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日韩两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经验:对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冬青

  [内容提要] 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经济增长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换与过渡。由此,各个国家或地区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演进,进行产业结构转换,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本文剖析了日韩两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和经验,这些经验对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日本 韩国 苏南地区 产业结构 演进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6-0100-06
  
  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和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产业结构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无论是库兹涅茨应用57个国家的历史数据分析所得出的在不同收入水平上的结构变动规律,还是克拉克定理所阐释的生产要素在产业结构中的转移规律;无论是描述工业结构高级化演进趋势的霍夫曼定律,还是表现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关系的钱纳里定理,均揭示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成功发展取决于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变。本文剖析了日韩两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及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促进经济健康、有序、稳定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韩两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1.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实行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制定周密的计划,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然后通过产业政策、法规及行政指令来推动产业结构向目标结构演进。战后日本的产业结构演进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更多的是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的。运用科学的产业政策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它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日本在世界各国中成为以产业政策成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典范。(1)经济恢复阶段(战后至50年代初)。战后初期,日本政府为尽快恢复疲软的经济,在资金、原材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把重点放在恢复煤炭、钢铁、化肥、电力等工业部门,尤其是集中力量恢复煤炭和钢铁工业,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为此,日本采用了“倾斜生产方式”为主的产业复兴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煤炭、电力、化肥、钢铁等工业部门的恢复,而且带动了整个工矿业和农业生产的恢复,重新启动了工业化进程。通过倾斜生产方式政策,日本的基础工业部门实力得以壮大,为其今后的重化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重化工业化阶段(50―6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确立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政策。在这一政策指导下,重化工业所占比重从1955年的58.5%上升到70年代初的79%。钢铁、石化、化纤、汽车、家电、造船等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它使日本产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重化工业比例的提高不仅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使第一产业比重得以迅速下降,并以提供市场为前提使第三产业的比重得到增长,从而使日本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英、法、西德,成为第二经济大国。
  (3)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70―80年代)。20世纪70年代,受环境和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受挫。为此日本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政策以能源政策及电脑、电子技术密集型产业振兴为重点。在整个70年代,日本政府重视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了以节省能源与促进替代能源为两大支柱的能源政策,使日本能够顺利克服因石油危机造成的困难。8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加强自主的技术开发,在提出产业结构知识密集化要求的同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主持或参与重点科技领域的科研工业,建立了企业、大学、政府三位一体的“流动科研体制”。在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推动下,经过不断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达到了比较合理、先进的程度,其产业的应变能力迅速增强。到80年代初,日本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超过欧美,居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竞争力则跃居世界榜首。
  (4)新技术立国阶段(9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的产业已具备了巨大的生产能力,日本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政策重点转换到国际协调型产业方面。在产业政策上,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的国际协调型产业结构的构想,由外需主导型转为内需主导型,变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主轴的“一级集中型”为促进新兴产业和有希望增长的产业共同发展的“多极型”产业结构,注重发展知识经济,重点发展信息、通信、住宅、医疗、福利、环境等相关产业。尽管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但其综合经济技术实力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其优势产业的格局基本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1995年日本第一、二、三产业在GNP中的比重为1.3∶37.3∶60.4。[1]
  进入21世纪,日本推出了旨在调整日本经济结构、提高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日本经济结构改革与创造的行动计划》,其要点是完善大环境,促进企业的创造性经济活动和创立新企业,纠正日本现在的高成本结构等。同时,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高科技化的发展,日本正在大力发展信息科技、生物科技和纳米科技,努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社会等等,整个产业政策的科技化成分更为突出。在战略层面上其强调“变革和创新”,以求从经济大国迈向高科技大国;在系统层面上其强调面向未来,培育基础技术和专门人才;而在应用层面上,则着眼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措施的实施,从而将产业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在政策的运用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2]
  2.韩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
  在韩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韩国政府根据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把握良机,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自二次世界大战至今,韩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进口替代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朝鲜战争到60年代以前,由于战争的破坏,使得韩国经济处于萧条状态,面对缺少资源和资本技术实力的形势,韩国实施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着重点是保护和促进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以满足内部消费需求,稳定经济和社会,这一政策对当时经济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
  (2)出口导向阶段(60年代)。由于重视进口替代而忽视了出口带动作用,大量的进口导致韩国国际收支逆差巨大,对海外进口的依赖性明显。为缓解这种不均衡局面,增强韩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力,韩国产业政策导向开始从“进口替代”逐步转向“出口导向”,鼓励优势产业的培植,积极倡导产品出口。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利用当时价格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纺织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轻纺工业,使得韩国纺织业成为韩国出口的主导商品,带动韩国产业从进口替代顺利向出口导向型转变。
  (3)重化工产业发展阶段(70年代)。出口导向产业政策带来韩国相关产业规模的扩大,导致市场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一时期,韩国的产业政策从鼓励出口转向优先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在发展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造船、电子、有色金属等产业发展,此外,还重视电子机械、家用电器、汽车等高新产业的形成与进步。这些产业不但为韩国的高速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改变了韩国的工业结构,使其轻工业的比例逐步下降,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新工业化阶段,经济结构迅速得到优化。

  (4)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80年代以后)。80年代以后,国内外经济技术环境发生了新变化,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兴起,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韩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为此,韩国政府将“贸易立国”、“重化工业立国”战略向“科技立国”战略转变,目标是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高技术产业转变。在对纺织、水泥、石化、钢铁、家电、汽车、造船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增加创新出口优势的基础上,瞄准精密化学、精密仪器、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并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确定了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为战略发展重点,使韩国产业结构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5)产业结构高技术化阶段(90年代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韩国意识到了产业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世界信息化浪潮,确立了产业结构高技术化的发展方向,重点抓住以大集团企业为中心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与此同时,还着重抓了中小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在资金、税收、用地、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大大增强了韩国产业的技术含量,使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提升,第一、二、三产业在GNP中所占的比重由1991年的8.0∶46.1∶45.9上升到2001年的4.0∶34.7∶61.3[4],极大地提高了韩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1世纪,面对新的发展时期和竞争时期,韩国产业又面临一个新的转型要求,实现新的产业换代和升级。为此,韩国推出了一系列的振兴计划,对21世纪初产业结构做了以下调整:第一,对韩国仍具有优势的产业(如纺织、水泥、石化、钢铁、家电、汽车、造船等),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产品精深加工和多样化,提高国产化率和附加价值。第二,对韩国尚处于引进或吸收改良阶段的产业(如精密化学、精密机械、计算机、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重点扶持,使之成为21世纪初最大的出口产业。第三,将韩国处于萌芽阶段的新型产业(如信息通讯业、环境保护产业和生物工程等)做为积极发展的未来产业。韩国将在有选择、有步骤地开发其若干技术的同时,积极引进和消化尖端技术,从而为最终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奠定基础。[5]
  上述日韩两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显示出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1)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推动着经济增长,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贯穿于日韩两国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2)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及其群体的历史演变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主导产业是随经济发展的阶段而更替的,要改变产业结构的性质,首先要改变主导产业的性质。从轻纺工业阶段到重化工业阶段再到信息化阶段,反映了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
  (3)传统产业理论认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则是一国兴旺发展的标志。日韩两国的产业演进,遵循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的变化依次递进,服务业地位突出,技术密集型工业结构形成,产业结构水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4)日韩两国产业结构不是自我封闭式的维持均衡发展,而是通过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方式,实现与产业系统外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以深化国际合作来求生存、求发展,建立国际协调型的产业结构。
  (5)在日韩两国工业化的中后期,资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
  (6)日韩两国产业结构演变的顺序依次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演进是基本一致的。日韩两国的快速发展并未超脱这一规律,只是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使每一阶段的过渡时间大大缩短,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日韩两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经验总结
  
  第一,产业政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牵引力。日韩两国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根据本国国情特点,合理制定并实施产业政策,这无疑是两国产业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迅速趋向高级化的推动力。日本大约每十年左右提出一个中长期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总体规划。每一阶段都针对经济的变化确立不同的“主题”,产业结构也随着经济变化不断调整。在政策手段上,日本主要通过投资补贴、加速折旧、税收减免、提供长期政府贷款和优惠利率等促进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转换升级。韩国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也都有明确的产业结构目标,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而稳健地进行,顺应和表现了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必然性,实现了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的转换。正因为如此,韩国才会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创造出辉煌的产业发展业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舶、汽车、电子和半导体制造业大国之一。
  第二,以技术进步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日韩两国在产业结构演进中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选择了先模仿、后独创,先低科技后高科技的正确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从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到自主创新,并逐步建立起了本国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大量引进技术,并注重改造和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战后以来,日本是引进技术最多、收益最大的国家。日本引进的技术十分注重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引进的都是日本产业发展急需的,对提高生产率最有效的先进技术。日本引进技术不是简单地模仿和使用,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纤维、钢铁、机械、电子、汽车、化学等部门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改进,都先后对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起了重大的作用。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制造业技术达到了世界最领先水平。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日本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韩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产业技术进步的结果。韩国努力依靠技术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换。韩国在近40年中先靠贸易立国,然后又靠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了先进技术,最终实现了自主创新。韩国引进技术与国家产业升级非常匹配,适时调整技术引进的重点。60年代,韩国技术引进以纺织、建材、钢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70―80年代,主要集中在造船、化工、电子、汽车等重工业和新技术产业;90年代主要集中在电子、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电子信息产业。[6]韩国在不同的产业阶段非常有效地引进了本国急需的技术,而且在各个产业阶段里消化和吸收了这些技术,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不断转换升级。正是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技术开发,韩国较快地在部分高技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建立起了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
  第三,重视法律手段的应用。日韩两国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有此成效,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依法调整。二战后,日本在每个产业发展阶段,都制定了稳定产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以集中力量有秩序地恢复和加速特定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法既有统筹性,又有动态连贯性。50年代,日本以产业合理化政策为中心,对重点培育扶持的机械零部件产业、电子工业、合成纤维产业等,制定了专门的振兴法,如《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等。这些产业政策法在促进日本重化学工业化、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作用。进入60年代中期,根据日本经济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制定了《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大力推动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80年代日本提出了以“创造型知识密集化”作为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出台了《基础技术研究顺利化法》为创建基础技术研究开发提供了法律依据。进入90年代,通过修改《石油业法》、《电气事业法》,放宽了对石油、电力领域的限制,有效地促进了这些产业的竞争与发展。在21世纪,为了改善大环境,促进企业的创造性经济活动和创立新产业,提出了完善公司法制,从根本上修改商法,完善公平竞争条件所需的法律草案,完善银行法,提出有关支持节能和能源再生的法律等。韩国也非常重视对产业政策进行法律调整,二战后,韩国也制定了大量的产业法,如韩国的《产业发展法》、《流通产业发展法》、《电气产业法》、《电气产业结构改善促进法》、《煤炭产业法》、《软件产业振兴法》、《航空宇宙产业开发促进法》等等。

  第四,注重产业组织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相辅相成,协调运作。战后,日本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是不断提高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一目标下,日本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在企业合并、改组政策以及中小企业政策两方面,强调企业的大型化、集团化,倾斜于规模经济的利用,特别强调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这些组织政策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企业,建立了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弥补了产业结构政策可能出现的缺陷,大大提高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韩国产业组织政策的特点是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市场机制的结合。一方面,韩国政府以大规模直接投资或贷款担保的方式,大量引进成套设备,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组建大企业集团按规模经济经营,培育和扶植大的企业集团打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还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保护,防止过度垄断造成国内市场竞争不足和贫富差距扩大。
  第五,对衰退产业进行转型和援助。产业的兴衰是产业生命周期演化和产业结构有序变动的必然规律。日本进入衰退产业的有煤矿、纺织、造船、有色金属等行业。如日本的煤炭开采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从50年代起,日本煤炭资源遭到海外廉价石油大量输入的冲击,煤炭产量大幅下降。日本政府为保证煤炭生产规模维持在一定数量,曾先后九次调整煤炭政策,但最终还是关闭了大量煤矿,促使煤矿及工人转业转产,调整了煤炭产业结构。日本对衰退产业的主要做法是:一是设立萧条产业信用基金,以保证按安定基本计划规定对设备进行处理,以及实施其他措施时所必须的资金;二是给设备调整造成的失业人员和中小企业转产以相应的救济;三是对离职者进行就业指导培训,日本政府在煤炭政策中规定:凡是煤矿退下来的从业人员都要经过再培训,培训由煤炭企业和接收单位负责进行,政府分别给上述单位每人一年工资的3/4和2/3作为培训费,给接受者每人3500元的生活补贴。[7]这些培训措施使失业人员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启示与建议
  
  当前,苏南地区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经济转型期,从产业层面看,尽管近年来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主要产业仍然集中在传统领域,多数产品处在价值链低端,低成本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贸易摩擦增多,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日韩两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与我国苏南地区有较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两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值得苏南地区产业转型借鉴。因此,苏南地区要充分重视总结日韩两国的经验,针对苏南的实际,找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推动苏南产业结构迅速升级,实现其经济健康发展。
  (1)研究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日韩两国政府正是由于制定了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两国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腾飞。苏南地区现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同时置身于国外进步技术、雄厚资金和较强竞争力的行业、产品和企业包围之中,因此要认真分析日韩两国实施产业政策的成功经验,从苏南实际出发,制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调动企业积极性和自主性的产业政策,注意各项产业政策序列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推动苏南产业结构迅速升级,实现苏南经济健康发展。
  (2)重视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从日韩两国产业转型的经验可以看出,自主创新是提升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苏南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过于依赖国外技术和装备的严重问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非常有限。据报道,苏南地区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以上,而日本在5%以下,韩国在8%左右。苏南对自主创新问题重视得很不够,这方面应该向日本、韩国学习,在引进技术中,真正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变别人的为自己的。不仅要特别注意引进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还要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子,使技术“内生化”,从而摆脱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严重依赖,以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充分应用法律手段。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日韩两国产业调整的重要经验。日韩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和推行法治化的产业立法制度,通过立法形式,合理调节产业,促进产业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苏南地区已进入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应重视产业立法,利用产业法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用法律来保证产业的发展,使产业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除此之外,对需要扶持和调整的重点产业,应尽可能以法律形式加以个别规定。如对先进技术及新兴产业的扶持措施、劣势企业的退出机制、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方法、过剩生产能力及设备的压缩,都应注意应用法律手段。
  (4)加紧实施以产业集中为导向的产业组织政策。日韩两国运用产业组织政策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许多重要产业集中度都很高。近年来,苏南各地产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点企业和大公司、大集团的发展速度还不快,在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及城乡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重复布点现象比较突出,造成工业结构趋同,影响规模经济效益,苏南企业组织结构的低水平已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因此,苏南地区要注意研究产业组织政策,注意通过联合、重组,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大公司,形成以主导龙头企业为重点的规模强大、配套齐全、分工协作且关联性强、产业集中的“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同时,苏南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综合利用本地区已有的产业,人才、技术优势,进行产业的优化重组和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与规模效应,培育并突出各地产业的优势与特色,以避免各地结构雷同、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5)发挥政府在衰退产业调整中的作用,促进衰退产业人员再就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本身意味着随着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总会有一些新产业出现,同时又会有一些老产业消失。江苏在进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及结构调整过程中,也遇到衰退产业退出和大量工人失业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学习和借鉴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发挥政府在衰退产业调整中的作用,政府要对衰退产业实行资金援助政策,通过实施设备调整政策、市场保护政策、产业转移政策,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同时,把产业转型与职工培训结合起来,对衰退产业的劳动力实行援助和调整,通过实行培训、再就业的补贴,促使失业人员尽快就业。
  (6)在产业发展上,要特别关注发展服务业和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十五”时期,苏南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6%左右,与日韩两国相比差距很大。因此,苏南地区要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使服务业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苏南地区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必须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样才有可能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从根本上改变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注释:
  [1]日本东洋经济周刊.经济统计年鉴,1997
  [2]李毅.当前日本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动向与制造企业的调整和变革.日本学刊,2005(6)
  [3]刘静.韩国发展科技经济的经验.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6(7)
  [4]韩国国家统计局,主要经济指标,2004
  [5]臧新等.日本韩国国内经济与对华直接投资关联性的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3)
  [6]仪德刚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基于CTI的技术转移成功经验评析.中国软科学,2006(6)
  [7]李孟,张米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1)
  (责任编辑:张晓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5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