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胡兰

  摘要:语文必须以激发美感的语言和产生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科学美、人性美、人情美、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如何 语文 教学 实施 美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一门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与地位,充分利用、挖掘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美育资源,以美的语言和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科学美、人性美、人情美、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呢?
  一、欣赏美
  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纷繁的社会生活基础上,进行观察、思考、选择,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如朱自清的《春》,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上这一课时,可以通过朗读,渲染气氛、增强语感。第一步范读,引导学生准确深刻地品味作品的情感,感受作者描绘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启迪。第二步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第三步进行欣赏性的读,有感情地、深入意境地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感受作者对美丽春色的审美情趣。第四步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现文章的情感。朗读时可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使读者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
   二、感知美
  利用现行教材中的美文,挖掘有价值的审美观点。如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诗意美、结构的形式美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闻一多“拍案而起”的铮铮铁骨,朱自清不食“嗟来之食”的民族气节等,无不让我们眼花缭乱而心有所仪。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菲利普夫妇的惟钱是亲,镇关西的横行,杨二嫂的市侩都令人憎恶。古人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观照,既是对美的欣赏,又是道德的比较与默化。要激发审美情趣,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蕴涵的更为动人细腻的美。
  三、鉴赏美
  生活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普遍存在。运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相互间的关系和异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是描写雪景的诗词。从感情基调这一方面来比较,毛泽东的词始终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而岑参的诗则是极力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惨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感情。从风格上比较,前者粗犷豪放,后者清新细腻。这样的比较映衬,我们还可列举很多。在教学中若能强化这种比较,学生便不难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体会作者的难言之隐以及词语的韵外之致。
  四、创造美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内动力。写作上,在抓好学生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的基础上,结合课内写作训练,向课外延伸。如学习了散文名篇《春》,可让学生按其结构方式仿写《夏》《秋》《冬》,以此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仿。逐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给学生开辟了一块自由发散的思维阵地,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和谐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 富有情趣。美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闪光生辉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让语文教学载着美育的甘泉,去绽开学生心灵美之花,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美之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1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