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帆

  摘要:保障广大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公路施工安全生产水平,是我国现阶段施工生产中首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从人、物、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对策,只有三者全部符合安全管理标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的堵截施工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关键词:公路桥梁 施工人员 安全控制 施工环境
  
  1、人的安全性控制
  所谓人,包括操作工人、管理人员、事故现场的在场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等。 他们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重要致因。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1 理利用施工人员心理特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发生失误及违章操作的种种心理状态非常复杂。 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受环境的限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种种不安全心理状态将出现多种交织的状态, 更可能与环境条件限制产生复合作用出现更加复杂的不安全心理。 在公路桥梁施工中,应充分利用群体心理,在群体中培养安全骨干,培养他们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产生积极行为效应,使少数人产生从众行为,积极遵守安全规程,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 在日常管理中,安全管理人员应深入施工队伍之中,了解现场施工人员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心理发展动向,力求用低额的经济投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2 防止过劳,提高生产安全性
  疲劳广泛地发生在各种作业岗位上,机械化、自动化的进步可以消灭许多笨重体力劳动;从而消除了笨重体力劳动造成的重度疲劳。 但是看管监测仪表、计算机作业等又带来精神疲劳。 如何减轻疲劳、防止过劳,从而保证施工人员健康更重要的是保证安全生产呢?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提高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合理地确定作业休息制度;根据工作强度、工作方式合理设计休息方式;尽可能减少轮班工作制度;开展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技术的熟练程度,减少工作中的疲劳程度。
  1.3 加强操作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安全生产中第一位的因素是人, 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发生的机械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占 80%以上, 往往操作人员在关键危急时刻的临时处置正确与否,关系到群体的生死、巨额财产的存毁。 因此做好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就能最大限度防止事故的发生。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 操作人员培训后应经劳动部门或有关部门考核颁发证书后,方可上岗操作。 项目部应与操作人员签订安全管理合同并与经济挂钩,明确责任和义务,制定服务承诺与奖罚措施,使操作人员具有安全风险意识,才能有的放矢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2、物的安全性控制
  所谓物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工具、成品、半成品等。 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能性。
  2.1 机械设备的正确保养
  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应做到提前、及时掌握各个施工项目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方面信息, 安排好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 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 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控制机械设备一、二级维护, 落实专业机修人员到施工现场按工艺流程规范维护保养,现场机械操作人员应积极做好配合、督促、监督。 规范操作手职业道德规范的“五个到”即“身到、眼到、手到、心到、情到”,其中“眼到”就是要认真按规范仔细做到设备状况“一日三查”;“手到”就是要对设备勤保养,勤润滑,谨慎操作。
  2.2 老旧设备的淘汰
  随着施工任务的增长,机械设备使用时间的增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这时就要及时的引进新设备,淘汰旧设备。 对那些, 以及因事故等原因设备主要结构性能损坏严重,无修复可能或修复费用超过更新设备价 60%的,能耗高、功率低、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技术改造又不经济的机械设备,都要坚决予以淘汰。
  2.3 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
  特种设备必须经技术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投人使用,对未取得检测合格证的特种设备立即停止使用,需要继续使用的必须立即进行检测, 取得合格证后才能继续投人使用,不合格的清退出场。 对那些已经超过使用期限,又无法检测合格的设备强制报废。
  3、环境的安全性控制
  不安全的环境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物质基础, 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通常指的是:自然环境的异常,即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的恶劣变异;生产环境不良,即照明、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音、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方面的缺陷。 环境因素控制管理的要点:
  3.1 采光照明问题
  公路桥梁施工现场的采光照明,既要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又要减少人的疲劳和不舒适感,还应注意视觉暗、明适应的生理反应。 这是因为当光照条件改变时,眼睛需要通过一定的生理过程对光的强度进行适应,方能获得清晰的视觉。 所以,当由强光下进入暗环境,或由暗环境进入强光现场时,均需经过一定时间,使眼睛逐渐适应光照强度的改变,然后才能正常工作。 因此,应让劳动者懂得这一生理现象,当光照强度产生极大变化时作短暂停留,在黑暗场所加强人工照明,在耀眼强光下操作带上墨镜,则可减少事故的发生。
  3.2 色彩的标志问题
  色彩标志可提高人的辨别能力,控制人的心理,减少工作差错和人的疲劳。 红色,在人的心理定势中标志危险、警告或停止;绿色,使人感到凉爽、舒适、轻松、宁静,能调节人的视力,消除炎热、高温时烦躁不安的心理;白色,给人整洁清新的感觉,有利于观察检查缺陷,消除隐患;红白相间,则对比强烈,分外醒目。 所以,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色彩标志,如用红色警告牌,绿色安全网,白色安全带,红白相间的栏杆等,都能有效地预防事故。
  3.3 环境温度问题
  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人体热量难以散发就会感到不适、头昏、气喘,活动稳定性差,手脑配合失调,对突发情况缺乏应变能力,在高温环境、高处作业时,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反之,低温环境,人体散热量大,手脚冻僵,动作灵活性、稳定性差,也易导致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荣家莹,谭迎春.加紧排查公路桥梁安全隐患[N].黑龙江日报.2010,(09):131.
  [2]朱文正.公路桥梁减、抗震防落梁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4:36-38.
  [3]李晓红.面向快速开发的智能 AGENT 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5:26-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1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