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践措施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得到了加速推进,社会经济的工业化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资金、物力和人才的投入。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让高职院校为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必须要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创新、改革和完善,其中对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研究是创新、改革、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关    键   词]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232-02
   社会主义新时代工业进程发展到新的阶段,社会需要更多拥有较强理论知识且又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这就代表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高职教育的改革目标。虽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果,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教学质量、效率和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积极地应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提升我国高职教育水平。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体现是“职业性”,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整体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有教育界的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根据自身生存需要和发展进行主动的学习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成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所以,为了体现高职院校人才教育模式的整体职业性,高职院校要在课程安排、专业设置、考核评价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充分体现职业性原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营造学习、工作一体化的环境,最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方针的落实。
   现在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进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培养方式,也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整体掌握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让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行情和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中,提升自身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和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才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叫“三明治教育”“半工半读”,它是将理论知识、技术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有学校、学生和企业三个主体。工学结合是以职业为导向,把学校的校园学习环境和资源同校外企业工作相结合并且贯穿于整个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生拥有“学生”和“职业人”两个身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面对社会就业时拥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应用已经很久,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半工半读”的模式。近年来,我国着重向德国学习了很多有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但是在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高职教育从业者普遍认为“工学结合”应当是在中职院校中应用,高职教育还是要重视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学习。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市场灵敏度不高,并且市场主体意识弱,在当前市场就业中竞争主动性不足,并且企业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感兴趣。最后,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存在时间矛盾,实践课和理论课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实训条件、师资力量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要求。
   二、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化
   1.根据校企合作优化高职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中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要,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在整体上要体现职业性特征,并根据每一个专业的实践时间进行转化,重视职业经验的选择和编排,从而开发出富有较强的职业性的教材。这就需要课程设置者要对从事某一专业的岗位群体进行调研,把每一个专业的岗位需要、工作任务、技能要求等一一列举,并对每一个岗位进行分析,最后开发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课程。高职课程设置要体现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并且能够充分体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课程内容设置时还要秉持“岗位技能为中心”的设计原则。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遵循高职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并且要符合从初学者到技术专家的进步规律。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底盘的拆装与检修、电控设备拆装与检修、电气设备拆装与检修、汽车综合故障排除等综合技能,并将全部相关教学科目穿插在企业实践学习中,做好课程设置,安排工作。
   2.建立充足的实训基地,保证每一个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实训基地是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开展的主要基础,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根据专业的设置,做好实训基地与专业学习相对应的合理规划。可以联合一些在某一专业有特长的企业进行合作,在这些企业中创建本院校的实训室,让技能训练融入企业工作环境中,并让学生定期地进入企业实训室进行实践实习。当然,对专业一些基础性理论课程教师可以组织在教室统一完成,但是对那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就需要实训教师组织学生在企业实训室完成,并且实训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和现场训练,当然这需要高职院校创建充足、实用的实训基地。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并在工作环境中锻炼技能知识,每一个专业最好建立8~12个实训基地,每个实习基地可以安排10个左右的学生进入学习。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彻底应用的前提。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国家的工业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并且这些人才在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在这个过程中,要创建健全的师资培养培训制度和体系,并做好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真正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还要制定公平公正的教师选拔制度,让那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让他们带领本专业教师共同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另外,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的企业进行深度学习、顶岗,并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实践学习,从而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二)高职院校内部资源共享和建设多元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想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好,那么就需要对校内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内部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当前是网络时代,高职院校要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可以以网络课程为基础,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数字图书馆形式,将本院校相对优质的教学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进行共享。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网上交流和在线测评,从而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信息交流。这种教学资源共享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进行问题探讨,实现随时随地的知识学习,大大节省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
   在进行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多元化教学评价體系构建,学校可以从学生就业质量、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和评价着手,从多个维度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作出综合评估。其中就业质量非常重要,它包括职业分布、就业率、专业对口度、薪资水平和自主创业情况等,这样让教师了解今后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方向的同时也给高职学生的学习作出指引和要求,从而增强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三)高职院校要重视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双证书”衔接体系的构建
   1.高职院校要积极创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
   高职院校对本校优势专业,可以积极地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进行有效沟通、协调,优化专业资格认证标准。高职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引入社会认可度高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证书为中心确定各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内容,使学生更容易获得资格证书的同时还能够增强行业认可度,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高职院校还可以实行双证书学分互通制度
   当学生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后,就可以和学分相互转换,把职业资格证书换成学分,并计入总学分,学生对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内容可以不再学习和考试;反之,当高职学生对本专业课程都学习完并通过专业考试以后,获得学历证书时应当视为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并向高职学生发放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结语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工业进程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能够培养高职学生在拥有较强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让毕业生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石朝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7):150-151.
   [2]孙仕明.基于“工学结合”构建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分析与实践[J].经贸实践,2017(23):365-366.
   [3]陈仕榜.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知识经济,2018(12):154-155.
   [4]谈留芳.浅谈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评《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7(5).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