企合作优惠政策,为构建多元化的工学结合投入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创造条件,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工学结合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标准,对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和学校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考核。对考核达标的企业给予“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工学结合做得好的职业院校给予办学资金倾斜。充分运用政府导向资金,给为工学结合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个人、职业院校校长等予以奖励。总之,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政府要出台系列政策,协调、引导行业机构实质性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以保证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评价标准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教育全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新理念。英国大学联盟董事会会员萨利・狄克特斯女士谈到,据统计,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要进行十次职业培训,每过一段时间,一个工人就应该再接受培训,因为有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需要将其引入到教育体系当中来。因此,我们要摒弃“重理论轻技能、重书本轻训练、重学习轻实践”的思想,克服继续教育就是培训学习、过场教育、形式主义等不正确认识;树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新理念;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型”、“技能型”教师。今后陕北地区的职业教育需要而向各种层次的年龄人群,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提供转换职业岗位的需要服务。
高职院校要强化实践、注重能力,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新模式。生涯与技术教育积极跟进劳动力市场变化,密切关注绿色产业中的新职业,着力培养“绿领工人”。绿色产业以及可持续性产业的发展使得很多企业急需“绿领”工人,此类技术工人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能源利用的效率,可持续性产业技能将成为2l世纪任何职业都必备的技能。只有大力培养“绿领工人”才能应对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以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高职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绿色产业,增加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树立“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的职教新理念。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企业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陕北地区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为开展工学结合搭建好平台。因为“四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驱动的,所以要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在为企业培养未来的员工,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从而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要和高职院校签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协议,派企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要加强管理和监控。同时,企业有责任配备精通业务、有较强责任感的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办学,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按照平等自愿原则,成立由职业院校、行业管理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组成的具有联合性、互利性、非营利性的职业教育集团,走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办等形式,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职业院校按照企业所需,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各个成员单位之间可以在设备、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优势互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总之,要为陕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下,以高职院校为主导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企业用人标准,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并促进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作者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1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