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地区间教育公平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祥江 张 强

  【摘要】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应考虑利益诉求,寻求双赢途径,以调动支援方积极性。受援方可以采用支援效用放大、构建多种激励模式和努力挖掘自身优势的方法吸引支援方的投入,并通过构建虚拟组织、建立远程资源网络来增进双方沟通,达到合作共赢。
  【关键词】高校 对口支援 教育公平
  
  自2001年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来,包括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西南科技大学等在内的13对东西部高校实施了对口支援计划,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援助与合作工程,对于西部地区受援高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这些学校从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到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和整体实力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口支援”无疑是一项“雪中送炭”工程,不仅受到西部高校广大师生的欢迎和赞誉,而且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加以关注并研究解决。
  当前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问题
  支援动机有待提升。对于支援方而言,对口支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国家投入有限,要求支援高校从政治和大局出发,尽义务,作奉献,逐一落实诸如教师进修学习、管理干部学习锻炼等一系列规定动作。但目前政策执行内驱力缺失,动机不足,即便支援方校级领导很重视,但到了中下层领导,政策执行就会打折扣,影响了对口支援工作的有效开展。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对口支援工作要求支援方耗费自身资源,包括资金、人员、硬件条件、软件配套等,强调“付出”,会给支援方教学带来一定影响。二是教师很大程度上抱着“任务支教”的心态,原有的科研、教学等工作会因为支援工作而停滞,在受援学校的工作时间较短,给受援学校的帮助不明显。三是受援学校对于支援教师的激励不够,在“支教”期间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有确切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需,使他们的“支教”行动打了折扣。
  受援方期望值高。受援高校期望能够得到对方更多的支援与帮助,在谋求自身快速发展的愿望下,有些期待甚至超出了教育部文件所涵盖的对口支援内容,给支援方造成了压力。据了解,高校对口支援实施近8年来,各对口高校间的合作在常规的教师进修、干部锻炼、学科建设基础上,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比如各层次学生的联合培养、重大项目联合申报等。这些工作确实把对口支援工作引向了深入,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助长了受援高校的“等、靠、要”思想,一有困难就想到支援方,跟在他们身后或者能再带上一程,自会“水到渠成”。这些做法都严重偏离了对口支援的宗旨。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对口支援政策性指导还不具体,在笔者看来至少在操作模式和途径上还未细化;二是高校双方缺乏合作内容的研究,往往在对口支援问题上走一步看一步,缺少科学规划。
  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指导还不够。按照教育部对口支援工作的要求,各对口高校之间应深入贯彻实施对口支援帮扶政策,落实各项“规定动作”。由于涉及东西部不同地区,而各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又并未参与其中,重视程度低,在这种缺乏当地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一些地区配套政策不能落实。此外,按照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总方针,国家及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对口支援的“工程”和“计划”,比如“西部大开发”计划等,但这些“计划”、“工程”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实施效果。
  对口支援运作成本偏高。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实施“对口支援”对于双方都需要付出各种成本,尤其是隐性成本不可忽略(如表1所示)。
  支援范围有待扩大,成效有待提高。对于参加进修的任课教师而言,学习时间有限,学习效果受到影响。此外,由于高校双方在办学定位、科研重点、学科分布、专业设置上存在差异,进修教师的主研方向和支援院校所能提供的指导方向有时无法重合,个别教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这里虽然有教师的适应能力问题,但如果从推进对口支援交流角度来看,应该得到受援高校的重视。我们在派遣教师前应充分研究教师的学习研究方向,寻找合适的“研究空间”,使教师学习收到实效。
  对口支援双方利益诉求分析
  针对前面提到的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对口支援双方利益诉求的异同,从而找到利益诉求共同点,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根据“经济人”假设,可以认为双方都是本着自身利益最大化来采取行动的,所以要想调动支援方积极性、限制受援方一味“索取”等一系列问题,必须找到双方利益均衡点,以达到“双赢”。
  支援方的利益诉求包括: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展现实力和水平、声誉;从开展支援工作中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尤其是政策、经费支持;吸收受援高校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有的政策倾斜,开发培育有利于自己的优势项目。受援方的利益诉求包括:尽快学习、消化、吸收支援高校先进的教学方法、管理手段和经验;争取支援学校在教师学习、干部锻炼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希望在资金、物资、人员以及学科建设、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支援方的更多帮助。双方利益诉求的结合点有二:一是都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对口支援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开展各自工作;二是都希望增进友谊,扩大交流。
  完善对口支援、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分析
  构建双赢模式。从对口支援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实现“双赢”是维系对口支援高质量、高效率实施的重要保障,只要双方努力,尤其是受援高校着力去做,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首先,放大支援效用并构建多种激励模式。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想调动支援方高校参与对口支援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扩大其利益诉求的某一方面加以解决。对于组织,为了扩大对口支援的影响,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在报纸等新闻媒介上宣传已经取得的对口支援成果,比如招生宣传时给学生介绍与先进高校的合作;对于个人,通过给予教师尊重和帮助教师自我实现调动其积极性,比如受援高校加大对给予援助的高校个人、集体的奖励和宣传力度,满足他们在尊重、信赖和支持方面的利益诉求。其次,受援方努力挖掘自身独特优势。受援高校所在的西部有资源优势,双方可以共同利用本地资源,搭建研究平台。应以西部高校争取国家政策扶持为突破口,吸引支援高校调动积极性,做到优势互补,同时应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找到共同感兴趣的结合点。
  改革支援人员组织模式。首先,构建虚拟组织。所谓虚拟组织,就是充分依赖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构建组织结构扁平、地点离散、具备很强灵活性和动态性的一种非传统组织。支援教师是学校的外部资源,而且来源地比较离散,工作时间不确定,构建一个以任务为目标的教师虚拟组织显得非常必要。由于教师劳动成果一般是无形的,通过虚拟组织中的互联网络,构建集思想、文字、图像和声音等于一体的信息流,增大管理跨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其次,建设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支援方高校拥有优秀的教师和教育教学体系,地处落后地区的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加强与支援高校的信息共享,这是对支援教师亲自到受援学校支教的重要补充。比如,中国科大在对口支援西南科大的过程中,就正在尝试无偿提供其先进的教育资源网络,建立同步课堂、网络教室、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等,让受援学校学生和中国科大学生一道聆听大师的教诲,减少了这些优秀教师往返于校际之间的麻烦,提高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增强信息沟通交流。目前受援高校教师的学习进修一般还是以理论或实践进行课程教学技能的培训和提高为主,直接吸纳并参与科研的比较少。在对口支教过程中,每一项任务都需要通力合作与帮助指导才能完成,都是双向的学习交流过程。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实现教学帮带和科研协作并重,信息沟通与人员交流得到加强,加深了支教的范围和力度,增强了支教老师的成就感与自尊感,更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是增加补贴等外在激励所无法比拟的。
  高校对口支援只有在实现双赢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受援高校可以深入挖掘自身的地缘、政治优势,以吸引支援高校投入更大的热情和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政治扶贫”。在微观合作层面,可以构建虚拟组织以解决支援教师分散、不易管理的问题,增加双方教师的交流和沟通,在教学、科研传帮带的过程中互相合作,互通有无,以项目为支撑开展科研合作,增加支援教师的成就感,而受援教师也会得到难得的学习机会,双方实现对口支援的双赢局面。(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