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能说的秘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兰洁

  摘要:小哥哥在《情人》中的形象既神秘又温暖,小哥哥让主人公有了童年的回忆,但是小哥哥的死让"我"伤心胜于离开母亲,甚至让我联想到了“不朽”的人生哲理。本论文就从小哥哥的死的升华让作入手,分析作者对小哥哥和大哥的在心中的形象差异阐释作者和“我”对小哥哥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小哥哥和情人的关系。
  关键词:两个哥哥情人死与不朽
  《情人》是杜拉斯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其中披露了“我”在少女时代的感情经历。在这部书中,我们看到了“我”在一个失去父亲的家庭里,又失去了母爱,没有兄弟姊妹情意,可是单单小哥哥让我还有“活着”的感觉。在书中,“我”对小哥哥的感情是那么明媚,仿佛看见了阴霾下的阳光。
  一、不朽之死
  《情人》是写爱情的小说,但是作为永恒的经典的话题,在小说中,作者跟我们探讨了“不朽”这个话题。穿越时间,越过空间的阻隔,是什么让爱情仍旧在我们身边绽放?答案就是:死。
  小说中,将死升华为哲学思考的源头是:小哥哥的死。
  其实,死的意象从小说的开始就有:摧残的面容,干枯的皱纹,杀人。这些现实的与虚构的意象的交织是要讲诉“关于渡河的那段故事”。虽然,作者点明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讲关于渡河的事情,但是小说大篇幅地写自己的家庭故事,而这些“关于青年时代一些还隐蔽着不曾外露的时期,某些事实、感情、事件也许是我原先有意将之深深埋葬不愿让它表露于外的。”而关于这个家庭的故事,还有不愿表露的就是:死的缺乏。
  在小说的开始,作者就为读者的心里埋下了一个缺失的心理感觉。那个想我走来的人是谁?他是活着还是死去?“太晚了”究竟是什么来得太晚了?作者引领我们进入小说的世界:湄公河的轮渡过程的形象,母亲的偏执的爱和为钱疯狂的形象,大哥的凶残、恐怖的形象,小哥哥的担惊受怕、被欺负、死去。在这些形象中文中表现得最深刻、对这些形象最悲痛的描写是小哥哥的死。我一直对小哥哥的死很悲伤,认为他是“受难牺牲者”。小哥哥的死,让我提醒自己活着的价值,因为我和小哥哥生活在母亲、大哥的掌控之下,没有反抗的能力,他的死让我很悲恸,但是却让我的一生都带上了“死”的阴影。小说中提到,当“我”听说小哥哥死时的感受“最初,不能理解,后来,仿佛从四面八方,从世界深处,悲痛突然汹涌而来,把我淹没,把我卷走了,我什么也不知道了,除了悲痛我已经不存在了,是怎样的悲痛,这是怎样的悲痛,我也不知道”。①
  我们在文本中看到,正是小哥哥的死让我看到永恒一样。因为“我将小哥哥的身体与我的身体聚合,在小哥哥死去的时刻,这一切本来也应该随之消失”。②所谓“不朽就是朽,不死就是死,不死也可以死去,这是已经发生并且继续孩子啊发生的事实。不死也未见得意味着这样,它就是那种绝对的两重性。它不存在与具体的细节之中,它仅仅存在原则上。”③
  正如作者在小说的开始处为读者展示了现实中一个浪漫的场景,这个美好的,令人欣慰的画面,并不是因为有多么丰富的色彩,而是经历时间的冲洗,仍旧那么余情未了,富涵深意。接着,我们就被作者带入了一个时间隧道的场景里面。 小说在蒙太奇的电影手法中游荡,一会儿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形象,一会儿是十七八岁花季少女的形象,可是这些的不论是时间的纪念品,还是记忆中的鲜活的生命,都在一个基调下展示:死。情已逝,爱还在,这就是永恒,死也挡不住!
  二、小哥哥和大哥
  在小说中,作者不断间插小哥哥的死事实,并说他的死把一切都带走了。而大哥的死,甚至是来晚了,母亲的死也是太晚了。对比两个兄弟,我们可以看出“我”的不同生活态度:一个是爱,一个是恨。
  在小说刚刚开头,“我”就禁不住内心对大哥的仇恨,说出“我想杀人,我那个大哥,我真想杀死他,我想要制服他,哪怕仅仅一次,一次也行,我想亲眼看着他死。”④这样的仇恨,并不是无缘无故,来之母亲对这个儿子的强烈和邪恶的爱,但是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拯救我的小哥哥,我相信我的小哥哥,我的孩子,他也是一个人,大哥的生命却把他的生命死死地压在下面”⑤P6这里,我们看到在“我”的眼中小哥哥就是“我的孩子”,也是“一个人”,他不属于任何人,不应该受到大哥的控制和命令,而大哥却像“遮住光明的黑幕布”制定了“由他、由一个人代表、规定的法权”让我的小哥无时无刻不是“担惊受怕,生活在恐惧之中,这种恐惧一旦袭入他的内心,就会将他置于死地,害他死去”。⑥P6
   这里,我们看到小哥哥的死,并不是死于肺炎,或者沙漠,而是被现实逼死的,被大哥的家庭强权给折磨死的。而在这种强暴的家庭里,“我”和小哥哥一起生活了十六年,受到的痛苦,我们两个一起承受,在沙沥的餐厅一起吃饭,我们三个人没有母亲,大哥的无理、蛮横、诡计多端,让我和小哥哥达成了一致,一起无声地反抗这个共同的敌人。可是,仅仅的一次反抗,就让小哥哥“睫毛间已是汪汪泪水。”我的独立意识和战斗意识,明显胜于小哥哥,至少在他没有抓到我犯错,在我自己的事情上,他是不能欺负我,也没有决定权的,不能惹我生气的。
   其实在这个家里,有两股力量――强与弱,阳与阴。这个本来就破碎的家庭又分成了两派:我的母亲和大哥一派,我和小哥哥一派。大哥是在母亲的庇护下,被溺爱得为所欲为,不仅将他的粗暴、冷酷用在我和小哥哥身上,甚至到母亲无力供养大哥的时候,大哥居然反过来将这些残忍也施加给了母亲。同时,我和小哥哥,在母亲纵容的情况下,唯有和他抵抗。“我”瞒着母亲做一些他们永远也想不到的事情。而小哥哥就是小的时候和大哥打架,从来就不能一起玩,或者静下来交流。大哥凭着母亲而强势,我和小哥哥因此站在了弱势的一条线上。但是,当小哥哥和大哥同时出现面对一件事情时,同时对待妹妹的终生大事的时候,“我”对小哥哥的态度,却发生了矛盾。
  在中国大饭店吃饭的时候,两个哥哥大吃大嚼,从不和他(情人)说话。“我”是非常愤怒两个哥哥的行为“他们根本看叶不看他。”非常绝望“他们也不会那样做。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尽力看一看他,那他们在其他方面就可以用功读书了,对于社会生活基本准则他们也就可以俯首就范了。”-⑦显然,“我”在批判哥哥,重复地“我的两个哥哥根本不和他说话。在他们眼中,他就好像是看不见的,好像他这个人密度不够,他们看不见,看不清,也听不出。”在一连串的排比式的谴责之后,道出了原由“这是因为他有于我,在原则上,我不应该爱他,我和他在一起是为了他的钱,我也不可能爱他,那是不可能的,他或许可能承担我的一切,但这种爱情不会有结果。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不是白人。”在这里,“我”知道我家的情况与“情人”的家况相差千里,可是我们就因为“种族”这个差异而自恃欺人,假装高贵。这种虚伪的本质表露的一览无遗。可是,我也是那么恶龊的人,还能怪小哥哥嘛?况且“我的母亲只把她那个唯一的大儿子叫作我的孩子。她通常就是这样叫的。另外两个孩子,她说:两个小的。”那我模仿我的母亲“我的两个哥哥”显示我的大哥尤其在场,而用小哥哥表达没有大哥在场的温馨场面,这就是作者和“我”的独特表达方式。
  三、小哥哥和情人
  根据”作者型叙述声音、个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这三种叙述模式都可以根据受述者的结构位置分为‘公开的’和‘私下的’”⑧
  在小说中,“我”的情人是中国人,因为肉体的接触,让主人公体会到了人生的极乐。但是,这些身体的快乐,并不意味着我就真正地爱上了那个中国情人。在堤岸的房间中,他们之间的交谈基本就是身体的语言,可是在偶尔的言语中,中国情人问及“我”爱上他什么的时候,“我”一直都是说“钱”。这不仅表现了表面的“我”真实、个性的一面,而且也真实地揭示了“我”的确没有爱上中国情人。那究竟谁是情人?

  这就是故事中人物叙述的误导,让我们看到了文本表面的情人,但是在文本中私下里却另有一个情人。这个“年轻的猎手的阴影”在房间中晃荡。因为这个猎手的身影,曾经是自己童年生活的印记,“我们在一起谈话很少很少,关于大哥,关于我们的灾难,关于母亲的不幸,关于那平原上的土地的厄运都谈得很少很少。我们谈的宁可说是打猎、卡宾枪、机器、汽车。他常常因汽车撞坏大为恼怒,他后来搞到的几辆破旧汽车也都对我讲过,也详细给我写过信。各种猎枪和各种破旧汽车的商标牌号我都知道。当然,我们还谈过老虎吃人的事,若是不小心就会被老虎吃掉,我们也谈过在水渠里游泳的事,如果继续游到急流里去就会淹死。他比我大两岁。”⑨小说中,多次提到,小哥哥,我的孩子。在房间里,我却成了他(中国情人)的孩子。两个孩子,在调换位置。如果因为我成了他的孩子,那个中国人成了我的情人,那么小哥哥成了我的孩子,我就成了小哥哥的情人。而我与小哥哥相处的过程中没有家庭的那种不和谐的氛围的影响,这种超越环境影响,重新定义的环境究竟是什么力量和什么动力呢?这就是爱,源自畸形的家庭关系,畸形的感情,畸形的爱,这爱是那么激烈,又那么邪恶,让每个人都在找寻那个缺失的情人。
   在最后,这种找寻的痛苦,在肖邦乐曲中,“我”想起了堤岸的那个男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同时而这个找寻是在一种失落、和找寻没有后果之后的转向,因为小哥哥在甲板上遇见了一个白人女人。他们呆在一起,让“我”想起了那种事情会发生在小哥哥身上,而哭起来。可是后来,小哥哥有恢复以前的状态,我才有了“十年”中“我对他的爱是不可理解的,这在我也是一个不可测度的秘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爱他竟爱得甘愿为他的死而死。一别十年,事情真的发生了,过去我可是很少想到他。我爱他,也许永远这样爱他,这爱不可能再增加什么新的东西了。那时我竟忘记有死。”⑩
   或许,我已经将对小哥哥的感情,不小心融入了对那个中国情人的感情里,又或许我对中国情人的感觉,幻想式地注入了对小哥哥的眷恋中。但是,这种复杂又矛盾的感情是怎么样的,他们都经历了时间的历练,留在了时间的相框中。我们借着作者的文字,像去欣赏那些好看的或是不好看的形象,可是在照片背后的故事却永远值得我们去发掘!
  注释:
  [1]①②③(法)杜拉斯著,王道乾,南山译.情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P78-79,P78-79,P79-80
  [2]④⑤⑥(法)杜拉斯著,王道乾,南山译.情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P6
  [3]⑦(法)杜拉斯著,王道乾,南山译.情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P39
  [4]⑧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P297
  [5]⑨⑩(法)杜拉斯著,王道乾,南山译.情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P80-81,P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9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