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人才培养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期。结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影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期能够探索出相应的办学路径,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提供思路。
  [关    键   词]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076-02
   一、前言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教育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的教育机构与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办学的活动,拥有一定的教学项目以及学科、专业等教学内容。
   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即改革开放初期,高职院校相继与美国、英国等地区的教育机构合作。2003年,我国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进一步规范和保障了中外合作办学这一形式,它的规模和层次也不断发生变化,经过多年发展,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期,目前面临着转型和升级。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入手,分析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影响因素,通过一系列质量保障措施逐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从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影响因素
   在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全面且系统的分析之后,笔者将结合现状,从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
   从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和课程设置上来说,影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办学思路、办学层次、课程设置以及管理等几个方面。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这几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
   (一)办学思路
   办学思路直接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的策略,是影响其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方面的办学思路相对单一,多以“把国外优质资源引进来,将培养好的人才送出去”作为主要思路。据了解,很多学校实行“2+1”或“3+1”的模式,即头两年或者三年在国内接受教育,之后的1~2年在国外接受教育。这样一来会割裂学生的教学计划,无法形成一以贯之的培养路径,并且也没有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此外,很多高职院校采用学分互认的模式,直接把国外的课程和资源引进课堂中,缺少本土化改良和操作。
   (二)辦学层次
   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或者机构强强联手,才能释放出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外方的办学资质也是影响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有的外方院校、机构教育资质不够,会造成我国境内学校引进的教育资源不足、输出不力等情况。此外,很多外方学校提供的外籍教师稳定性不强、师资力量薄弱,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连贯性。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合作办学思路的具体体现。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弄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命题,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且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级职业人才。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2018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主要集中在经济贸易、会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人文类学科上,也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探索计算机、电子信息类的培养方向。这些学科相对而言比较基础,且具有较强的“本土性”特征。以市场营销为例,很多学生表示在学了相应的知识和课程后,仍然需要进行实地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市场、理解市场营销。而大部分开设此专业的高职合作办学无法提供实践平台,便造成了“学无可用”的情况。
   此外,高等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应当结合自身特长和合作方资源,进行量身打造,而不能一概而论。同样,据了解,我国市场营销专业需求缺口多集中在一线、二线发达城市和地区。如果三、四线的高职院校开办了类似的合作办学课程,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虽然拿到了双重文凭,也无法很好地适应就业。
   (四)办学管理
   办学管理也是保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说,有了相应的引导措施,有了跟踪回访机制和评价机制,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品质才更有保障。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机制包含的层面非常多,从学校自身而言,主要体现在自控上,即对合作方教师的监管、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等。在这几个方面中,对合作方教师的监管、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相当重要。上文我们简单讲述了课程设置因素对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影响,其实,合作方教师的监管是其中相对重要的一环。高职院校不仅要对教师的出勤次数、上课教学质量进行相应的评价和管理,还要对教师的再教育和培训进行相应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达到跨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还离不开相应管理部门和机构的协调和监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他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合理的引导,校方不仅需要注意签订协议的合规性,也要留意相应政策。以此不断完善和提升合作办学的品质。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措施
   前文我们探讨了影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可以说是可控的变量,如何控制这些因素,采取何种保障措施来保证甚至提高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学校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策略与理念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归根结底是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相应机构或院校合作而产生的教育产品,主办方首先要树立正确、科学的办学理念,确定好相应思路,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最主要的保障措施。
   1.要有清醒的办学认识,并时刻进行自查
   近几年,我国国内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办学者要从理念上正确认识这一项目的意义,而不应当是“跟风”。就高等职业院校本身而言,其办学是为了培养“大国工匠”,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就我国目前就业现状和科技发展水平而言,高新技术人才的缺口较大,高等职业院校也应当有针对性地培养这一类人才。但很多院校缺乏相应的师资和科研平台,而国外部分院校拥有大量师资,需要扩大招生实现盈利,因此才有了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机构合作办学的路径,而这才是合作办学的初衷。
   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办学方应当清楚认识到办学的目标和原则,树立“育新人”的办学理念,实时进行自查和自纠。只有理念正确,才能够将后续的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的质量提高,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
   2.找准定位,因地制宜
   就目前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来看,很多学校出现了专业高度重合的情况,其授课模式和课程、教材都大致相同,很容易造成“有量无质”的情况,其毕业生的就业也不是很乐观。究其原因,是一些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没有找准定位,盲目采用同款教材、同类课程。
   想要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高职院校需要在课程设置时进行思考,针对自己学校的优势专业,并结合外方提供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这才是提升教学质量、进行差异化教學的保障措施。
   一些学校在开设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和课程时,也可以结合当地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形成“本土观”。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本土教育后,结合外方教师授课,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补平短板。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以及体制
   在教学以及合作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对中外合作项目进行全程监控和回访,以此保障教学质量,保证教育水平。
   首先,对教师进行全程监控。不仅要对本校的合作办学教师进行适当的教学评价,更要对外籍教师进行跟踪和回访,以保证授课的系统性。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评价、教学质量考核、教师资质考核等。将外籍教师与本校教师一视同仁,保留教学素材,作为量化的基础和指标。
   其次,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效果评价。中外合作办学本身就是一次多元教育的尝试,在评价系统上,学校也应当不断进行丰富和探索,以提升教学质量。不仅要有学分互认、证书互认等系统,更要有实践经历等活动的相关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化管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的专业性人才。
   最后,建立相应的跟踪回访机制。合作办学的国内院校与国外院校并不是割裂的,二者是伙伴关系。在相应的后续培训上,也可以有所体现。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合作平台,加强回访和跟踪机制,构建相应的教师互访活动,不断巩固教学成果。
   (二)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机制
   除了学校自身的保障措施和完善措施之外,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认识,扩大其社会效果,树立一批优质的合作办学项目典型,鼓励更多合作办学项目走向“精细化管理”的方向。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项目输出的学生资质等缺少相应的社会评价,这也是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国家和社会,包括高职院校也需要抓住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进行师资、教育资源“走出去”。只有在不断“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才能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四、小结
   中外合作办学可以说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走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目前,我国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要不断优化,真正了解本土需求,借助国外优质资源,从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国际化“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张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
   [2]张劲柏,张莉.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全过程跟踪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
   [3]胡溶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
   [4]贾旻,肖凤翔.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33).
   [5]肖纲领,罗尧成.中外合作办学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的问题及策略:以高职院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0).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