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佳奇 李文静
【摘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农林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工作,任务十分必要和紧迫。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农林院校 农村 基层 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面临非常繁重的任务,同时在一些艰苦、偏远的基层地区却存在着人才匮乏的状况。因此,在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面向农村拓展就业渠道,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仅对缓解当前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农林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能够实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的。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就业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和基层就业,尤其是对口农林类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可以缓解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可以为农林院校毕业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大批优秀的人才。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还面临着比较繁重的任务,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一些艰苦偏远的地区还比较落后,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可以说,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
就目前来看,影响农林类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基层单位吸引力弱,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基层单位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相比,经济发展上有较大差距,在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活上更是无法相提并论。另外,国家对传统的“大农专业”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对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缺乏应有的支持,对从事农业艰苦行业的农村科技人才缺乏政策倾斜和激励措施。
二是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些偏见。目前,毕业生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存在盲目攀高的心理。于是,使一些高校毕业生产生了“宁在城市有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思想。这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基层经济的发展。
三是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后顾之忧。部分基层和农村地区由于其历史和经济发展等原因,对吸纳毕业生没有优惠的政策,甚至不能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感觉到在基层和农村工作没有未来和希望,挫伤了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使相当一部分有志到基层和农村就业的毕业生望而却步,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工作的可能性更加变小。
正确引导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农林院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和基层就业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艰苦偏远地区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完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和给予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切实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艰苦地区去就业。
其次,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探索灵活的教学实践活动,构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平台。农林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为农村和基层的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学有所长的优秀毕业生。
再次,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择业观、就业观,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到广阔的农村和基层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实下,积极的拓展基层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尤其是农林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广大农村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逐步改善大学生对到基层农村就业的错误认识,坚定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决心和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率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3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