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我国公民新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成山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公民新闻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一支。在华南虎事件中,公民积极的参与意识使事件不断发展并最终水落石出。公民新闻体现了公民社会责任感和求真意识,促使传统主流媒体对公众议程设置重新思考,并且监督了政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和透明。
  【关键词】公民新闻 华南虎事件 新闻监督
  
  公民新闻也称参与式新闻、开放性新闻、草根新闻。他主要是借助了强大的技术的推动, 数码相机、摄像手机、DV等新闻采集工具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普通公众可以脱离大众媒体的操控, 主动地、自发地运用新媒体技术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公民新闻具有突发性、偶遇性、非正式性、开放性,抢在专业记者采访之前对事件作出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反应消息,留下珍贵的瞬间新闻资料,为大众提供了难得的资料画面以及一个比通过大众新闻所能得到的更深度、详尽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尤其是在“华南虎事件”中,公众不断地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和表达意见,迅速地推动事件的进程,最终使事情真相大白。
  华南虎事件中公民新闻的新特点
  公民新闻在华南虎事件中无论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超过了以前,并且除了以上的特点外,在还表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体现了公民积极的参与性。“虎照”从曝光到当事人周正龙最终认罪,全国媒体和广大公众都在密切关注。公众改变新闻被动接受者的形象,成为信息的主动提供者。从2008年的10月13日网友在转载发布会新闻时偶然提出照片真假的质疑开始,网友参与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质疑照片和片中老虎的帖子在各大论坛处处开花。而关注此事的每一个网民都在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参与“虎照”真假的分析,各行各业的网友各抒己见、据理评论。同时,各大门户网站和热门论坛对“虎照”事件的跟踪报道堪称“实时播报”,几乎所有资讯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网民在获得充足资讯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与调查研究,又通过网络把个人成果公诸于众。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参与到“全民打虎”中,并且以一种积极的主人翁姿态投入打假进程。这些网民运用自己的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摄影、软件及法律知识,通过网站、搜索引擎、博客、论坛和留言板等等互联网新渠道发布信息,以文字、图像、动画、声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表达个人见解与评价。这些公民大众的观点通过网络这个快捷的交流大平台,经过信息资源的交汇、筛选与整合,就会变成一条条人们感兴趣的公民新闻或者资讯。可以说,在追寻华南虎事件真相的同时,公民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探索,已成为另一种层面的媒体人,一名公民记者。
  体现了极大的交互性。在华南虎事件中,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发布会展示华南虎照片,数小时后,质疑虎照真伪的帖子出现在色影无忌论坛,此后跟贴无数,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10月15日,网友“党指挥枪”在天涯论坛的贴图专区发表文章《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要求网友帮忙鉴定。在11月16日,四川攀枝花网友发现首张“纸老虎”原型就是挂在自己家墙上的年画虎,他把图片发到了无忌论坛,网友们立即将年画老虎与“周老虎”进行了对比,发现两只老虎的轮廓、大小、花纹、神态,均高度重合。此后,网络上牵起一股寻找老虎年画的热潮,各地的网友都在四处寻找这款年画,并在四川、广东等地相继发现相同年画,“虎照” 属假基本上己成定论。除了网民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外,媒体与网民之间也保持良好的互动。在虎照被曝光后,众多网民通过网络作为传声筒表达质疑的看法并发布一些掌握的信息、线索,而传统媒体则根据其中一些有价值的公民新闻找寻事件的真相,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报道。
  体现了资源的共享性。在华南虎事件中,公民以网络为依托,发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而网络则通过收集和整合来提供事件发展的脉络和详尽的即时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又相互援引报道,互相利用对方资源,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自从“华南虎”现身论坛后,各家媒体各出奇招。《河北日报》记者在第一时间赶赴“年画虎”发现地四川攀枝花,并证实了其真实性;《广州日报》则沿着线索继续深挖,发现周正龙在拍老虎前委托当地几位农民帮他买老虎画;《信息时报》直接联系年画生产企业,从经济等角度给与了相关报道……资源在网络与传统媒体间的自由流动和嬗变。公民也利用着这些资源,通过独立思考并且结合自身掌握的信息,通过网络发布新闻。
  网络成为公民新闻最主要的发布平台。在华南虎事件中,从质疑虎照的帖子到老虎年画的追踪以及最后华南虎事件的水落石出,公民转而挖掘“虎照”背后的故事与内幕……所有这些资讯和新闻都是以网络作为依托的。公民利用网络这个人人都可以共享的资源,通过论坛、博客等方式发布有关华南虎事件的最新进展,公民与公民之间又相互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又产生新的碰撞,新的线索,进而去调查取证后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一步一步地推动华南虎事件的发展,最终令虎照属假的事实公布于众,还世人一个真相。
  公民新闻的意义与影响
  公民新闻的诞生,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传播者和受众群体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在意义上可以互换,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新闻将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发言,而是全社会共同的声音。也因为有了大众的声音,政府的工作才能更加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在华南虎事件中,公民新闻的意义与影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体现了公民社会责任感和求真意识,公民的话语权得到尊重和表达。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极大地压缩了新闻的二次传播过程所需的周期。在整个事态发展扩大的过程中,“公民新闻”扮演着活跃的角色,主流媒体很多时候都依赖网络寻找新闻。而“公民新闻”的活跃,则体现了公众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求真意识。公众对虎照真假的热烈讨论,对“年画虎”的积极找寻,目的是想揭开事情的真相,让社会少一点虚假,多一点真实。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公众的话语权掌握在公众的手里。一个公民的声音能够跨地域、跨空间、跨阶层地让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听见, 而不是只能被动交由主流新闻媒体代其发言。
  促使传统主流媒体对公众议程设置的重新思考。“媒介报道什么,公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公众也就越关心什么”这就是著名的“议题设置 ”理论①。公民新闻的出现,表明受众已经不太愿意被动地去接收新闻,他们更倾向于自己能够选择新闻。具体在华南虎事件中,传统主流媒体最初是将“陕西发现野生华南虎”的新闻议题作正面宣传的,但大众并没有被动地接受,网友“党指挥枪”首先将自己的个人议题:“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通过天涯论坛发布,引发了众多Photoshop爱好者的注意并参与讨论。公众的互动交流中将议题引向深入,衍生出新的议题,如“动物保护”、 “农民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观重建”等等。各种议题通过复制、转帖等方式迅速扩散开来,传播到其它论坛和社区。
  监督了政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和透明。公民新闻,一定程度改变了舆论监督权由新闻媒体承担和完成的状况,变成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在华南虎事件中,对于网民来说, 野生华南虎生存状态这一原本的事件核心其实是无足轻重的, 他们更关注事件中的政府诚信与官员操守。《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1日发表“人民时评”《“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直言不讳地批评地方官员的“诚信缺失”和“急功近利”。同年12月20日, 《人民日报》再接再厉, 发表《峰回路转的不只是“虎照事件”》,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 2007年12月9日, 国家林业局要求陕西省林业厅委托国家专业鉴定机构对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等原始材料依法进行鉴定, 并如实公布鉴定结果。在事件中,地方政府从掩饰抵赖到信息开放,公开认错,顺应民意,不得不说公众舆论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而公民新闻在其中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的。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事情都有两面性,公民新闻也不例外,公民新闻也有杂乱、失实、新闻价值观有偏差等缺点。正是出于此,公民新闻在发展中难免产生误差,使得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甚至有些公民记者,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故意作出一些危言耸听的新闻。而写作方面,公民记者缺少专业锻炼,其报道也会显得杂乱不规范。网络是公民新闻的“原发地”,公众最先是通过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意见的表达。于是,一些传统媒体不仅将自办的内容延伸到网络之上,创建网络版,还建立了自己的公民新闻网站。浏览者在网络上发表的对报纸的评论,可能“见诸报端”;同时这些评论可以作为某一事件的引子,而对于该事件的报道又再次“见诸网络”之上,并且鼓励人们继续参与评论。这些都是一些极其宝贵的尝试。从中也可以预见公民新闻的未来应该是在大众传媒的并存、交融和协调中谋求发展,在互动合作中一起共享着信息时代的资源。(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注释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327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