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甜甜

  摘要:电影是文化的载体,近几年好莱坞影片中越来越多地添加了中国功夫、场景、古典音乐、古建筑以及民俗民风等形式各异的中国文化元素。本文剖析了几部成功的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概括出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文化的解读和运用。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 文化 中国元素
  
  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成果的积累和延续。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这便使得跨文化传播成为了可能。如果代表东方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那么代表西方的则是一向以美国为中心的好莱坞电影,有迹象表明,这两种感觉完全不同的事物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文化对好莱坞的辐射业已持续了70个年头。好莱坞对于中国文化正在日益重视。好莱坞近年逐渐意识到为了征服更多中国观众,自然考虑到在影片中添加中国文化元素,代表的影片诸如《黑客帝国》、《木乃伊3》、《杀死比尔》、《七龙珠》、《卧虎藏龙》、《木兰》、《功夫熊猫》、《碟中谍3》、《黄石的孩子》、《古墓丽影2》《面纱》等就是成功的典范。以下通过分析《功夫熊猫》、《木兰》、《黄石的孩子》、《面纱》这几部影片,为读者详细展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影片中的应用。
  一、中国功夫元素
  《功夫熊猫》(Kung?Fu?Panda?2008)这一熊猫学武的故事却得到了广泛赞誉。影片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这部动画片处处充满中国色彩。电影里面从人物到道具都经过仔细研究,比如说电影中的鹤、蛇、猴子、螳螂、老虎就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代表了不同的武术流派。中国功夫和中国功夫明星能在好莱坞电影中大行其道主要就是因为功夫电影视觉冲击力强,元素简单,便于传播推广。这个元素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元素最发扬光大的。西方观众在接受这个元素的时候,抱着新奇,惊叹,佩服各种表情,对中国文化产生无限想象和好感;这部加入中国功夫的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功夫之王》全球首映后,恶评如潮,观众认为这样的功夫片陈词滥调,动作场面无聊,人物形象不鲜明,故事没意思,同样添加中国功夫元素的影片却得到了大相径庭的结果。《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远不止这些,憨态可掬的熊猫,中国古代建筑,面条和包子等中国食品,还有山水画、建筑、古典神话、针灸等,但这些都不足以保证该片获得成功。只有当它以熟悉的美国式self-made(自我奋斗)为主线的时候,才立刻符合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人的价值观,获得了充分的赞扬。
  二、中国民族特色元素
  好莱坞的动漫《木兰》基于中国古代一女子替父从军的故事改编而成,为了迎合现代人群的胃口,在中国传统的故事中,又加人了现代的元素。动画片《木兰》将单向度的“孝”变成了双向度的“爱”。木兰从军的动机被迪斯尼从孝道改成了一个更容易为不同文化接受的观念---为家族争光。《木兰》对女性、尤其是对女性个体的强调,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其极度张扬的个性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美国“熔炉文化”中的花木兰。尽管如此,《木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为了营造这种民族特色,迪斯尼编剧特地添加了二胡的伴奏,气势恢弘的皇宫。为了体现出这个故事的中国化,《木兰》影片中邀请了许多华人、华裔艺术家参与创作,还专门派主创人员到中国花木兰传说留存的地方进行调查走访,以加强他们对原文化与意境的切身感受和理解,保证影片的“中国味”。
  三、中国民俗文化元素
  《黄石的孩子》(The?child?of?Huang?Shi?2007)是部中外合拍影片。虽然是外国导演,外国演员扮主角,描述一位国际友人何克的英雄形象,但影片在各个方面点缀着的中国文化元素,令人不得不说,导演在这部片子中,为了安置中国元素,下足了功夫。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因地域民族而不同,这种细节上的不同可能连普通中国人自己都无法言尽。但“入土为安”,“红白喜事”,“报丧”,“做七”这些传统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影片中,周润发在掩埋石凯后,朝天打了三枪,显然是刻意展现中国丧葬习俗的,因为在广西一带,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炮表示报丧,叫做“报丧炮”。《面纱》(The?painted?veil?2006)和《黄石的孩子》中都不约而同地给掩埋尸体的深坑一个大大的特写,反映中国人“入土为安”的安葬理念。很遗憾,这些全新的中国文化元素,不论是停尸引发的冲突,还是“报丧炮”压根没有引起西方观众的注意。为什么这些完全不同的中国元素没有引起西方观众的注意呢?因为当电影的各个因素完全植根于特定的民族想象空间时,不知个中情理的外国观众是不可能理解其中的含义的,因此这些电影因素对他们来说是晦涩的。
  近几年好莱坞影片大胆而且成熟地加入中国元素,不论是中国功夫,中国场景,华人演员,还是中国民俗民风,在吸引中国观众方面确实有一定成效。西方人对中国历史与文化解读也是有局限性的。真正成功的不是中国元素,而是满载受到认同的价值观和叙事方式。当这些西方观众骨子里承认的东西附着上东方特有的特色元素时,影片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M].内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7-9.?
  [2]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M].新华出版社,2001.
  [3]梅特?希约特.《丹麦电影与国际认可策略》[A].《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714.?
  [4] 饶成廉.谈英语影视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 (7)
  [5] 白杨. 影视艺术中的英语教学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5 (11)
  [6]吴琼,《电影类型作为惯例和经验的系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6,
  [7]2001年入世后的中国进口好莱坞影片。资料源于《中国电影年鉴》.
  [8]孔玮孙健 浅谈跨文化传播中的电影与符号学――《功夫熊猫》成功的符号学解读 资料源于《中国论文网》.?
  [9]陈新,唐顺荣.专访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中国广播影视,20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