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贵洹

  摘要: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我国大学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本文就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原因 对策
  
  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而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转变,不良风气向就业领域内渗透,使得广大学生在校园感受到社会的巨大压力,当遇到某种诱导因素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尤其目前的大学生就业焦虑等方面的问题已经由高年级大学生遇近低年级大学生。
  2、家庭原因。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因素。当前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如果得不到群体认可就会感到孤立无援,由于从小远离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导致交际困难,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同时也会因为没有倾诉对象,使得有问题的同学的心理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3、学校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因素一方面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包括学生对校园外环境的自我认识。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还不完备,还有欠缺,有的高校只重视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重视甚至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同时,转型期的社会文化的不良方面辐射到校园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的现象,如追星、赶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和流连于花前月下等也对学生心理产生了较大影响。
  4、个体原因。生理是心理的基础,生理上的缺陷、慢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容易使学生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失眠.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等。学生表现出敏感、自毙、自卑和内向等心理特征,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部分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素质脆弱,人格缺陷,性冲突等心理因素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思路
  1、健全完善学生工作机制,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一要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和研究,以预防为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和研究,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课程列为必修课,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均衡发展。对新入学的大学生,应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测验等方式尽早建立心理档案,应发挥心理辅导网络各层级作用,及时发现和调解学生心理问题。对新生、违纪学生、失恋学生、特困生、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应加强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发现有心理障碍倾向者应进行重点跟踪和心理咨询,对个别严重者要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要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帮扶制度。“弱势群体”学生相对其他学生更易引发心理问题,而其根本在于自身的“弱势”――困难和问题。俗话说,扶贫贵在扶志,扶志贵在明德。“扶志”就是引导弱势者正视困难,培养自强自立精神;“明德”就是给弱势者讲明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树立乐观向上、回报社会的思想。因此,一方面要引导“弱势群体”加强理论学习,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认识高校和社会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学习、劳动和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以唤起和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提高其“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自爱”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忧虑。要及时帮助弱势学生消除由于家庭困难、生理缺陷、学习困难等引发的障碍因素,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要为弱势学生建立一种共同的群体组织,让他们在其中互相启发、彼此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各种困难,造成一种心理相融的气氛。
  2、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普及心理知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把大学生求职者以特定阶段的任务放到整个生涯发展的背景中加以探讨.帮助学生进行胜读的自我探索、职业定位,提升职业决策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能够使他们能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最终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优组合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广大青年学生理性地认识自我,对“我是谁、我能够干什么工作、我要找什么工作”这类关系学生前途的重大问题有深刻地认识,并能够在大学整个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的条件和目标.合理的调整自我,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在生活中迷茫等问题,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其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校园内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心理咨询师三级的培训内容。因为这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社会上不少人经过半年的学习就能够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对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的内容不是压力。教材内容实用性强,对于大学生自我辨别和解决自我或他人问题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使心理学的知识得到全面有效的普及。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实现“助人者自助”.学生可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帮助周围的人,不仅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为其个人的成长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起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以优良的学风校风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应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有特色的文体活动,这对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是有很大作用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只运用心理康复手段,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而淡化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的错误做法,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二者各自的特点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9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