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转变”推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友江
中图分类号:S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0)12-0158-02
畜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畜牧业,充分发挥畜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力军作用,无疑是一个战略选择。畜牧业与种植业相比,具有发展潜力大、经济增长快、经济效益好等诸多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其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
一、畜牧业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经济的传统主导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动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农业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加快特色畜牧业发展,对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畜牧业是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朝阳产业。首先,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一般为60%,高的达90%,而我市目前仅为48.5%,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畜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第三,畜牧业受地域、耕地、气候、规模等制约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非耕地得以发展,而且能够借用饲料等大量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创造出成倍甚至数倍于自有耕地承载力的产值和效益,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重要增长极。
(二)畜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优势产业。首先,畜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畜牧业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比较效益高,其生产效益远远高于传统种植业,而且适合千家万户发展,覆盖面广,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其次,畜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发展畜牧业不仅能推动农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可以使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三,增加畜产品的供给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伴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活跃和消费理念的转变,人们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吃饱”的同时更注重健康、营养和品味,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生产大量优质生态的畜产品,是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满足消费需求的现实需要。
(三)畜牧业是发展生态农业、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的重要途径。首先,畜牧业是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畜牧业不仅可以转化粮食,而且能够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约占农作物产量3/4的农作物秸秆、青饲料、谷实类、农副产品(糟渣、饼粕、糠麸等),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最大限度的转化增值,生产有机肥料反哺种植业,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其次,畜牧业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猪-沼-果”、“猪-沼-粮”等循环种养模式迅速起步并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而且有效解决了农村能源短缺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以畜牧业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促进种植、养殖、能源等各产业循环互动发展,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实践证明,畜牧业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和支撑,其发展水平决定着生态农业的进程。
二、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地处山区适于发展特色畜牧业的优势,紧紧围绕“面向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强品质,科学布局突特色,夯实基础促规模,创新机制增效益”的思路,大力发展旧院黑鸡、板角山羊、优质肉牛、生猪等特色畜牧产业,实现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到66万头、3.7万头、21.8万只、382万只(其中旧院黑鸡出栏210万只),肉、蛋总产量分别达到67930吨、3120吨,畜牧业总产值实现1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5%,农民当年人均牧业增收100元以上。
(二)制约因素。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万源畜牧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有所加快,但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经营水平低,一方面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导致生产经营粗放,水平低,规模小;一方面还没有把农户连结成群体,不能发挥群体规模效应,从而限制了生产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发展。二是畜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普及不够广泛,生产手段落后,管理水平粗放,良种良法推广不强,畜牧业总量大但质量不优。三是畜牧业内部结构不优,未能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品质优良的旧院黑鸡、板角山羊、优质肉牛等地方特色品种尚未形成规模。四是市场体系不健全,特别是信息市场、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畜牧业市场化程度低。五是产业化经营滞后,龙头企业尚未真正形成,辐射带动力不强,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附加值极其低下,整体效益不高,同时全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推进我市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措施
我市畜牧业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最大的实际是千家万户分散小生产的比例大大超过规模养殖,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不同步,最大的风险是动物疫病和市场波动。要推动全市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认为要促进“六大转变”。
(一)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为重点,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把畜禽养殖基地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民集中居住、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实现统筹规划和建设。大力推进畜牧业“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基地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提高规模化水平,为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做贡献。以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手段,加强对新建基地的规划把关,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新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任务。实现生产方式与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相适应,畜牧业发展与人类健康要求相和谐。当前,要特别关注生猪生产,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防止出现大的波动,稳定发展畜禽生产,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
(二)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加强畜牧龙头企业建设。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能为财政创收,还可以带动农民致富。所以,发展畜牧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应大力扶持。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按照龙头基地一体化、城乡与工农对接、一二三产业联动的路子,构筑更加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为农民生活富裕做贡献。力争多引进几家规模以上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对旧院黑鸡、生猪精深加工进行开发。通过对畜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产品优势。
(三)以转变畜产品监管方式为重点,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动物卫生、安全。及时掌握、科学分析国内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努力降低重大动物疫病风险,切实落实动物防疫责任,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努力做好免疫、检疫、监督、监测、预警、疫情报告和应急处理等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清净无疫。二是加快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心向基层转移,切实加强县、乡两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加大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逐步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以转变畜牧业资源利用方式为重点,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一是广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饲料、谷实类、农副产品(糟渣,饼粕、糠麸等)养畜综合配套技术,在全市扩大种植专用青黄贮饲料玉米及优质牧草面积,科学建造贮制设施,全面推广“三贮一化”(青贮、黄贮、微贮、氨化)和牛羊季节性圈养技术,加大农作物“过腹还田”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狠抓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要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坚持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有机结合,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实行雨污分流、清洁生产、干湿分离,加快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与农户“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推广“猪-沼-作物”等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努力打造“能源清洁化、人居环境卫生化、村容村貌整洁化”的新农村形象。
(五)以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为重点,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优良品种和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要统筹规划,加大畜禽良种引进力度,加强旧院黑鸡、板角山羊等地方良种保护和开发,强化自主育种能力,健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提高科学化水平。要突出抓好科技培训,普及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力争畜禽标准化饲养普及率由35%提高到60%。在进行畜牧业科技培训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方面的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崇尚科学,依靠科技,文明生产,促进乡风更加文明。
(六)以转变畜牧业组织方式为重点,加强畜牧专合组织建设。大力推广“支部+协会”的形式,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民主乡村、和谐乡村。充分发挥畜牧业合作组织在技术培训、技术推广、信息服务、集中采购和销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户搞好科技、流通和信息服务,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降低农户经营风险。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和流通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把更多的农民组织到一起,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畜牧业组织化程度由20%提高到50%以上。
总之,畜牧业要发展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五五”跨越式发展思路和建设“川陕渝结合部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加快特色畜牧业发展步伐,努力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实现全市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144.htm